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Vol. 36 Issue (1): 119-125+16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1.015
0

引用本文  

陈子季, 刘永福. 区域教育开放发展的三重逻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1): 119-125+16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1.015.
CHEN Ziji, LIU Yongfu. Three Logical Approaches to Promoting the Open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ducation.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8, 36(1): 119-125+16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1.015.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教育学课题"中小学校长实践智慧的养成机制研究"(CHA160214)
区域教育开放发展的三重逻辑
陈子季 1, 刘永福 2     
1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 100816;
2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88
摘要:区域教育开放发展就是要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重维度上解决内外联动的问题,实现资源、知识、技术、信息、人才、资本等教育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共享。在微观层面,应注重以开放发展理念变革学校合作方式,实现校内与校外的联动;在中观层面,应着力以开放发展理念构筑区际联动模式,实现区内与区外的联动;在宏观层面,应侧重以开放发展理念推进区域教育国际化,实现国内与国外的联动。追求区域教育的开放发展,教育行政部门需要遵循顶层设计、系统配套、整体推进的行动方略,促进三重逻辑的协同共生。
关键词区域教育    开放发展    内外联动    
Three Logical Approaches to Promoting the Open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ducation
CHEN Ziji 1, LIU Yongfu 2     
1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Beijing 100816, China;
2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 Beijing 100088, China
Abstract: To promote the open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ducation, it's important to tackle the problem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linkage at micro, meso and macro levels through the exchange and sharing of such educational factors as resources, knowledg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alent, capital and so on. At the micro level, local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should strive to reform school cooperation through open development, so as to achieve the linkage between school and its community.At the meso level, it's suggested that interregional linkage model should be built to achieve the linkage among several regions. At the macro level, it's essential to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egional education to achieve the linkage between home and abroad. To push the open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need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top-level design, systematic support and overall promotion so that the three logical approaches can produce synergi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regional education    open development    internal and external linkage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开放发展理念,既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的立场,也揭示了“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内在共赢法则。“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赵为粮,2016)对于区域教育而言,实现教育的开放、交流与合作,既是教育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教育不断回应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更是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本质上看,区域教育开放发展就是要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重维度上解决内外联动的问题,实现资源、知识、技术、信息、人才、资本等教育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共享,形成更具活力的开放型教育体系。

一、微观逻辑:以开放发展理念变革学校合作方式

区域教育开放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区域内教育的开放与协作问题。学校作为区域教育系统中的核心单元,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矛盾,打破封闭式办学的管理模式,以更为开放的发展理念改进合作方式。换言之,在开放发展的背景下,学校要向资源开放,实现与资源的顺利连接;学校要向家长开放,实现与家长的良性互动;学校要向社区开放,实现学校治理与社区治理的有效衔接;学校要向社会组织开放,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以此实现学校内部与外部各利益主体的有效互动,形成合作共治的教育治理格局。

探索开放发展语境中学校合作方式的转型,自然离不开催生转型的深层社会背景。马克思曾说:“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定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以说明。”(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1972)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正面临着由封闭一元性社会向开放多元性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蜕变。社会结构转变的过程既是传统、现代乃至后现代要素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也是多元文化的碰撞、冲突与融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问题已不再是简单地一时一地的孤立的教育变革,而是由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所带来的教育治理模式的整体转型,即从集权走向放权、从单中心走向多中心、从管理走向治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变革。

因此,在大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合作成为促进区域教育开放发展的首要环节。区域教育需要在准确把握社会转型背景的基础上,遵循教育公共治理的基本逻辑,寻求公共治理背景下学校合作方式的转型。那么,在形式多样的合作行为之间,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合作的发生与发展?如何来规范和保障学校合作行为?如何实现学校合作方式的创新?要系统回答这些问题,还需要更为广阔的理论视野,从合作基础、制度设计和实践方式上寻求突破。

(一) 夯实学校合作的现实基础

从理性人的一般行为动机来看,合作行为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它能够给合作成员带来合作之外所不具有的利益。从这样一个基本假设出发,由学校合作所产生的“合作利益”是学校合作发生的现实基础,也是我们分析学校合作的逻辑起点。通常,对合作学校自身而言,学校合作可能产生的合作利益包括资源共享、教师发展、学生进步、质量提升、组织成长等多个层面;对区域教育整体而言,以“学校合作”为核心的资源共享政策,不仅在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扩大学生选择性和提升教育公平内涵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依此推论,既然学校合作可以带来如此多的潜在利益,那么合作应当是顺理成章、备受欢迎的。但现实中自发和持续的学校合作却并不容易,合作方对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也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高。这说明,要产生学校合作行为,仅有潜在的合作利益是不够的,如果不能在合作利益基础上将其转化为合作愿望,合作行为仍然难以发生。

依据行政决策理论,面对已经觉察到的潜在利益而不采取行动大致有两种情形:一是在确定性的决策情境中,为获取潜在利益而需要承担的成本超过了潜在利益的价值;二是在具有不确定性的决策情境中,成本和收益的不确定性使决策者选择了风险规避(吴华,吴长平,闻待,2010)。因此,合作成本就成为阻碍学校合作自愿、自发产生的主要原因。

那么,学校合作中主要有哪些合作成本呢?学校合作的第一个成本是协商和谈判成本,合作要发生,首先就需要就合作的内容、范围、规则、成本分担、利益分享等诸多问题进行讨论,无论合作最终是否达成,该成本都将产生。学校合作的第二个成本是合作过程中产生的运行成本。一旦合作关系建立,随之而来的合作活动就会消耗或占用一定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时间资源、空间资源等。学校合作的第三个成本是机会成本,即“合作约束”。任何合作都将对合作方的行为做出约束,使合作成员放弃一部分在非合作状态下具有的自由行动的权利。

综合对学校合作的“合作利益”与“合作成本”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学校合作的现实基础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要促进学校合作的发生和发展,就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简单易行的合作规则,提高合作利益,降低合作成本,夯实合作的现实基础,将合作方潜在的合作利益转化为合作愿望。

(二) 优化学校合作的运行机制

根据学校合作的现实基础和发生机理,在区域教育发展过程中,要想让学校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就需要在利益增长、对话协商、合作激励等问题上有系统的思考与合理的设计。

一要建立利益增长机制。合作利益是学校合作行为产生的现实基础,如何最大限度地产生和分享合作利益是学校合作制度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通常,学校合作利益的产生和增长依赖于合作成员之间广泛、多样的共享与创新。一方面,参与学校合作的各方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建立基于网络的合作平台,实现更加充分的资源互通和共享;另一方面,合作方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教育变革,加快协同创新,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培育合作利益新的增长点。

二要建立对话协商机制。“没有对话协商机制,多中心公共治理的格局难以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形态的治理境界也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徐冬青,2011)由于各合作成员对学校合作的理解、期望不同,发展水平和能力状态不同,因此,必须要建立一种对话协商机制来协调成员之间的行动。一方面,要将思维方式从“一分为二”转变为“一分为多”,改变传统的中心与边缘、管理与被管理、命令与服从等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回归“一分为多”的系统而有机化的思维方式,从“共治”走向“善治”。另一方面,要将合作组织从“他组织”转变为“自组织”。学校合作关系的建立本质上要求相互依存的自组织治理,而不适于以市场机制或自上而下发号施令的方式进行治理。此外,还要将合作关系从金字塔型结构中的等级服从关系转变为网络型结构中的信任合作关系,形成信息、能量、资源交换的网络化环境。

三要建立合作激励机制。尽管学校合作有着潜在的合作价值,但这毕竟不是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内容,这样一来,合作各方尤其是合作的优势方投入资源和推进合作的主观意愿往往就不够强烈。因此,在学校合作的制度设计中必须解决如何激发学校参与合作的积极性这一问题,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方面要通过宣讲、培训等方式,提升学校合作参与方的思想认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学校合作对于彼此的独特价值。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考虑将学校合作的成效纳入对学校及其成员的绩效考核中,以促进学校合作的外源激励。

(三) 拓展学校合作的实践方式

在区域教育开放发展的微观逻辑上,学校与各利益主体是一种合作关系,这种合作以回应和满足公众的教育需求为主要目标,并且是通过各利益主体对教育事务的参与来共同完成的。从本质上看,这种合作伙伴关系是在必要的基本规范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理想的关系形态,它既是教育公共治理的内涵所在,也是区域教育开放发展的可循之法。“如果说服从命令关系是一种权力之治,平等交换关系是一种市场之治,而冲突对抗关系是一种逆向选择的变革之治的话,那么,合作伙伴关系则是一种理想之治、民主之治。”(徐冬青,2011)因此,在区域教育体系中,以学校为核心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是通过学校合作实现的。

通常,我们将学校合作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校之间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协调行动关系。然而,开放视域中的“学校合作”则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它不局限于校际合作,而是指学校与其内、外部各利益相关者建立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协调关系。这种学校合作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征:一是鼓励学校通过向家长开放来促进“家校合作”,探索新型家校合作平台和合作手段,实现“家校联动”;二是鼓励学校通过向兄弟学校开放来达成“校际合作”,创新对口帮扶模式、教师交流模式、学区管理模式、教育集团模式和学校联盟模式等,实现“校际联动”;三是鼓励学校通过向企业开放来促进“校企合作”,形成企业资源持续投向教育的良好生态,实现“校企联动”;四是鼓励中小学校通过向高校开放来达成“U-S合作”,以社会公共利益和双边共赢发展为目标,建构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长效机制;五是鼓励学校通过与图书馆合作来实现“校馆合作”,开发和利用场馆的数字化资源,不断拓展学校教育的外部空间。

二、中观逻辑:以开放发展理念构筑区际联动模式

伴随教育综合改革的推进,教育管理的重心更多地由中央下移到地方各级政府和学校。地方政府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自主权不断扩大,寻求合作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也随之提高。面对区域教育复杂性与多样性的冲击,推进区际教育合作,加强区域间的整合联动,成为区域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在中观层面,实现区域教育开放发展,就是要着力构筑区际联动模式,实现区内与区外的联动。通过建立区际联动的目标系统、动力系统和支持系统,破除孤岛效应,发挥协同作用,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一) 确立区际联动的目标系统

以开放发展理念构筑的区际联动模式旨在达成以下目标。

一是加强区际教育合作,完善区域教育体系。区际教育联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打通区内与区外教育资源互通的桥梁,实现区域教育的开放发展。因此,构筑区际联动模式的首要目标是加强区域间教育的互动与合作,建立区际教育联盟,创新区际合作平台。通过建立区域间教育的联动协调机制、人才流动机制、多元筹资机制和评估反馈机制来实现区内与区外的联动。在此基础上,强化政府对区际联动的引导责任,逐步优化区内教育的地区布局结构、办学类型结构以及学校规模结构,以提高区内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完善区域教育体系。

二是发挥区际协同作用,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达到双赢或多赢的协同效应,区域之间需要携手共进,积极引入外部优质资源,促进内外资源的优势互补,实现双方利益和整体竞争力的最大化。长久以来,区域教育的发展更多是把视线放在区域内部,这丧失了很多发展机遇。新形势下,区域教育要站在开放发展的战略高度,以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着力点,通过内外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战略整合,以建立区域间多层次、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关系,形成聚合效应,提高优质资源的共享与互补,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三是破除孤岛效应,提升区域教育质量。构建区际联动模式的意义在于从全局出发,统筹思考,全面协调,发挥特色,优势互补,促进区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不同区域的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互补性和依赖性,区际教育合作必须通过特有的协同效应,来增强区域教育与外部环境的深度融合,促进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为此,地方政府应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统筹规划,打破区域壁垒,破除孤岛效应,以创新的思维,开放的胸怀,盘活区内外教育资源,切实提高区域教育的整体质量。

(二) 建立区际联动的动力系统

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资源和要素流动的广度、频度、自由度不断提高。这些变化集中体现为区域之间关联度、依赖性的不断增强与相对稳定的行政区划边界之间的矛盾,这可以视为区域教育由竞争走向合作的外部动力。在具体的区际教育联动中,则存在着各自不同的诱发因素和内部推动力量。对这些诱发因素和推动力量的分析恰恰是认识和理解区际教育联动多样性与规律性的起点。

区际教育联动的诱发因素目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对教育发展中面临的共同压力和突出问题做出的被动回应,可称为“回应性动因”;二是地方政府对区域教育发展机遇的主动开发和积极应对,可称为“开发性动因”。前者多为教育公共危机事件中的区域间合作,具有被动性、局部性和任务性特征;后者则是为促进区域教育发展而寻求的主动开放行为,多具有主动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特征。例如,深圳南山区、杭州下城区、成都青羊区、宁波北仑区、广州荔湾区、天津和平区、北京房山区等20个地区,依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平台所形成的区域合作关系,就是“开发性动因”引发的区际联动行为,这为促进各自区域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区际教育联动的推动力量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的自发力量,可称为“自发性动因”;二是上级政府的引导、规划、协调甚至强制,可称为“诱导性动因”。一般而言,“当合作成本或交易成本较低,或从共同提供的公共物品中所获得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地方政府间倾向于自发性合作;当协商成本高时,地方政府缺乏共同提供公共物品的激励,上级政府可以通过统一的意识形态诱导地方政府间的合作。”(Tiebout, 1956)二者相较,诱导性动因驱动的区际教育联动,由于具有“权威”的比较优势,能够有效避免过度竞争,保证区际教育合作的战略性和规范性,但却不利于发挥地方政府间合作的自发性和主动性。

因此,建立区际联动的动力系统需要综合考虑影响联动的诱发因素和推动力量。一方面,要积极应对“回应性动因”,在协同解决突发事件中提升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积极培育“开发性动因”,以增强对区域教育发展机遇的主动开发和积极应对。另一方面,要注重促进“诱导性动因”向“自发性动因”的转化,由被动合作转变为主动合作,以增强区际联动的行动自觉。

(三) 构建区际联动的支持系统

在区际教育合作的过程中,健全的组织机构、有效的运行机制以及完善的制度保障构成区际教育联动的支持系统,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保障作用。

1. 设立区际教育联动的组织机构

设置专门的组织机构,能高效地处理区际教育联动的相关事务,明确合作成员的权责,减少区际教育联动过程中的摩擦和相互扯皮现象。一般而言,较为完备的区际联动组织架构包括区域常设性联席会议、区域合作秘书处、教育专项协调组、综合监督和保障机构(见图 1)。区域常设性联席会议是区际教育联动的最高协商机构,主要职责是协商年度区际教育合作的相关事宜和重要工作,通过统筹规划,指导展开区际教育的多领域合作;区域合作秘书处负责联席会议结束后的日常事务管理和沟通协调工作,及时宣传和推广合作进展及成果;教育专项协调组是根据合作项目的进展情况而临时成立的项目协调部门,负责具体落实联席会议制定的专项计划,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综合监督和保障机构主要督查各协调组的工作,为合作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资源保障。

图 1 区域教育联动的组织架构
2. 建立区际教育联动的运行机制

区际教育联动的运行机制是指各合作要素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对合作进程起引导、规范和控制作用的结构性合力。有效的运行机制能提高区际教育联动的效能,使合作方获得更大的合作效益。一是要建立联动协调机制,通过营造信任氛围、设立组织机构、组建服务中介等途径,提高合作联合体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降低合作成本,促进区际联动总体目标的实现。二是要创建人才流动机制,通过政策支持鼓励教师和教科研人员积极参加区际联动组织间的交流,以合作培训、骨干人才互派、签订合作协议等方式促进区域间人员的交流互换。三是要构建多元筹资机制,建立和完善以多元投资为主体、宽领域投资渠道为核心的多元投资体系。以政府投资为基础,设立政府专项合作基金,同时鼓励企业、金融组织和社会力量投资,让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区际教育联动项目中。四是要建立评估反馈机制,结合定量和定性的评估方法,对合作项目、合作主体责任、合作效益进行评估监控,及时纠正联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区际教育联动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3. 优化区际教育联动的制度保障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建设就是要对组织规程进行改造,以追求更高的效益,发挥其更大的价值(李化树,2016)。为最大程度地强化合作激励的有效性,保障区际教育联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建立政策法规保障制度,紧紧围绕合作的目标主题,以政策法规的形式正式确立区域教育联动的地位及功能,规定合作组织机构的构建程序及运行规则,规范合作各方的行为和职责,保障合作成员的合法权益。二要制定教育资源共享制度,根据区际联动发展的需要,加快图书馆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进程,促进图书信息资源、多元课程资源、设备场地资源和教育网络资源的共享。三要确立成果推广转化制度,推进产权保护体系和成果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在强化成果产权保护的同时,鼓励教育咨询及评估机构的介入,使它们作为成果转化推广的服务中心和孵化器,以推动综合化的教育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区际教育联动成果的及时推广与转化。

三、宏观逻辑:以开放发展理念助推区域教育国际化

以开放发展理念推进区域教育国际化,实现国内与国外的联动,是区域教育开放发展的宏观逻辑。一方面,要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吸纳优质资源为我所用,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另一方面,要在发扬光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树立教育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区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从发展策略上看,基础教育国际化更适合在区域范围内开展:由区教育行政部门主导,通过顶层设计、科研引领、项目推动、课程改革、强化保障等行动策略,实现区域教育的国际化。

(一) 明确战略思路,加强顶层设计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区域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要以区域为主体,不断坚定开放的信念,通过政府行政推动,形成系统深入的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从而实现区域教育国际化的“系统构建”,破解单个学校的“力量单薄困局”。长期以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多将教育国际化视为外事工作或留学工作,缺乏系统的战略规划。近年来,伴随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地方政府也开始注重构建区域推进教育国际化的系统发展战略,以保证区域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持续性、有效性。例如,北京市海淀区出台《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施行“政策引导、试点引路、项目引领、课题引申”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又如,成都市武侯区出台《武侯区教育国际化五年行动计划》,并制定了《教师国际交流能力提升工程方案》《中小学生国际化基本能力培养工程方案》《教育国际化工作进社区方案》《教育国际化示范学校评估标准》《区域推进国际理解教育指导意见》等系列配套方案(张天劲,2013);上海市浦东新区出台《浦东新区教育国际化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立足于浦东国际化的战略定位,积极构建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支持系统;深圳市南山区出台《全面推进教育国际化五年行动计划》,该计划包括推进教育国际化的意义、总体目标、行动方案和重点项目四部分内容。这些战略设计从政策层面保障了区域教育国际化的顺利实施,对促进区域教育的开放发展意义深远。

(二) 强化科研引领,实施项目推动

伴随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区域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更加复杂和多元,经验式、碎片化的教育决策往往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背景下,科研引领的重要性就愈发凸显。区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离不开系统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因此需要将科研项目作为载体和抓手,有序推进。例如,大连金普新区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支持全区中小学参与中外合作项目和课题研究,这为全区教育国际化的科学决策与实践推进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成都武侯区全区中小学积极参与“区域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实践与研究”国家课题的研究工作,从“国际化办学机制与模式”“本土课程与国外课程双向互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与评价”等16个方面进行实践研究。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局制定教育国际化建设项目实施意见,明确指导思想、项目目标、主要任务和组织保障,设立一系列教育国际化项目的区级、校级研究课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育国际化的项目实验工作。

(三) 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育方式

课程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抓好课程建设与改革应该是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周满生,2014)。在推进的进程中,需强调课程建设的国际化,突出学科前沿知识、交叉内容、新兴学科领域的知识,鼓励学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特点,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探索革新,从学科渗透、主题活动、特色课程开发三个方面入手,构建各具特色的国际化教育课程体系。同时,要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探究性,处理好引进课程与统编课程的关系。从长远来看,区域教育要发展,根本上要靠改革创新,要通过教育模式和教育体制的转型更新来聚焦国际性人才素质及其培养模式变革。为此,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必须放眼世界,吸收借鉴他国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与政策,重视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及能力的培育,加大力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契合教育国际化的初衷,提高区域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四) 强化民族自觉,完善保障措施

中国教育的发展之道,必须突出和重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只有实现本土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共舞,使‘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凭借本土文化之砧木,嫁接国家化之新枝’,中国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促进文化交融与民族复兴的责任,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共存与共荣。”(杨启光,2011)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不仅在经济总量上实现了跨越,而且在教育发展上也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这对许多国外学者来说是未解之谜。对中国而言,如何说清楚、概括好这条发展道路,更是职责所在。因此,在国际化进程中,区域教育要逐步倡导“三个进入”,即进入问题、进入规范和进入对话。所谓“进入问题”,就是坚持问题导向,首先解决需要用大智慧才能应对的事关区域教育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所谓“进入规范”,是指区域教育国际化的推进要懂规矩、守规矩,要知晓和遵守国际通行规范和国家政策要求。“进入对话”则要求提高国际教育交流与对话的水平。实际上,对于很多区域而言,当下教育国际化的渠道已经颇为丰富和多样,重要的是要提高对话的水平。中国参与PISA的事实证明,越是开放,越是深入地开展对话,我们的自信心就会越强。

此外,区域教育国际化的顺利推进还需完善相应的保障措施,包括政策保障、组织保障、经费保障等。一方面,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提高对教育国际化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工作实际,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和具体实施方案。另一方面,要加大经费投入,将教育国际化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做到国际化项目、工程专款专用。同时,还要把教育国际化纳入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范畴,加强教育督导评估,通过建立和完善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增强对教育国际化实施情况的跟踪指导。

四、三重逻辑的协同共生:区域教育开放发展的系统推进

从实践来看,区域教育开放发展的三重逻辑既有各自的运行规则,也会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相互影响,从而形成水平各异的区域教育发展生态。在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实现区域教育开放发展,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学校与学校、区域与区域、国内与国外之间的关系,这意味着对一般意义上交往格局的突破,意味着对所有教育客体的认真考察与研究,意味着对自己与他者不同优势与差异的把握与了解。

显然,单重逻辑的交流对话已无法满足区域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需要我们秉持系统思维,促进三重逻辑的协同共生。在微观层面,注重以开放发展理念变革学校合作方式,实现校内与校外的联动,通过改进家校合作、校际合作、校企合作、U-S合作、校馆合作等方式,拓展教育资源,形成校内外协同共治的良好教育生态;在中观层面,着力以开放发展理念构筑区际联动模式,实现区内与区外的联动,通过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打造信息沟通机制、创建人才流动机制,破除孤岛效应,发挥协同作用,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在宏观层面,以开放发展理念推进区域教育国际化,实现国内与国外的联动,在发扬光大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树立教育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区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因此,要真正实现区域教育的开放发展,就必须遵循顶层设计、系统配套、整体推进的方法,促进三重逻辑的协同共生。其间,教育行政部门承担着统筹规划的职能,是落实开放发展理念、盘活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变革的关键所在,需要树立开放发展的理念,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和思路,重新审视教育的体制和机制,重新审视教育的观念和工作,通过观念、体制、构架、机制的变革和制度的创新,在教育开放度方面进行更加深入、更加大胆、更富新意的拓展,以确保区域教育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李化树. (2016). 建设西部高等教育区——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模式研究. 北京: 人民出版社.
吴华, 吴长平, 闻待. (2010). 从"差距合作"到"差异合作"——宁波市江东区学校合作的创新实践.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徐冬青. (2011). 公共治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新探索".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杨启光. (2011). 教育国际化进程与发展模式.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张天劲. (2013). 高位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国际化. 中国西部, (15), 46-49.
赵为粮. (2016-01-11日). 五大发展理念下教育发展与改革. 学习时报, (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197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周满生. (2014).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思考与实践探索. 世界教育信息, (2), 11-17.
Tiebout M. C. (1956). 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64(5), 416-424. DOI:10.1086/257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