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Vol. 36 Issue (5): 33-41+16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5.003
0

引用本文  

丁小浩, 马世妹, 朱菲菲. 大学生实习参与方式与就业关系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5): 33-41+16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5.003.
DING Xiaohao, MA Shimei, ZHU Feifei. College Student Internship Participation Patterns and Its Influence on Graduate Employment.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8, 36(5): 33-41+16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5.00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大学生实习失度性研究"(71473005)
大学生实习参与方式与就业关系研究
丁小浩 1, 马世妹 1, 朱菲菲 2     
1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 北京 100871;
2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45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就业体验型实习变得越来越普遍,大学生实习的目的也不再限于课堂所传授的理论和知识的应用实践。基于学校统一实习和学生自主实习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学生的主要实习方式,本研究考察了混合实习下大学生统一实习和自主实习的参与现状、影响因素及对其就业的影响,旨在深化对大学生实习与就业关系的认识,并为教育管理和政策的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统一实习    自主实习    混合实习    就业    
College Student Internship Participation Patterns and Its Influence on Graduate Employment
DING Xiaohao 1, MA Shimei 1, ZHU Feifei 2     
1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Institute of Education and Economic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2 Beijing Academy of Education Sciences, Beijing 100045,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objective of internship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s no longer limited to applying theory and knowledge learned from the classroom, it also serves as a necessary part to get familiar with the environment for future employment. In this study, we divide internship opportunities into two categories. First, uniform internship means that the internship is arranged uniformly by the university; and second, individual internship means that the internship opportunities are obtained by the individual student. Considering the fact that student participation in both types of internship is common, this study attempts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 participation in both types of internship, as well as its influence on their employment. The outcome of this research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internship and employment.
Keywords: uniform internship    individual internship    combined internship    employment    
一、研究背景

我国最早的实习制度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 最有代表性的是工科院校的工厂实习制度。这种实习制度由学校提出实习计划, 然后交由国家教育部门和国家计划委员会, 再以指令性计划的形式统一安排到国有大中型企业(肖云, 吴国举, 2008)。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 随着市场经济转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 就业制度开始从指令性计划逐步过渡为双向选择的建议性计划, 最后到“自主择业”的完全市场化。在这种情况下, 除了完成必要的专业、课程或毕业要求的实习外, 在校大学生开始积极主动地寻求实习机会, 提高求职竞争力, 越来越多地跳过高校主体直接与企业联系, 实习方式也开始从单一的知识互补型向就业体验型转变(李云兰, 赵伟民, 1998), 并逐渐形成了学生和企业两者之间自主选择的新模式。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方式以及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学生身份转为工作身份的桥梁, 实习日益分化为两种主要的参与方式:院校统一安排的实习和学生自主寻找的实习。有些学生只参与了其中一种实习, 大部分学生同时参与了这两种实习方式。那么, 这两种实习方式各自具有何种特征?实习质量和就业结果是否有差异?本研究利用北京大学“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以期对这两种实习参与方式及其与就业的关系有更深的认识。

二、文献综述 (一) 实习参与方式的研究

目前, 学界从不同维度对大学生实习进行了划分, 具体包括:(1)根据地点维度划分为定点教育实习和分散教育实习(谢培松, 2005); (2)根据在同一单位实习的人数划分为分散自主实习和集中实习(施小平, 罗三桂, 2011); (3)根据组织实习的主体划分为学校统一安排的教学实习与学生个人行为的社会实习(姜月, 肖志平, 2010); (4)也有学者将分散自主实习作为与校内实习、顶岗实习、项目合作实习并列的实习方式之一进行研究(李碧荣, 任北上, 李延波, 2014), 或者将学生的毕业实习分为分散自主实习、集中定点实习、委托承包实习、就业实习四种模式(柴民勤, 陈晓玲, 2009); (5)彭汐婷(2014)鲍威等人(2016)根据实习的组织过程和方式将实习划分为院校统一实习和自主实习, 并分别对两种实习的特征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二) 统一实习和自主实习两种实习参与方式的特征

已有研究从实习的组织管理、学生权益保障、实习效果等方面对两种实习参与方式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从组织管理上看, 统一实习通常采用集中定点的形式, 便于学生的统一管理和指导, 但对于某些特定专业, 比如会计等涉及财务信息、保密信息的专业, 学校大规模的集中实习难度较大(沈志蓉, 陈育平, 2002)。集中组织的实习有利于高校根据所掌握的学生信息和社会单位信息, 实现学生和实习单位、学生专业和实习岗位之间的匹配。企业通过学校集体派遣吸收实习生, 也能够降低人才筛选和管理的成本(周其凤, 2008)。与之相反, 学生自主实习能够缓解高校实习经费的限制及组织上的压力, 但实施过程缺乏指导和管理。此外, 这种实习还经常会与在校学习时间形成冲突, 容易打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削弱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的权威性。在自主找寻实习的过程中, 虽然部分学生会发挥自己或父母的人际关系作用, 但是这种“自谋生路”的实习方式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实现(李丹, 陈荣秋, 2000)。从学生权益保障方面来看, 组织统一实习的学校一般都会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 但在自主实习的情况下, 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学生作为弱势群体很难与实习单位签订对等的实习协议, 实习期间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从实习效果来看, 由于信息不对称, 大学生在自主实习中存在盲目跟风、过度实习并影响学业的情况(丁小浩, 于洪霞, 2011)。

(三) 实习与就业关系的研究

实习作为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从学生身份转向工作角色的纽带和桥梁, 对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很多单位认为有实习经历是学生找工作的必要条件(丁小浩, 于洪霞, 2011)。关于实习与就业的关系, 既有研究已经做了一些探索, 主要包括:(1)将实习参与作为一种职业准备行为(范皑皑, 杨钋, 2015)或求职途径之一(岳昌君, 程飞, 2013)进行研究; (2)认为实习经历对就业的落实具有促进作用(岳昌君, 2008; 马莉萍, 丁小浩, 2010); (3)探究实习经历对高校毕业生的工作起薪的影响。岳昌君和张恺(2015)卿石松和曾湘泉(2009)认为实习对高校毕业生的工作起薪无显著影响, 而孙俊华和汪霞(2013)认为就业能力和实习经历能有效促进毕业生就业并提高其就业后的月收入。也有研究对实习影响就业结果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认为实习可以提高就业能力(鲍威, 杜嫱, 2016; 陆根书, 刘敏, 2012; );还有学者研究了实习、就业能力和就业结果之间的关系, 认为与专业相关的实习经历(卿石松, 曾湘泉, 2009)或适度的实习时长(丁小浩, 朱菲菲, 2017; 丁小浩, 宋哲, 2017)通过促进就业能力的形成进而改善毕业生的求职就业结果。Mason(2009)等人指出, 实习经历有助于就业能力的提升, 并且对毕业生从学校到工作的顺利转移有独立的显著作用。也有学者认为职业认同对实习经历和求职结果的中介作用显著, 可以提高求职结果满意度(刘艳华, 乔志宏, 2011)。周峰和张金体(2017)研究了实习和择业的关系, 认为毕业生通常会用半年或近一年的时间来寻找第一份工作, 而多数人会选择的第一份工作是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或者是自己擅长的, 抑或是曾经在实习中从事过的。

从已有研究来看, 学者们对集中实习、分散实习、自主实习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尚缺乏清晰、充分的讨论。诸如“定点”“集中”“分散”等概念只是侧重于实习的形式, 而“社会实习”的概念又过于笼统, 其他如集中定点实习、委托承包实习、就业实习、分散自主实习的类型划分又存在划分依据不清晰、概念之间相互交叉等问题。其次, 已有研究很少对统一实习和自主实习的就业特征进行深入探讨。此外, 对于同一实习主体而言, 已有的研究将统一实习和自主实习看做两种非此即彼的实习方式, 忽略了大部分学生同时参与这两种实习的事实。最后, 已有研究多停留在学生参与(专业相关或适度时长的)实习对求职结果的影响, 而未深入探讨实习的参与方式对于就业结果的影响。

基于上述已有研究, 本文认为统一实习和自主实习的划分突出了实习组织和参与的主体性, 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概括当下大学生实习的现状。统一实习作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环节, 通常是指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由学校统一安排或者授权开展的实践性教学活动, 它一般会指定相关老师负责联系和指导等; 自主实习往往是大学生以解决就业为目的, 根据自身情况自主联系相关的实习单位, 在毕业前开展的工作实践活动。

本文立足于统一实习和自主实习, 主要展开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1)调查两种实习参与方式的现状; (2)分析两种实习参与方式的实习功用及其影响因素; (3)总结两种实习参与方式的就业特征。研究采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 选取全国高校全日制本科和专科应届毕业生进行研究。研究样本总计5344人, 其中重点大学9所, 学生数为1300人; 普通本科高校11所, 学生数为3176人; 高职高专8所, 学生数为263人; 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3所, 学生数为605人。

三、两种实习参与方式的现状及特征

统一实习和自主实习作为两种定位不同的实习参与方式, 具有不同的特征。从样本数据来看, 71.4%的学生有过实习经历, 其中9.2%的学生仅参与了统一实习, 19.2%的学生仅参与了自主实习, 71.6%的学生参与了这两种实习, 本文将其称之为混合实习。在混合实习的学生中, 41.8%的学生认为其最重要的一次实习经历是统一实习, 58.2%的学生认为其最重要的一次实习经历是自主实习。学生对统一实习和自主实习这两种实习参与方式的评价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这两种实习的功能和作用。

(一) 两种实习参与方式的功能

统一实习通常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或培养方案, 自主实习主要面向就业, 两种实习参与方式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定位。表 1根据参与混合实习的学生中认为最重要的一次实习经历的类型, 将其划分为统一实习与自主实习。从中可以看出, 在实习的8类目的中, 只有在完成课程和毕业需要方面, 统一实习的学生比例高于自主实习, 在其他与工作相关的目的中, 自主实习的学生比例均显著高于统一实习。

表 1 混合实习下不同实习方式实习的目的
(二) 两种实习参与方式的分布

统一实习和自主实习在不同高校类型、学历层次和专业大类方面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表 2为不同实习参与方式的分布情况, 从中可以看出:(1)与单一的统一实习或自主实习相比, 混合实习已成为大学生当下最主要的实习类型; (2)在统一实习和自主实习两种单一实习方式中, 除了重点大学以及普通高校理工农医类的学生参与统一实习的比例高于自主实习之外, 其他情况下自主实习的比例均高于统一实习。这一方面与专业有关, 另一方面与学校提供的校外实习情况及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关。相对而言, 重点大学由于具有资源方面的优势, 更能为学生提供好的实习机会, 其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也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因此, 重点大学提供的实习机会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就业的需要。

表 2 不同实习参与方式分布情况
(三) 两种实习参与方式的时间投入

学生的实习投入是衡量学生实习参与度和认可度的重要指标。表 3是混合实习下统一实习和自主实习两种实习参与方式的实习投入情况。通过两者在实习投入各方面均值的比值可以看出, 自主实习在实习次数、实习天数和实习小时数等方面都要大于统一实习, 这也从另一方面揭示了自主实习的学生实习周期长、实习强度大的特点。

表 3 不同实习方式学生实习投入的描述性统计
四、混合实习下两种实习方式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如上所述, 混合实习已经成为大学生当下最主要的一种实习类型。为了探究学生对两类实习参与方式对其自身发展重要性的认可程度, 本文将混合实习中学生认为最重要的一次实习经历的实习方式作为因变量, 探究其作用及影响因素。如果学生认为最重要的一次实习经历为统一实习, 则对此学生而言, 统一实习的作用大; 反之, 则自主实习的作用大。另外, 问卷还从四个方面考察了学生对实习相关作用的评价:实习单位是否是期待的就业单位、实习内容是否与专业对口、实习指导是否充分有用、实习是否总体满意。

为了探讨学校和学生特征中哪些因素会对实习的总体作用产生影响, 我们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如下:

$ {\rm{Logit}}({P_i}) = {\rm{ln}}[{P_i}/(1 - {P_i})] = \alpha + \sum \beta {\rm{ }}{X_j} + \varepsilon $ (1)

其中, i为学生认为某类实习总体作用较大的虚拟变量(i=1表示自主实习的总体作用较大; i=0表示统一实习的总体作用较大); Pi表示学生认为该类实习总体作用较大的概率; 自变量Xj的含义为影响学生对该类实习总体作用评价的因素; 系数β表示自变量对因变量i的边际影响。

本文将实习总体作用的影响因素分为学校因素、学生人力资本特征和家庭因素三个方面:学校因素包括学校类型(重点大学、普通高校、民办院校和独立学院、高职高专, 对照组)、学校提供的校外实习机会情况(好、一般、不好, 对照组); 个体人力资本特征包括学历层次(本科、专科, 对照组)、专业类别(社科类、理工农医类、文科类, 对照组)、所学专业和兴趣的吻合情况(吻合、不吻合, 对照组)、性别(男、女, 对照组); 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社会关系广泛程度(广泛、一般、很少, 对照组)。

同理, 对上述四个评价维度的影响因素的考察, 有助于我们全面地了解这两种实习参与方式。为此, 本文分别以这四个评价维度作为因变量, 探究其影响因素, 回归方程同(1)。其中, 因变量Ii为实习评价四个维度的虚拟变量(I1=实习是否是自己期待的就业单位; I2=实习内容与所学专业是否对口; I3=实习单位的指导是否充分有用; I4=实习经历总体是否满意)。Ii=1表示对i维度的实习评价为是, Ii=0表示对i维度的实习评价为否。除了上述实习总体作用的影响因素之外, 实习四个评价维度的影响因素中还加入了实习因素, 包括实习参与方式(自主实习、统一实习, 对照组)、实习时间投入等。

表 4 实习作用和评价的影响因素

表 4为上述因素对实习总体作用和实习评价四个维度的回归结果。根据统计检验结果, 上述模型总体上都在0.001的水平上显著。对模型中各解释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后发现, 所有变量的VIF值均小于10, 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根据模型回归情况,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 学生对于实习总体作用大小的评价受到学校、专业类别和家庭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影响。(1)重点大学的学生认为统一实习对自己的总体作用更大(-0.564);民办院校和独立学院学生的情况刚好相反(0.920)。(2)学校提供的校外实习机会越好, 学生认为统一实习的总体作用越大(-0.655)。由此可以推断, 重点大学更能提供好的校外实习机会, 学生认为统一实习的作用更大, 参与统一实习的比例更高; 民办院校和独立学院等选拔性较低的学校, 由于不能提供好的校外实习机会, 学生出于就业考虑参加自主实习的比例更高, 认为自主实习的作用更大。(3)专业类别对于实习作用大小有显著影响:理工科的学生认为统一实习的作用更大(-0.590), 社科类学生认为自主实习的作用更大(0.497)。(4)家庭社会关系广泛的学生认为自主实习的作用更大(0.249), 这与其在自主寻找实习时具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可以获取到更好的实习机会有关。

第二, 统一实习和自主实习在具体作用方面有所差异。(1)总体而言, 相比于统一实习, 自主实习的满意度更高(0.339), 但统一实习的实习内容与专业的对口性更强(-0.538)。(2)自主实习时间投入与实习的专业对口性呈负相关(-0.003)关系, 统一实习时间投入与专业对口性呈正相关(0.006)关系, 这与两种实习方式的定位有关:自主实习是学生以职业探索、尝试和争取就业机会为出发点开展的实习, 所以对于专业兴趣不浓的学生来说, 自主实习的专业是否对口不是其主要考虑因素; 统一实习是由学校统一安排的专业或课程实习, 学校主要基于专业学习的要求统筹来安排实习单位。

五、混合实习下两种实习参与方式对就业结果的影响

如上所述, 由于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学生参与自主实习的整体比例更高。那么, 这两种实习方式在学生最终就业结果上是否有差异?下面我们从就业起薪、就业的专业对口性以及就业满意度三个维度, 来分析混合实习下统一实习和自主实习两种参与方式对就业结果的影响。本部分将实习参与方式作为解释变量并构建回归模型。其中, 实习参与方式对就业起薪的影响见方程(2), 对就业是否专业对口、就业是否满意的影响的二元逻辑回归方程同方程(1)。

$ {\rm{ln}}{Y_i} = \beta + \sum {\beta _j}{X_j} + \mu $ (2)

在方程(2)中, 因变量lnYi为学生就业起薪的对数; 在就业是否对口的二元逻辑回归方程中, 因变量i为学生就业与所学专业是否对口的虚拟变量(i=1表示专业对口; i=0表示专业不对口); 在就业是否满意的二元逻辑回归方程中, 因变量i为学生就业是否满意的虚拟变量(i=1表示就业满意; i=0表示就业不满意)。影响学生就业起薪、就业对口性和就业满意度的因素包括:

(1) 实习因素:混合实习下的实习方式(自主实习、统一实习, 对照组)。

(2) 工作因素:包括求职次数、求职花费、是否解决户口(是、否, 对照组)、就业地区(京津沪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对照组)、就业地点(大中城市、非大中城市, 对照组)、就业单位性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 对照组)、就业单位所属行业(电煤水矿、金融和信息科技业、科教文卫体、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服务业、农林牧渔、其他、制造业, 对照组)、岗位类型(技术工作、管理工作、其他岗位、服务工作, 对照组)。

(3) 学校特征:学校类型(重点大学、普通高校、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高职高专, 对照组)、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帮助很大、帮助一般、没有帮助, 对照组)。

(4) 学生的人力资本特征:学历(本科、专科, 对照组)、学生干部(学生干部、非学生干部, 对照组)、党员(党员、非党员, 对照组)、奖学金(获得、没有获得, 对照组)、辅修或双学位(获得、没有获得, 对照组)、资格证书(获得与没有获得, 对照组; 包括外语类、计算机类、职业类、其他类资格证书)、专业大类(理工农医、社会科学、文科, 对照组)、性别(男、女, 对照组)。

(5) 学生家庭背景:家庭社会关系广泛程度(广泛、一般、很少, 对照组)。

除了上述五个方面的因素外, 就业起薪和就业的对口性(对口、不对口, 参照组)会影响到学生的就业满意度。上述方程计量回归的结果如下:

表 5 实习参与方式对就业结果的影响

表 5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实习参与方式对学生的就业起薪和就业对口性有显著影响, 对就业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

第一, 相对于统一实习而言, 自主实习的学生就业起薪更高(0.057), 这与自主实习的学生最终就业去向多为体制外经营性单位有关。根据样本数据, 在最重要的一次实习经历为自主实习的学生中, 最终在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其他企业和其他单位就业的比例为68.1%, 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业、科研单位、高等学校、中小学、医疗卫生单位、其他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为31.9%;在最重要的一次实习经历为统一实习的学生中, 上述比例分别为43.7%和56.3%。

第二, 统一实习的学生就业对口的概率更高(-0.420), 这与学生求职时的考虑因素以及用人单位的专业能力要求有关。根据样本数据, 在统一实习的学生中, 77.1%的学生认为在选择和确定工作单位时专业对口这个因素“非常重要”或“重要”; 在自主实习的学生中, 该比例为68.6%。另外, 根据前面的分析, 统一实习的学生实习专业对口性更强, 从而更容易获得专业对口单位的聘用。

第三, 实习参与方式对就业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从上面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影响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因素既包括就业起薪、是否专业对口、是否解决户口、就业地点、就业单位性质、行业、岗位类型等就业结果本身的因素, 也包括求职花费等求职过程因素以及学校、学生个人和家庭社会关系等因素。在诸多影响因素中, 实习参与方式对就业满意度的直接影响不显著。

六、结论及进一步讨论

在社会经济转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 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为提高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 大学生将实习视为丰富就业体验、提高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 不仅参与学校统一组织的实习, 也开始自主寻求实习机会, 由此逐渐形成了院校统一实习与自主实习并存的两种实习参与方式。统一实习和自主实习的定位和功能不同,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表明, 统一实习更有利于就业对口, 而自主实习更能提高就业起薪, 但两种实习方式本身对整体就业满意度没有影响。

教育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统一实习和自主实习这两种实习参与方式的功能和价值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人力资本理论认为, 人们拥有的各种能力绝大部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通过教育等形式的人力资本投资对于人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信号理论认为, 雇主可以通过人的教育等投资行为区分出高能力者和低能力者(李锋亮, 2008, 第76-85页)。关于教育的人力资本效应和信号作用, 有部分研究者从学用结合的角度进行了考察。闵维方和曾满超(1990)针对中国一家汽车制造厂的研究发现, 学以致用者工作更加努力, 工作效率也比学用不匹配者高出7%, 即学用结合能够提升人力资本。Wiles (1974)考察了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职业是否匹配等问题, 发现如果收入与学用结合的相关度越低, 则教育的信号作用越大; 相反, 如果收入与学用结合的相关度越高, 则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越大。在现实世界中, 雇主有时能够很容易确定劳动者的真实劳动生产率, 因此教育的人力资本效应较为突出; 但是在有些情况下, 由于雇主和劳动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雇主很难观察到劳动者的真实劳动生产率, 因此更加需要教育的信号作用。

可见, 大学生实习也兼具人力资本积累和能力信号的双重作用。统一实习的特点是专业对口性强、学用结合程度高, 通过实习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这种人力资本易于识别劳动生产率, 所以容易被专业对口性单位聘用; 而自主实习由于对专业对口性关注较少, 学用结合的程度低, 学生通过实习提升的通用能力不易于被识别, 因此, 自主实习学生通过实习履历积极地向用人单位释放能力信号, 以展示个人的劳动生产率, 从而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及更高的就业起薪。结合上述分析, 我们将实习参与方式影响就业的机制用下图 1来表示。

图 1 实习参与方式影响就业的机制

大部分学生在院校安排的统一实习之外自主寻找并参与实习的现状, 对高校的实习管理者提出了挑战。一方面, 由于高校是学生实习参与方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它应该在明确其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 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完善实习制度, 加强实习服务, 提高学生的实习质量。首先, 高校应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拓展实习渠道, 探索积极、灵活的实习模式, 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外实习选择。其次, 高校应做好实习规划工作, 确保学生统一实习和自主实习安排与教学计划的有效衔接, 避免学生实习与求职时间冲突。最后, 高校应加强对自主实习学生的沟通、指导和服务工作, 并建立规范有效的管理和评价机制, 鼓励学生通过一定程度上的深度和适度实习, 来确保实习质量。

高校毕业生实习制度的完善还需要政府、企业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针对企事业单位在接收大学生实习态度上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政府应该从法律和政策方面做好引导, 出台保障大学生实习和各方利益的相关法律法规, 并通过专项资金保障和财税优惠政策, 鼓励用人单位接收高校实习生; 政府和高校之间也应该加强合作, 接收学生到对口的部门实习。企业应当转变观念, 从战略人力资源和社会责任的角度完善内部的实习生招聘和培训、实习指导、薪酬管理等制度, 加强与高校在各个环节上的沟通与合作。对于大学生而言, 一方面要及早明确专业兴趣、把握专业特性、注重实习实效, 认真参与学校安排的统一实习, 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 要尽早进行职业规划, 在充分自我认知的基础上以及在学业有余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适度、深度参加自主实习, 丰富职业体验, 提高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鲍威, 杜嫱. (2016). 多元化课外参与对高校学生发展的影响研究. 教育学术月刊, (02), 98-106.
丁小浩, 宋哲. (2017). 大学生实习失度与就业满意度分析. 教育发展研究, (5), 1-9.
丁小浩, 于洪霞. (2011). 高校学生实习时间的囚徒困境及其破解.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15), 13-16.
丁小浩, 朱菲菲. (2017). 大学生"双习"时间投入配置模型及其实证分析.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4), 75-86.
范皑皑, 杨钋. (2015). 大学生的职业准备策略——基于北京高校学生发展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中国高教研究, (10), 95-102.
姜月, 肖志平. (2010). 大学生社会实习方式初探. 消费导刊, (3), 164.
李碧荣, 任北上, 李延波. (2014). 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基地多元化实习方式的构建——以广西师范学院为例. 现代教育科学, (01), 167-169.
李丹, 陈荣秋. (2000). 改革实习模式培养实践能力.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 31-33.
李锋亮. (2008). 教育的信息功能与筛选功能.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云兰, 赵伟民. (1998). 大学课程设置中实习的功能转变. 高等建筑教育, (4), 36-37.
刘艳华, 乔志宏. (2011). 大学生职业认同、实习经历与求职结果的关系研究. 北京教育(高教), (6), 67-68.
陆根书, 刘敏. (2012).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评论(辑刊), (第3卷), 208-230.
马莉萍, 丁小浩. (2010). 高校毕业生在工作找寻中对人力资本与社会关系作用感知的研究.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 84-92.
彭汐婷.(2014).院校统一实习和自主实习的特征及其对学生参与的影响.北京: 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卿石松, 曾湘泉. (2009). 就业能力、实习经历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基于山东省2007届高校毕业生的实证检验. 中国人口科学, (6), 102-108.
沈志蓉, 陈育平. (2002). "试用式"专业实习方式初探.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4), 104-106. DOI:10.3969/j.issn.1673-0453.2002.04.025
施小平, 罗三桂. (2011). 大学生实习与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 广州大学学报, (12), 47-51. DOI:10.3969/j.issn.1671-394X.2011.12.009
孙俊华, 汪霞. (2013).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4), 81-85. DOI:10.3969/j.issn.1672-4038.2013.04.017
肖云, 吴国举. (2008). 大学生实习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人才资源开发, (12), 22-23.
谢培松. (2005). 教育实习模式:类型、涵义与评价.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3), 20-22. DOI:10.3969/j.issn.1674-831X.2005.03.007
岳昌君, 程飞. (2013). 人力资本及社会资本对高校毕业生求职途径的影响分析. 中国高教研究, (10), 21-27.
岳昌君, 张恺. (2015). 城乡背景高校毕业生就业差异的实证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 (5), 37-47. DOI:10.3969/j.issn.1674-5485.2015.05.007
岳昌君. (2008).大学生就业"杀手锏": 工作能力和实习经历.科技日报, 2008-02-26.
周峰, 张金体. (2017). 实习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为例. 北京教育(德育), (02), 11-13.
周其凤. (2008). 亟待建立长效的大学生实习制度. 中国高等教育, (12), 25-27.
Mason G., Williams G., Cranmer S. (2009). Employability skills initiatives in higher education:What effects do they have on graduate labor market outcomes?. Education Economics, 17(1), 1-30. DOI:10.1080/09645290802028315
Min W. F., Tsang M. C. (1990).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roductivity:A case study of the Beijing general auto industry company.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9(4), 351-364. DOI:10.1016/0272-7757(90)90017-Y
Wiles P. (1974).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earnings:The external-test-not-content hypothesis(ETNC). Higher Education, 3(1), 43-58. DOI:10.1007/BF00153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