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Vol. 36 Issue (5): 60-70+16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5.006
0

引用本文  

蒋承, 张思思. 大学生基层就业的趋势分析:2003—2017.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5): 60-70+16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5.006.
JIANG Cheng, ZHANG Sisi. A Trend Study on College Graduates Grass-root Employment: 2003-2017.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8, 36(5): 60-70+16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5.00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基层就业研究"(71573008);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北京市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耦合机制研究"(CDA12065)
大学生基层就业的趋势分析:2003—2017
蒋承 , 张思思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 北京 100871
摘要:尽管国家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前往基层就业,基层就业也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重要的就业选择之一,但是目前对我国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基本特征或发展趋势进行全面讨论的相关研究还较为缺乏。鉴于此,本文基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于2003年至2017年之间所开展的8次全国高校毕业生抽样调查的数据,针对我国高校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的整体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我国基层就业毕业生在来源分布、学历层次、工作单位分布、工作满意度、起薪状况以及教育匹配程度等七方面的主要特征与变化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基层就业    就业特征    就业趋势    
A Trend Study on College Graduates Grass-root Employment: 2003-2017
JIANG Cheng , ZHANG Sisi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Institute of Education and Economic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eight sample surveys of college graduates conducted by 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s of Education of Peking University in 2003, 2005, 2007, 2009, 2011, 2013, 2015 and 2017, this study aims to describe the situation and trends of college graduates grass-root employment. It has summarizes seven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primary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in China, and provides some corresponding policy implications.
Keywords: college graduates    grass-root employment    employment trend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乡镇人口所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已经从2000年的63.78%下降至2017年末的41.48%。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 我国乡镇人口仍将占较大比例, 乡镇建设在我国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乡镇的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要“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可见国家非常重视乡镇的建设和发展。近年来, 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迅速, 据国家统计年鉴和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测算, 自高校扩招以来, 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999年的90万人增长到2017年的795万人, 年平均增速达到了12.9%, 然而同期城镇就业人口增幅从1999年的336万人到2016年的1018万人, 年平均增速仅为6.7%。可见, 城镇就业岗位数量的增长速度远低于高校毕业生的增长速度, 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面临找工作难、工作压力大的状况。现阶段的城镇就业岗位已无法满足高校毕业生的要求, 因此, 前往县乡、农村就业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选择趋势。

与此同时, 为了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优惠措施来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前往基层就业。早在2003年,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知》, 要求由团中央、教育部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开展志愿服务。2005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意见》, 推出“三支一扶”计划, 鼓励高校毕业生前往乡镇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的工作。2006年, 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出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方案》, 决定实行“特岗教师”计划, 鼓励高校毕业生前往乡村学校任教, 引导毕业生投身乡村基层的义务教育工作。2008年, 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 决定实施“到村任职”计划, 鼓励高校毕业生前往农村任职,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7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 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发挥高校毕业生在促进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把基层作为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 这些政策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为基层引进人才的同时, 也引导各类高素质人才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实现人生价值。

然而, 由于跨期、大样本数据的缺乏, 目前还缺乏相关研究对我国近年来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基本特征或者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讨论。鉴于此, 本文将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于2003年至2017年之间所开展的8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为基础, 分析高校毕业生家庭所在地、性别、学历层次与就业地之间的分布情况; 从在校期间学生干部的任职情况、学业成绩来分析学生受教育情况对选择基层就业的影响; 对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就业后对工作的满意程度、专业与职业的相关程度、收入情况以及任职时间等指标来分析毕业生对基层就业的评价。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情况和趋势做出判断, 发现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基本规律, 为引导高校毕业生前往基层就业提供理论支持, 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样本数据说明

本文的样本数据来源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于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2011年、2013年、2015年和2017年所开展的8次大规模的高校毕业生调查(见表 1), 问卷的调查对象是当年的应届毕业生, 调查时间是当年的6月份。详细的数据特征请参考岳昌君等人(2017)对2003—2017年间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的分析。

表 1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8次高校毕业生问卷调查的样本数据说明

关于基层就业, 一般来讲, “基层单位”是指县级以下机关、企事业单位, 包括乡(镇)政府机关、农村中小学、国有农(牧、林)场、水电施工基地、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站、乡镇文化站等以及地处艰苦地区的气象、地震、地质、煤炭、石油、核工业等中央单位行业生产第一线。根据上述定义, 本文选取在县及县级以下地区就业的样本, 作为基层就业群体, 将他们的基层就业特征与趋势作为研究重点。利用对2003—2017年的8次调查数据, 对“家庭所在地”“学历层次”“学业成绩”“就业选择的考虑因素”“工作单位性质”“职业类型”“期望工作年限”“求职成功率”“工作满意度”“起薪”“岗位与教育的匹配程度”“专业与职业的适配度”的12个问题进行分析, 力求能通过实证数据客观反应分布趋势。同时, 将高校毕业生整体样本分成基层就业和非基层就业两个子样本进行比较研究。

三、文献简述

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情况既是政府与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关注热点, 也是教育与人力资源理论与实证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国内学术界针对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情况的研究主要可归纳为三类:

第一类是对指导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的研究。蒋承等人(2015)发现大学生个人特征在对基层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上有显著影响, 而且大学生对基层就业的了解程度显著地影响到其对基层就业政策的认可程度。马莉萍等人(2015)提出在中央和地方基层就业政策密集出台的背景下, 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比例大幅增加, 但政策效果存在滞后性和异质性; 基层就业优惠举措的明晰度和力度会影响毕业生基层就业, 侧重长期职业发展的激励举措作用相对明显。

第二类是对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研究。如王友航等人(2012)认为基层就业体现出明显向东部流动的倾向, 人力资本、家庭背景、学校背景和求职岗位情况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重要因素。宋国恺等人(2017)基于地位获得理论, 得出社会结构相对封闭导致北京地区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比较微弱的结论。张立波(2006)认为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率低主要受三个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框架体系初步建立, 但政策落实还需时间; 基层受财力、编制所限, 难以吸纳更多的毕业生, 特别是县级以下企事业单位工资待遇较低; 一些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毕业生的自身能力不能满足基层的需要。

第三类是基于案例或问卷调查的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状况研究。如祝君等人(2015)从参与意愿和满意度评价出发, 结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4年度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的调查数据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基于“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和“西部志愿者计划”等典型基层就业项目开展的实证调研, 分析了大学生参与基层就业项目的意愿和影响因素, 及已参加基层就业项目的大学生对项目的满意度。高凯等人(2014)通过对2012年北京市67所高校抽样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基层就业期望和实际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具有较大差异; 学历水平对于基层就业期望具有明显的“门槛效应”; 学生党员的基层就业意愿和行动力非常强烈。

以上研究为了解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情况提供了有效支持, 但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 目前的相关研究一般仅针对当年或某一年份的基层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学术界目前还没有基于大规模、连续的调查数据来动态讨论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趋势和特征的跨期研究。基于此, 本研究将通过对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03-2017年间8次高校毕业生问卷调查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 希望客观反应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趋势的特征并提出相关改进策略。

四、基本就业情况 (一) 生源地与就业地的分布情况

家庭所在地与就业地之间的分布是了解高校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的关键指标。我们从2003—2017年的调查数据中选取了毕业生家庭所在地(生源地)与基层就业地(县城、乡镇和农村)、非基层就业地的调查数据用以分析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规律和趋势。数据如表 2所示。

表 2 2003—2017年家庭所在地与就业地之间的分布情况

1.来自县城、乡镇和农村的毕业生是选择基层就业的主要人群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趋势是大中城市就业率上升, 县城和乡镇、农村从2009年开始递减, 并于2009—2015年间趋于稳定。其中, 在选择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中有80%以上的学生家庭所在地位于县城、乡镇和农村。在县城生源整体就业水平下降的同时, 县城生源选择基层就业的比例持续上升, 县城、乡镇和农村的毕业生返乡就业在现在以及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高校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的主要人群。

2.乡镇发展在持续吸引大中城市生源来基层就业

随着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加快, 来自大中城市的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就业的比例从2003年10.99%增加到2017年的18.64%, 有7.65%的较大增幅; 县城生源返回原籍就业的比例明显上升, 已从2003年的28.73%增至2017年的42.28%, 达到13.55%的增幅。从表 2数据可以看出, 大中城市生源选择基层就业的增速与大中城市整体就业的增速趋同, 这说明城乡发展在持续吸引大中城市生源来基层就业。这一趋势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城乡一体化建设力度加快, 城镇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和吸引力增强, 能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二是我国大中城市人口密集, 就业竞争压力大, 对人力资本的质量要求高, 同时, 大中城市生活成本也相对较高, 高校毕业生刚刚就业起薪低, 生存压力较大; 三是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政策措施, 政策体系涵盖内容极为丰富, 既包括了“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西部计划”以及“大学生村官”等十余个政策项目, 也涵盖了就业服务、就业准入、金融税收扶持、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措施都对高校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产生了一定影响。

3.乡镇和农村生源的基层就业率出现拐点, 毕业后返乡就业的比例逐年下降, 就业选择呈分散化趋势

在2003—2017年之间, 有半数的乡镇、农村生源毕业后选择返乡就业, 同时, 选择在非基层就业的占35%左右。从2015年基层就业数据来看, 乡镇、农村生源选择基层就业的比例占41.3%、选择非基层就业的比例占31.4%, 仍有27.3%的毕业生未做出就业地点选择, 这部分学生中有人选择出国、继续深造、创业、待业等等。乡镇、农村生源就业选择呈分散化趋势。值得注意的是, 自2003年以来乡镇、农村生源回到基层就业的比例持续下降, 从2003年60.28%下降至2017年39.08%, 下降幅度达到30.16%。这一趋势主要受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主观方面, 由于我国高校多分布于大中城市, 乡镇、农村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对高校所在地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普遍认为在大中城市有更好的机会; 在客观方面, 由于大学生毕业后选择渠道的增多, 有的毕业生选择出国、继续读研、创业、待业等等, 使得就业趋势呈分散化特征。

(二) 教育经历对基层就业的影响

1.学历层次与就业地之间的分布情况

由于博士毕业生与硕士毕业生样本占总体样本比例较小, 本文在分析学历层次与基层就业分布的情况中将博士与硕士毕业生的样本合并统计。

通过表 3可明显看出, 选择基层就业的比例与学历层次基本呈负相关的关系。博士生和硕士生选择基层就业平均比例在10.2%, 本科生选择基层就业平均比例在20.4%, 专科生选择基层就业平均比例在25.4%。这一分布情况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需求的特点, 大中城市为高学历层次的就业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表 3 2003—2017年学历层次与就业地之间的分布情况

表 3的数据还可以发现, 学历层次与选择基层就业的比例呈比较明显的分化趋势, 高学历(博士、硕士)毕业生绝大多数选择在大中城市就业, 并且在整体8年的数据中稳定小幅波动, 没有明显变化的趋势。由此可见, 尽管我国政府在招生和就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如定向招生、定向就业等, 鼓励高学历毕业生返回原城乡基层就业, 但从跨年的调查数据来看, 高学历毕业生就业主要还是集中于大中城市。

2.学业成绩对选择基层就业的影响情况

学业成绩是能够较为客观地反应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学业表现的综合指标, 通过比较学业成绩与就业选择数据的分布情况可以较为准确地找出选择基层就业学生的学业表现特征。

根据表 4的数据分析, 学业成绩在前25%的学生选择基层就业的平均百分比为18.38%, 学业成绩在中上25%的学生选择基层就业的平均百分比为21.7%, 学业成绩在中下25%的学生选择基层就业的平均百分比为23.2%, 学业成绩在后25%的学生选择基层就业的平均百分比为22%。可以看出, 学业成绩排序基本与选择基层就业的意愿呈负相关的趋势, 越是成绩相对靠后的学生越更倾向于选择去基层就业。这一分布趋势说明当前选择去基层就业的大学生, 其人力资本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 4 2003—2017年学业成绩对选择基层就业的影响情况
五、基层就业的求职偏好

2003—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问卷内容也包含了对已经在基层工作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调查, 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反应高校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的求职偏好。

(一) 基层就业的工作单位性质(参见表 5)
表 5 2003—2017年基层就业的工作单位性质情况

1.大多数的毕业生还是在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国有事业单位实现就业, 但这部分毕业生的占比在逐年递减毕业生基层就业选择在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国有事业单位的人数比例在2003年高达82.3%、2005年为73%、2007年为51.6%、2009年为51%、2011年为41.8%、2013年为47.3%、2015年为44%、2017年为39.7%, 这反应了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工作单位类型选择的巨大转变。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国有企事业单位在人员结构方面做出调整, 人员编制总量上实行了严格的控制, 进入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逐年递减。

2.私营企业在2011年后就成为吸纳毕业生基层就业的主要单位

随着城乡经济多元化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私营企业、乡镇企业、三资企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毕业生基层就业渠道更加多元。从2009年开始, 私营企业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的最主要单位类型, 吸纳毕业生就业的比例一直维持在毕业生基层就业总数的40%左右。

(二) 基层就业的职业类别分布情况

基层就业的职业类型能够比较直观地反映出求职者的心理预期, 以及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类别人才的需求程度。

表 6的数据分布情况可发现, 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就业的职业类别选择中有两个比较鲜明的特点。首先, 专业技术人员或技术辅助人员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职业类型。存在这种分布的原因是由于基层的教育环境及职业技术的教育渠道较为缺乏, 能够从事和胜任专业技术领域的人才较少, 高校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接受过较为系统化的专业学习, 能够弥补城乡发展对技术人才需求的缺口。第二, 基层就业的职业类型选择呈多元化趋势。2003年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达70%, 企业管理人员仅为5.3%, 商业和服务业人员仅占3.6%;2009年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下降至41.3%, 企业管理人员比例增加至13.8%, 商业和服务业人员增长至12.3%;到2017年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商业服务业人员的分布比例趋于均衡。

表 6 2003—2017年基层就业的职业类型分布情况
(三) 就业稳定程度

表 7是选择基层工作的毕业生期望在基层工作的年限,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高校毕业生的工作稳定程度。需要说明的一点是, 由于2007年的问卷没有涉及该问题, 故未以讨论。

表 7 2003—2017年期望在基层工作的年限

通过表 7的数据分析可知, 选择在基层就业不到一年的毕业生占16.4%, 意愿在基层工作1年到3年的毕业生占38.8%, 选择3年及以上工作年限的毕业生占22%, 未明确说明意愿的毕业生占22.7%。可以看到, 高校毕业生选择在基层就业的稳定程度较高, 仅有少数选择短期体验基层工作再另择业, 大部分高校毕业生选择在基层工作岗位工作3年左右再另做职业规划。但上表并不能从较长的时间(5年以上)观测毕业生是否能扎根基层工作, 同时有近22.7%的就业者对未来职业规划不明确。针对这一现象, 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对基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组织职业规划教育, 提高与大学生基层就业相适配的福利政策, 让更多的基层就业者稳定服务基层经济社会发展。

六、基层就业的初职特征 (一) 求职的难易程度

求职次数是反应求职意愿或努力程度的指标。我们将2003-2017年调研问卷中关于“投递简历”的次数进行统计, 在去除0次和100次以上的极值后取得算数平均值即为平均投递次数, 希望通过投递次数的分布情况比较基层与非基层求职者求职意愿的差异。求职成功率是反应求职难易程度的指标, 我们通过用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意愿录取”的平均次数与平均“投递简历”次数与之比来反应求职的难易程度。

表 8的数据中可知, 从整体来看, 选择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求职次数平均约为6次, 选择非基层就业的学生求职次数平均约为8次, 选择基层就业的求职者求职意愿或努力程度低于选择大中城市就业的求职者。

表 8 2003—2017年毕业生平均求职次数

表 9用“意愿录取”与“求职次数”来反应高校毕业生的求职难度, 用于统计的样本为筛选后的已选择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样本。如表 9所示, 基层就业的求职成功率平均在四成以上, 求职成功率的分布存在“大小年”波动的特点。

表 9 2003—2017年基层就业求职成功率
(二) 工作满意度

表 10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高校毕业生对基层工作单位的评价集中于满意和一般的程度。从满意度的趋势可以看到, 毕业生对基层就业表示满意的比例从2003年的37.1%上升至2017年的76.4%, 说明国家基层就业保障体系的建设日趋完善, 毕业生对选择基层就业的满意程度逐步提升。

表 10 2003—2017年基层就业毕业生工作满意度
(三) 起薪情况

工资收入是反应基层就业情况的关键性指标。2013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在我国宏观调控下渐趋平稳, 我国开始了经济转型升级调整和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 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人口结构、收入结构调整。在2003—2017年的8次调查中, 我们对选择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就业收入范围进行了划分, 考虑到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率等因素对工资性收入的影响, 故将收入划分为以下六个层级(表 11):

表 11 2003—2017年基层就业毕业生工资收入情况

表 11可以看出, 2003—2011年毕业生基层就业的起薪范围在在1000-2000元之间的人数占了将近一半, 在2013年以后, 随着城乡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 60%的毕业生普遍可以获得1500-3000元的起薪, 到2015年更有41%的基层就业毕业生获得3000-4500元的起薪。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就业报告》中的统计数据, 2016届大学毕业生月收入为3988元, 其中, 本科院校2016届毕业生月收入4376元, 高职高专院校2016届毕业生月收入3599元。可见, 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与全国平均大学生毕业收入水平相符。

高校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无疑是职业生涯迈出的第一步, 那么基层就业毕业生的预期收入与实际收入间是否存在现实差距呢?我们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比较得出了表 12的结果:有51.2%的毕业生认为基层工资达不到期望水平, “工资小于期望值”的变化规律呈“倒U”型, 并在近两年趋于平缓; 有25.7%的基层就业者认为工资水平与预期收入相符; 有23.1%的基层就业者认为目前的工资水平高于自己的预期收入, 但这一观测值在经历了2011年的峰值后正在逐年递减。

表 12 2003—2017年基层就业实际收入与期望收入的比较
(四) 岗位与教育的匹配程度

对基层就业岗位所需的受教育程度调查采取了基层就业毕业生自评的方式, 即毕业生根据基层就业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对所需教育程度进行评价。

表 13表 14的数据可知, 有48.5%的基层就业者认为胜任现在的工作需要本科学历; 有34%的基层就业者认为胜任现在的工作需要专科的学历; 仅有不到7%的就业者认为需要研究生学历(硕士、博士)才能胜任现在的工作; 另有不到8%的人认为初中或中专以下学历就可胜任现在的工作。我们从调研问卷中提取高校毕业生“已获学历”与“任职学历”进行比较发现, 有两成以上的基层就业者认为已获学历在胜任目前的岗位上存在教育过度的情况, 这与认为已获学历不足以胜任本岗位的人数相当, 另有60.8%的人认为目前的学历层次与岗位需求的任职学历相当。

表 13 2003—2017年胜任现从事的工作, 实际上需要受的教育层次
表 14 2003—2017年基层就业已获学历与任职学历的比较

表 13表 14的数据综合显示, 如果从大学生的视角看, 目前基层就业对学历层次的需求集中在本科和专科学历层次的学生。同时, 在选择基层就业的学历层次分布中也比较明显地表现了本科和专科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的意愿最强。

(五) 专业与职业的适配度

表 15的数据显示, 通过对被调查毕业生对大学所学专业与目前从事职业的适配度自评, 认为所学专业与所从事职业相关性较大的就业者约占27%, 认为有一些关联的约占31.5%, 认为没有关联的约占13.1%。总体来说, 基层就业者的专业与职业适配度不强。这种分布态势源于大学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该领域或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与认知, 而基层就业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从业者有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由此可见, 基层就业的现实需求可以为大学就业指导以及学科能力的多维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也可以从基层就业指导的视角丰富我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保障体系的建设。

表 15 2003—2017年基层就业专业与职业的匹配情况
七、主要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2003—2017年间的8次抽样调查数据的分类和比较, 归纳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趋势的七个基本特征:

第一, 从生源地与就业地分布来看, 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主体是来自县城、乡镇和农村的学生; 生源地在大中城市的学生选择基层就业的比例逐年上升; 乡镇和农村生源地的毕业生返回基层就业的比例持续下降。

第二, 从人力资本水平与就业地分布来看, 选择基层就业的比例与学历层次呈负相关, 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学历以本科和专科学历为主, 且专科生选择基层就业平均率高于本科生选择基层就业的平均率; 学业成绩排名中下等的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就业的人数更多, 说明选择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水平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三, 从求职意愿与求职难度来看, 选择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求职意愿或努力程度明显低于选择大中城市就业的求职者, 基层就业的求职成功率平均在四成以上, 求职成功率的分布还具有“大小年”波动的特点。

第四, 从对基层工作单位类型的偏好来看, 大多数的毕业生还是在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国有事业单位就业, 但这部分毕业生的总量在逐年递减。私营企业在2009年后就成为吸纳毕业生基层就业的主要单位。

第五, 从高等教育与基层岗位的匹配程度来看, 有六成以上选择基层就业的毕业生认为所受教育适度, 但基层就业毕业生普遍认为高等教育的专业所学与基层岗位就业所需的适配度不高。

第六, 从起薪与期望收入的比较来看, 起薪与期望收入存在一定的差距, 其中有约半数的毕业生认为基层工资达不到期望水平, 但近两年这一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第七, 从对基层就业的评价来看, 高校毕业生对基层单位整体满意度呈上升趋势, 有40%以上的毕业生意愿在基层工作1年以上, 这说明国家基层就业保障体系的建设日趋完善, 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留得住”的目标正逐步实现。

基于上述实证研究的结论, 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供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基层单位或高校毕业生参考:

首先, 高校应丰富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多维度培养专业能力。从8次调查数据中的职业类别分布来看, 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主要从事专业技术及辅助技术和企业管理与经营方面的工作, 高校在专科和本科教育阶段需要在兼顾理论性和学术性的同时加强应用性课程的设置。

其次, 继续发挥私营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作用。通过发挥私营企业灵活的经营机制进一步开发有利于发挥高校毕业生专长的管理型、技术型就业岗位。鼓励毕业生参与企业创新, 综合运用国家对小微企业、创新创业企业的财政补贴、政策扶持, 对小微企业新招用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职业培训补贴, 支持高校毕业生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力量。

最后, 加强基层就业毕业生的工资待遇和岗位晋升机制建设, 逐步缩小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现实的差距; 同时, 适当倾斜到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或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基层毕业生的福利待遇与保障。

参考文献
高凯, 任嘉庆, 蒋承. (2014). 基层就业期望与落实情况的对比研究-以北京市大学生为例. 中国青年研究, (5), 51-56. DOI:10.3969/j.issn.1002-9931.2014.05.010
国家统计局.(2001).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取自: http://www.stats.gov.cn/statsinfo/auto2074/201310/t20131031_450867.html.
国家统计局.(2016). 2016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指标.取自: 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A01&sj=2016.
蒋承, 李笑秋. (2015). 政策感知与大学生基层就业—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视角.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 47-56+188-189. DOI:10.3969/j.issn.1671-9468.2015.02.004
马莉萍, 刘彦林. (2015). 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从中央政策到地方政策.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 31-46+188. DOI:10.3969/j.issn.1671-9468.2015.02.003
麦可思研究院. (2017). 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宋国恺, 武天, 李冬. (2017). 家庭地位、人力资本与政策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 71-78.
王友航, 文东茅. (2012). 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特征与影响因素. 教育发展研究, (21), 37-44.
岳昌君, 周丽萍. (2017). 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分析:2003-2017年.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4), 87-106+187.
张立波. (2006). 影响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研究. 黑龙江高教研究, (9), 62-63. DOI:10.3969/j.issn.1003-2614.2006.09.0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6).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6)133号).取自: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63/200704/21508.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7).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取自: 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4/content_5163022.htm.
祝军, 杨平. (2015). 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参与意愿和满意度.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 2-17+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