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3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7-10-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特稿
    当代教育研究的视频与图像转向——兼论视频图像时代的教育理论生产
    李政涛
    2017 (5):  1-12+15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5.001
    摘要 ( 141 )   HTML ( 29 )   PDF(1446KB) ( 1005 )  
    已有视频图像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存在三种不同的视角和路径,即将视频作为教育教学媒介,作为课堂互动的研究工具和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传统之于视频图像分析的理解,习惯性地停留于"媒介""工具""应用""方法"和"手段"等层面上,低估了教育视频图像分析的理论创生价值及其对于教育理论生产的独特价值,包括它带来的新的理论知识来源及表现形式、新的研究视角、新的研究范式和新的理论世界。当代教育研究的"视频图像转向",意味着"视频图像"从"工具取向"转向"理论取向";教育学理解方式、研究方式、创制方式,将从"通过视频与图像分析"转向"视频与图像层面上的分析";教育学表达方式、修辞方式或写作方式,将从基于文字语言的表达,转向基于文字语言、视频图像语言交融式的表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笔谈
    “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笔谈(下)
    伏彩瑞, 关新, 朱华勇, 汤敏, 项贤明, 张逸中, 库逸轩, 袁振国
    2017 (5):  13-2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5.002
    摘要 ( 177 )   HTML ( 103 )   PDF(683KB) ( 204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教育视频图像分析
    教育视频的现象学分析:课堂中的指示、注意和交互关注
    布因克曼, 勒德尔
    2017 (5):  30-45+15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5.003
    摘要 ( 154 )   HTML ( 32 )   PDF(1980KB) ( 957 )  
    本文主要介绍了教育视频研究的现象学方法论基础及其具体操作步骤。文章首先阐述了现象学的经验理论、具身理论、应答理论以及图像理论的基本特征,基于此,本研究将视频数据资料确定为一种回应的、共同参与的经验。其次,通过对现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论的解释,我们指出了该研究的基本方法原则。接着,我们选取了一个具体实例,以此阐明现象学视角下的视频分析应当如何步步深入。这一实例的分析,为我们开启了课堂研究的新视角,即将课堂视为交互关注的应答过程。在这个应答过程中,指示作为特殊的教育性身体,与注意、注意力保持着同步。最后,我们获得了关于教育性指示的初步类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视频图像阐释中的复杂性:一种方法论的探析
    陈红燕
    2017 (5):  46-54+159+16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5.004
    摘要 ( 176 )   HTML ( 28 )   PDF(2299KB) ( 799 )  
    视频图像资料为教育研究者了解学校日常生活、追踪校园文化实践、把握教育的时代变迁提供了全新的途径与可能。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视频图像容易在转录中呈现多维性,在阐释过程存在多义性,以及结果具有复杂性等特点,因此如何从方法论层面对其进行控制成为视频图像阐释的重要任务。本文从化整为零、序列分析、图像语法、同时性分析以及连续比较等几个方面,对视频图像的分析过程进行了方法论的探析。希冀基于这一讨论,可以为视频图像当中对复杂性和多义性等问题的处理提供思路与框架,推进视频图像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视频的学习过程分析:为什么?如何做?
    肖思汉, 德利马
    2017 (5):  55-71+16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5.005
    摘要 ( 239 )   HTML ( 31 )   PDF(9705KB) ( 1213 )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基于视频的实证研究已经成为教育研究——尤其是对学习过程的研究——的主流取径之一。然而,对于为什么要运用视频,如何对视频进行分析,学界仍然见解不一。本文在梳理相关历史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两个案例呈现视频分析的三个重要维度,即个人的身体、社会的身体、身体与物件的互动。本文指出,这三个维度根本性地影响着我们对课堂互动、学习过程、教学机制的分析、理解与阐释,而视频数据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最后,本文强调,为了发掘视频研究的潜力,教育工作者需要从理论视角上扭转"语言中心论"的偏见,探索教师对自己课堂的评价权,并且尊重课堂生活世界中的"日用行常"。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文件阐释法的视频分析与课堂模仿研究——兼论视频分析的方法论意义
    孙丽丽
    2017 (5):  72-86+160+16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5.006
    摘要 ( 197 )   HTML ( 28 )   PDF(2596KB) ( 806 )  
    作为课堂教学基本行为的"模仿"具有本体性意义,它涉及到身体、表演性、想象力、内在图像等诸多方面。此种意义上的"模仿"不是消极的效仿,而是基于场景布置与展演性的自我更新与表达,它体现并建构着课堂教学规则。本文围绕"模仿序列蕴含并建构着怎样的课堂教学逻辑"这一核心问题,运用文件阐释法的视频分析,以序列分析为载体,分析模仿形成的互动惯习。基于文件阐释的视频分析综合情境、身体、实践知识等维度,综合关切本体性与情境性、普遍性与多样性、瞬时性与历时性等,实现了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方法论的更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美育研究
    以目标与课程为支点的美育质量测评——为了有效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赵伶俐
    2017 (5):  87-99+16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5.007
    摘要 ( 201 )   HTML ( 26 )   PDF(1438KB) ( 1251 )  
    美育质量测评,是撬动学校美育建设与发展的杠杆;美育目标和美育课程是杠杆的两大支点。为有效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71号),各级各类学校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美育目标1)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各项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美育目标2);普通高校、专业艺术院校、中高职院校等还应促进学生"专业审美素质"的发展(美育目标3)。据此三层目标,应建构"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的"美育课程体系"。我们借鉴史上一些数学家、美学家、心理学家等采用的审美和艺术测量方法,以重构合理的美育质量测评公式;同时,提出基于"互联网+"的美育目标、课程、直接相关教材、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五位一体"的大数据方案,以实现随时随地测评与督导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审美学习。这项巨大而精细的工程,理当纳入国家或区域十三五"互联网+"行动计划,并需要组建各方专家队伍,统筹设计与指导实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育的神经基础
    邓佳, 黄雪
    2017 (5):  100-108+16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5.008
    摘要 ( 211 )   HTML ( 110 )   PDF(815KB) ( 773 )  
    美育有其神经基础,可从美育信息获得的感觉神经机制、美育信息认知加工的中枢机制、美感体验的情感中枢、审美表现技能与运动神经、大脑机制与审美意象生成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审美活动,与人的生理本能和天性高度相关,是迄今为止最具生理调动性的活动。学校美育的改革与完善应基于其背后的生理基础,特别是最重要的神经基础,通过科学建构与实施,以有效促进学生审美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手机为终端的“互联网+”移动美育研究
    张建, 陈本友
    2017 (5):  109-116+16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5.009
    摘要 ( 190 )   HTML ( 29 )   PDF(835KB) ( 779 )  
    结合"互联网+"发展新形势,加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美育平台建设,促进美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丰富与创新美育教育教学方式,是当前美育研究与改革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移动美育就是这样一种随时随地都可以让人们获得审美体验并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的美育新方式,它可以将手机、互联网渗透进学校美育、家庭美育和社会美育之中,构建出多层次、多方面、全方位的"互联网+"移动大美育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音乐欣赏教学中的美感体验与功能实证
    陈丽君, 文琪
    2017 (5):  117-127+16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5.010
    摘要 ( 215 )   HTML ( 107 )   PDF(1659KB) ( 973 )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美感体验的重要途径。音乐以优美、壮美、悲剧、喜剧多种形式呈现,给人带来快感、触动、颤栗等体验。对多种形式音乐美感的体验,可滋养人的情感能力和强化人格优势,进而塑造人格;诸多脑研究证明音乐欣赏和乐器训练还能促进大脑发育与认知发展;不仅如此,从审美的神经机制和生理反应来看,音乐欣赏中的美感体验还具有临床上的放松与干预功能。音乐美感体验的诸多重要功能启示我们未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注重音乐情绪的感受和体验,才能真正扣人心弦,温润人的心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绘画教学的审美取向及美感生成场域的构建
    于泽元, 李健, 丁月华
    2017 (5):  128-137+162+16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5.011
    摘要 ( 199 )   HTML ( 115 )   PDF(1085KB) ( 688 )  
    人类对美学的探索表明,绘画是绘画者自我生命和心灵的艺术化投射,是以审美为基础的创造过程。绘画教学必须建基于审美取向之上,以审物之美、审意之美和审形之美为基础改进现有的教学范式。在绘画的审美过程中,美学场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通过物理场、心理场和文化场的融通为绘画者带来了美感体验。实证研究发现,个体在美学场中的美感体验是由内趋性等8个因素构成。绘画教学的审美取向要求教师重视美学场域的价值,从物理场、心理场和文化场三个方面做好绘画教学美学场域的建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心理学
    儿童数量表征研究评述
    柳笛, 杨纯
    2017 (5):  138-145+16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5.012
    摘要 ( 222 )   HTML ( 24 )   PDF(544KB) ( 806 )  
    数量表征是个体头脑内部对数量刺激的解释、表达与操作的过程,是人类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数量表征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趋于成熟,具体分为四个发展阶段:(1)最初形成非符号数量表征;(2)将非符号数量表征与符号数量表征建立联系;(3)扩展整数表征的范围;(4)精确地表征有理数的大小。本研究从近20年有关数量表征的行为研究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入手,深入分析有关儿童数量表征的发展趋势与内在加工机制,总结了目前有效提高儿童数量表征能力的教育干预与训练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学生正念主体性量表编制研究
    王青, 彭雅楠
    2017 (5):  146-154+16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5.013
    摘要 ( 142 )   HTML ( 23 )   PDF(680KB) ( 927 )  
    正念主体性是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新兴的积极学习心理品质概念。本研究以中国大学生为样本编制了大学生正念主体性量表。实证研究阶段回收两批数据,共654份有效问卷,整份量表的克朗巴赫α系数达到0.84。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揭示了正念主体性的五个维度:学习方法、情绪调节、计划意识、经验开放性以及学习投入。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证明五因素的结构模型能较好地拟合数据。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为国内大学生的正念主体性研究提供测量工具上的有效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权威发布
    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如何与教育相联系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2017 (5):  155-15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5.014
    摘要 ( 69 )   HTML ( 9 )   PDF(2454KB) ( 5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