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37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9-11-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特稿
    大学本科的教与学:理论与经验、理念与证据
    阎光才
    2019 (6):  1-1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6.001
    摘要 ( 339 )   HTML ( 165 )   PDF(740KB) ( 329 )  
    针对时下有关本科教学的诸多热点议题,本文基于历史考察与现实审视的角度,获得如下有关结论:大学教与学固然需要理论研究,但更需要教师的自主性与智慧性的实践探索与个体经验积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是一种迫于情势的理念倡导,而不是一种与传统决裂的教学模式或范式。相关证据表明,有效性教学的探索依旧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与组织,没有教师主导的日常教学会走向无序与低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探索,受制于一定的客观资源条件,更需要共同体性质的制度环境与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本理论与基本问题
    表现的学校与教育的危机
    高德胜
    2019 (6):  16-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6.002
    摘要 ( 272 )   HTML ( 211 )   PDF(655KB) ( 196 )  
    表现一词在教育领域是那样常用,但却又没有确切的学术定义,属于陌生的教育常用语。表现发生在人际间,即以可见的方式将自己的品性与能力显示出来,以使他人看见。表现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既可以展示作为人的优异,又有诸多限制和代价。学校的诞生就是一个"舞台"事件,就是教育从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被看"对象的开始。在教育史上,教育抵御表现化的主要方式在于不安于"被看",反过来去"看"社会和现实政治。经由规训的表现和表现的再"进化"这两个阶段,如今的学校已经被表现所支配。学校的表现化导致教育自主性的丧失、求真求善的失落、教育的外在化与热爱的迷失,在一定程度上学校变成了反对教育的力量,教育的危机加剧。只有找到表现的"解毒剂",教育才能走出危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课堂空间中儿童形象的产生机制:权力抑或教育?
    卜玉华, 钟程
    2019 (6):  27-3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6.003
    摘要 ( 234 )   HTML ( 216 )   PDF(1472KB) ( 194 )  
    本研究探讨的主要问题是能否通过开放课堂空间,赋权于学生以保证主动自觉学习的学生形象产生。为此,研究运用了以视频为线索的主体访谈法、田野研究和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发现当教师权力过剩时,学生形象呈现出"课桌蜗居型""向日葵型"和"隐性反抗型"等多种形象,说明课堂教学有必要进一步消解教师权力,赋权于学生。然而,当教师下移权力,变更课堂空间结构之后,学生便呈现出"学习规则的变更人""不动脑筋的教学应声虫"和"不善合作的散兵游勇"等多种被动学习的形象,说明空间重构及权力下移并不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充分条件。只有在教师变更课堂空间结构和下移权力,并加以教育引领之后,学生主动学习的形象才可敞现出来。这说明空间结构及权力并不是保证学生主动学习的充分条件,教师的价值引领是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向学习者画像的评估工具设计:中小学生“学会学习”能力问卷构建与验证研究
    孙妍妍, 顾小清, 丰大程
    2019 (6):  36-4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6.004
    摘要 ( 323 )   HTML ( 217 )   PDF(662KB) ( 253 )  
    作为学习分析技术之一,学习者画像可以通过多元化数据收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过程进行全面深描。然而,并非所有类型的数据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直接采集,学习者的能力与素养就是其中之一。为解决这一难题,本研究针对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学会学习能力,设计了面向学习者画像的评估工具。通过分析主要国家与地区的学会学习能力评估工具,本研究总结出了认知、情感、元认知三大维度,并在此三大维度下构建了中小学生学会学习能力问卷。为验证问卷的信效度,研究者向上海市M区16所学校中4-9年级的学生发放了网络问卷,共收回有效回答2879份。通过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和修正后,最终得到了具有高信效度的问卷版本。经过修正和验证后的问卷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问卷独立于学科知识之外,适用于多年龄段的学生;二是面向学习者画像,从中小学生学业学习的角度出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课堂论证话语的序贯分析:小学生的科学推理
    邵发仙, 胡卫平, 张睆, 张艳红, 首新
    2019 (6):  48-6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6.005
    摘要 ( 253 )   HTML ( 120 )   PDF(1173KB) ( 318 )  
    科学推理是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论证已成为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科学推理的重要途径。然而,教师对如何开展高质量的课堂论证还很茫然。为了探究教师对课堂论证的话语塑造如何影响学生的科学推理发展,对三堂小学科学课上的科学论证话语进行了序贯分析。发现:教师明确的推动更可能引发学生相应水平的推理,复合提问和指向不明的推动则更可能导致学生较低水平的科学推理;对学生不同水平的科学推理回应,教师的反馈模式有所不同。回溯课堂情境,讨论认为:明确的低认知问题可能导致伪论证的发生,适度的劣构问题有助于科学推理的深度发展;教师同时强调科学论证的结构和过程,鼓励学生关注反向观点及其反驳,能提高科学论证的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互联网使用时间对中学生学科素养的影响研究——基于互联网使用动机的视角
    郅庭瑾, 陈纯槿
    2019 (6):  61-7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6.006
    摘要 ( 303 )   HTML ( 217 )   PDF(2516KB) ( 291 )  
    探讨互联网对青少年学科素养与教育发展的影响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基于我国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四省市参加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控制了样本选择性偏误,考察了互联网使用时间对中学生学科素养的影响,并重点探讨了互联网使用动机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学生心理及行为特征、学校网络环境和家庭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周一至周五上网6小时以上的学生沉迷网络,会导致其数学、阅读及科学素养显著更低。互联网使用时间通过上网娱乐动机和学习动机这两种机制作用于青少年学业发展,对学生学科素养的边际效应随着上网娱乐频率的提高而不断增强;相反,其边际效应随着上网学习频率的提高而渐趋减弱。网络沉迷的青少年群体分布出现明显的异质性,长时间沉迷网络而导致低学科素养主要存在于农村地区、家庭经济社会文化地位较低的弱势亚群体,从而导致既有的教育不平等进一步扩大,由此网络沉迷对青少年教育发展的消极影响应引起教育学界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发展理论:解构与重构
    李晶, 刘晖
    2019 (6):  75-8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6.007
    摘要 ( 283 )   HTML ( 205 )   PDF(598KB) ( 424 )  
    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是对高等教育发展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根本看法,经系统化、抽象化之后形成的,认识和把握高等教育发展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一直以来,高等教育发展理论主要讨论高等教育发展理论与高等教育实践的关系,但是在高等教育发展理论与高等教育发展政策之间的关系上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基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本质、高等教育发展的价值、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式三大要素,重新构建"高等教育发展理论——高等教育发展价值——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分析框架,旨在探讨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对高等教育政策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学治理、财务管理与价值增值关系研究
    杨蓉, 王雯, 刘婷婷
    2019 (6):  83-9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6.008
    摘要 ( 167 )   HTML ( 188 )   PDF(1154KB) ( 167 )  
    推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大学价值不断提升的过程。本研究以2012—2015年教育部直属高校为研究对象,以大学财务管理为切入点,考察大学治理与价值增值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大学治理、财务管理与价值增值的理论分析框架,探究财务管理在大学治理和大学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大学治理效率越高越有利于大学价值增值;大学治理通过财务管理进一步促进大学价值增值,但主要体现在科研价值上,教学价值提升不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师队伍建设
    货币性激励能提升中小学教师校际交流意愿吗?——基于7省市278所学校的调查数据
    黄斌, 张琼文, 云如先
    2019 (6):  94-10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6.009
    摘要 ( 227 )   HTML ( 254 )   PDF(696KB) ( 233 )  
    本文采用7省市278所学校教师的调查数据,分别通过两分类别逻辑回归和一般有序逻辑回归方法就中小学教师参与校际交流意愿和对津贴补助期望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在控制个体特征、学校特征和区位特征的条件下,重点考察了津贴补助与住房福利政策对促进教师校际交流的效果。研究发现,目前中小学教师校际流动以学校类型和区位同层交流居多,津贴补助和住房福利政策的覆盖率比较低,教师期待的津贴补助数额达工资30%左右,各地保障水平与教师期望还有较大差距。津贴补助和住房福利能显著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校际交流意愿,为流动教师提供住房福利可有效降低他们对津贴补助的期望水平。教师对走教、送教的交流意愿强于定点支教,将区位向下流动教师的人事关系随迁至新学校不利于交流教师在基层学校安心教学,改善学校环境与工作条件能显著提升教师来校交流的意愿,降低教师对津贴补助的期望水平。基于这些发现,本文提出若干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性意见,包括推进区域内教师工资的统一标准化改革、建立基于因素法的交流教师津补贴制度、继续深化"局管校聘"人事改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情绪劳动对幼儿园教师的意义:一项定量研究
    尹坚勤, 吴巍莹, 张权, 贾云
    2019 (6):  109-12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6.010
    摘要 ( 415 )   HTML ( 187 )   PDF(1569KB) ( 386 )  
    情绪劳动是一把"双刃剑"。在早期的研究中,学者们大多关注的是情绪劳动的负面影响,如由情绪劳动带来的工作压力、工作倦怠以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等。但在随后的研究中,情绪劳动的积极影响得到关注,如情绪劳动可提高员工的经济收入、自我成就感的实现等。本研究利用1040名各类幼儿园教师样本,探究幼儿园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群体的情绪劳动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幼儿教师"很少"进行表层表现,"有时"或"经常"进行深层表现,几乎"总是"呈现自然表现;(2)表层表现和教师的付出、教学经验和家庭对工作的干扰有正相关系;(3)深层表现对情绪耗竭和低成就感均有抑制作用,而自然表现则对低成就感和去个人化有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与传统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但与学前教育工作在情绪劳动的特殊性方面密切相关,契合国际上重建幼儿教育专业的概念运动。可见,拥有专业成就感与满足感是提高教师社会身份之关键,同时对完善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研制具有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师的“日常抗拒”及其应对
    汪明帅, 赵婵
    2019 (6):  123-13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6.011
    摘要 ( 307 )   HTML ( 161 )   PDF(654KB) ( 237 )  
    教师抗拒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研究议题,参照斯科特"日常抗拒"理论,笔者采用质性研究的访谈法,对教师的日常抗拒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教师实施日常抗拒,旨在"减少或拒绝来自上层的索要",同时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因而通过发展"弱者的武器"予以应对。基于此,在拓展教师诉求表达渠道、维护教师的正当利益的基础上,转换视角,认识到教师日常抗拒的建设性,并基于教师改变的脉络,谨慎采取应对策略,有助于消减教师日常抗拒可能招致的持久危害,发挥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法治
    隐念与执行者:教育政策执行研究新进路
    朱洪洋
    2019 (6):  131-13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6.012
    摘要 ( 238 )   HTML ( 110 )   PDF(519KB) ( 228 )  
    隐念是近年来哲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对象,是一种具象性、情感性和行为性联结的心理状态。现有的教育政策执行研究中,对政策执行者个体的研究基于"信念-执行"和"欲求-执行"两种假设,当分析政策执行者在具体情境中的执行行为时,二者都在解释效力方面存在问题。教育政策执行有赖于执行者个体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执行。对隐念理论的引介,为教育政策执行研究提供了"隐念-执行"这一新的执行者假设,对基于此的政策执行者R-A-B分析框架的初步探索为教育政策执行研究提供了一条新进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改革中的跨部门协调:一个分析框架及其应用
    骈茂林
    2019 (6):  137-14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6.013
    摘要 ( 227 )   HTML ( 101 )   PDF(715KB) ( 217 )  
    跨部门协调对于教育改革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改革目标决策、资源配置、政策创新等改革阶段。跨部门协调的核心任务是形成各参与部门共同认可、并具有主动执行意愿的新政策或规则,与政府职能部门执行现行政策中的"合作""协同"有本质区别。本研究尝试借鉴政府改革相关理论和分析工具,建立一个适用于我国教育改革跨部门协调的"要素—过程"二维分析框架:要素维度,简要地对"协调事项""协调机构""协调方法"及其形态进行分析;过程维度,针对不同阶段改革任务属性及其向政治或技术分化的差异,对不同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应用该框架对某省教育综合改革项目的实证分析发现:跨部门协调的实现需要具有特定权力的协调机构在合适时机出场,各部门参与改革的"目的性"是否增强是检验协调效果的指标;在不同改革阶段,协调事项性质和复杂程度是判断协调机构出场时机"适宜性"和协调方法"适配性"的参照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实践
    席居哲, 叶杨, 左志宏, 彭雅楠
    2019 (6):  149-15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6.014
    摘要 ( 441 )   HTML ( 130 )   PDF(593KB) ( 933 )  
    21世纪以来,积极心理学在西方学界的影响日盛,并对我国学校教育产生影响。国际上,积极教育的落实从类似PRP项目和施特拉斯港项目到吉朗文法学校的系统实践正稳步向前。我国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整体上呈现良好态势,然仍缺乏符合我国文化背景的积极教育操作实践框架。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于国内学校实践,其要点宜集中于积极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这三大支柱,从理论出发落到实处,以人为本;积极心理学学校实践的策略则须关注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幸福感,充分发展积极教育,同时关注教师的积极发展;其方案的落脚点包括"以‘培优’代替‘补足’的教育模式""增加社会实践和体育活动""提高教师的同理心"以及"营造积极的学校管理文化"等。营造促成积极建构的教育生态,是积极心理学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首要和核心的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