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建武. (2022). 德育一体化的社会向度及其实践要求.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3, 67- 76.
|
|
常宇秋, 岑国桢. (2003). 6~10岁儿童道德移情特点的研究. 心理科学, 2, 219- 223.
|
|
陈宁. (2011). 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现状调查及教育研究——以上海市部分高校为例. 思想教育研究, (6, 89- 92.
|
|
陈英和, 白柳, 李龙凤. (2015). 道德情绪的特点、发展及其对行为的影响. 心理与行为研究, 13 (5), 627- 636.
|
|
丁芳, 范李敏, 张琛琛. (2013). 小学儿童羞耻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 心理科学, 36 (5), 1163- 1167.
|
|
冯永刚. (2023). 学校制度文化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的三种机制.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2 (2), 30- 39.
|
|
顾海根. (1999). 中小学生爱国情感的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0), 34- 37.
|
|
黄忠敬, 王倩, 陈唤春, 高星原. (2021). 交往能力: 中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分报告之五.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39 (9), 93- 108.
|
|
黄忠敬, 尚凯悦, 张静. (2023). 成长型思维如何影响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基于OECD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的实证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41 (4), 22- 32.
|
|
靳振忠, 严斌剑, 王亮. (2019). 家庭背景、学校质量与子女教育期望——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分析. 教育研究, 40 (12), 107- 121.
|
|
鲁洁. (2002). 关系中的人: 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 教育研究, 1), 3- 9.
|
|
刘东菊. (2006). 家庭中制约青少年道德成长的因素分析. 中国青年研究, (10, 5- 8.
|
|
卢家楣, 袁军, 王俊山, 陈宁. (2010). 我国青少年道德情感现状调查研究. 教育研究, 31 (12), 83- 89.
|
|
卢家楣. (2012). 中国当代青少年情感素质研究.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卢家楣, 徐雷, 蔡丹, 陈宁, 陈念劬, 周炎根. (2016). 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现状调查研究. 教育研究, 37 (12), 54- 61.
|
|
卢家楣, 刘伟, 陈宁, 陈念劬. (2018). 当代研究生道德情感现状调查研究. 教育研究, 39 (1), 36- 43.
|
|
马多秀, 朱小蔓. (2012). 留守儿童心灵关怀研究: 学校教育视角. 中国教育学刊, 7, 21- 24.
|
|
彭茹静. (2003). 利他主义行为的理论发展研究. 江西社会科学, 7, 221- 223.
|
|
曲如晓, 曾燕萍. (2016). 国外文化资本研究综述. 国外社会科学, (2, 100- 108.
|
|
宋尚桂, 佟月华. (2009). 小学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特点. 心理科学, 32 (3), 709- 711.
|
|
孙彩平. (2003). 在道德关系建构中生成德性——析诺丁斯道德教育的新理念. 比较教育研究, 9, 6- 10.
|
|
孙彩平. (2018). 道德教育的空间思维——伦理空间视角下的道德教育. 教育研究, 39 (6), 33- 40.
|
|
孙彩平, 周亚文. (2021). 追寻格局: 中国文化伦理图式敞开与德育路向. 教育研究, 42 (8), 69- 77.
|
|
田丰. (2019). 阶层教养方式述评: 拉鲁框架与中国社会. 社会发展研究, 6 (1), 225- 241+246.
|
|
吴明隆. (2010). 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第2版).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
|
徐志刚, 朱小蔓. (2011). 情感培育: 在小学生心中播下道德的种子. 中国教育学刊, 6, 63- 66.
|
|
徐娟. (2019). 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主体维度探析. 大学教育科学, 6), 45- 50.
|
|
徐瑾劼, 杨雨欣. (2021). 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国际比较: 现状、影响及培养路径——基于OECD的调查. 开放教育研究, 27 (5), 44- 52+120.
|
|
许娟, 金晓娜, 郑婷婷. (2023). 学校环境对民办高校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 同伴间关爱行为和积极心理品质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31 (2), 476- 480.
|
|
向燕辉, 何妮娜, 赵佳旭. (2022). 社会支持与道德敏感性: 道德认同的中介作用. 心理科学, 45 (1), 111- 117.
|
|
杨传利, 青晨, 黎玉兰, 吕玉敏. (2023). 学校氛围对西部农村中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调节作用. 教育学术月刊, 1, 36- 43.
|
|
银小兰, 周路军, 朱翠英. (2023). 学校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心理资本与生活满意度的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9 (4), 497- 504.
|
|
袁振国, 黄忠敬, 王纮, 王翔宇, 张静. (2024). 中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水平报告——基于第二轮SSES测评数据.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42 (5), 1- 32.
|
|
张大均, 朱政光. (2022).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基于对大学生线上调查数据的分析. 教育研究, 43 (7), 126- 139.
|
|
张峰峰, 孙彩平. (2022). 中国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探析——基于10省市儿童的实证调查. 中国电化教育, (9, 52- 60.
|
|
赵汀阳. (2010). 论可能生活.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郑信军. (2015). 青少年的道德情感: 结构与发展.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
|
朱小蔓. (2012). 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Bronfenbrenner, U., & Morris, P. (2007). The Bioecological Model of Human Development.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
|
Daniel, E., Dys, S. P., Buchmann, M., & Malti, T. (2014). Developmental relations between sympathy, moral emotion attributions, moral reasoning, and social justice values from childhood to early adolescence. Journal of Adolescence, 37 (7), 1201- 1214.
|
|
Fredrickson, B. L., & Joiner, T. (2018). Reflections on positive emotions and upward spirals.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 (2), 194- 199.
|
|
Gilligan C.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
Renshaw, P. D., & Brown, P. J. (1993). Loneliness in middle childhood: concurrent and longitudinal predictors. Child Development, 64 (4), 1271.
|
|
Rosa, E. M., & Tudge, J. (2013). Urie Bronfenbrenner’s theory of human development: its evolution from ecology to bioecology. Journal of Family Theory & Review, 5 (4), 243- 258.
|
|
Tangney, J. P., Stuewig, J., & Mashek, D. J. (2007). Moral emotions and moral behavior.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8 (1), 345- 3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