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桂生. (2012). 教育原理.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
冯建军. (2012). 教育转型与教育学转型——基于新中国教育的考察.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2 (03), 133- 141.
|
|
冯建军. (2015). 构建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 高等教育研究, 36 (08), 1- 8.
|
|
冯建军. (2023). 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及其自觉建构. 高等教育研究, 44 (06), 1- 10.
|
|
冯建军. (202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探索——以陈桂生教授的《教育原理》为例.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60 (04), 99- 107.
|
|
冯建军. (20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历史嬗变与话语特点.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03), 5- 19+181.
|
|
冯建军, 温晓情. (2024). 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内在逻辑与本质特征. 教育研究, 45 (03), 20- 31.
|
|
郭忠华. (2024). 自主知识体系视域下的标识性概念建构. 中国社会科学, (5), 72- 89.
|
|
侯怀银, 王茜. (2023). 20世纪以来我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回顾与反思. 教育科学, 39 (06), 1- 8.
|
|
侯怀银等. (2023). 滥觞与演进: 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传统研究.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李慧慧, 和学新. (2023). 中国教育学自主话语体系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教育理论与实践, 43 (34), 3- 10.
|
|
李政涛. (2024). 概念研究为什么重要?——构筑教育学建设与发展的概念基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42 (08), 1- 8.
|
|
鲁洁. (1988).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管窥. 教育评论, (01), 1- 5.
|
|
石中英. (2005). 教育学的文化性格.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
|
孙杰远. (2024). 中国教育学“三大体系”构建的文化根脉.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7 (01), 97- 109.
|
|
孙元涛. (2010). 教育学学科边界问题的再认识——关于“跨学科研究”的教育学思考. 教育发展研究, 30 (24), 31- 35.
|
|
王海锋. (2020). 打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识性概念——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术史的考察. 哲学动态, (04), 5- 14.
|
|
魏宏聚, 辛晓玲. (2023). 教学经验概念化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 教育发展研究, 43 (22), 66- 74.
|
|
沃尔夫冈·布列钦卡. (2001). 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 分析、批判和建议(胡劲松, 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
吴康宁. (2006). 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 教育研究与实验, (04), 1- 5.
|
|
习近平. (2016-05-19).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 (002).
|
|
徐勇. (2022). 将概念带入学术体系: 为“概念孤儿”寻家.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04), 4- 10.
|
|
徐勇, 李旻昊. (2023). 让“概念孤儿”成家: 建构以问题为联结的知识体系——兼论中国基层治理研究的概念建构. 党政研究, (01), 4- 10+123.
|
|
阎亚军, 朱惠兰. (2024). 寻求与建构中国教育学的自主性——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学发展历程的思考. 现代大学教育, 40 (04), 1- 7+111.
|
|
杨保军. (2023). 论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之“概念体系”的建构. 新闻界, (05), 4- 15.
|
|
杨小微. (2011). 教育学研究的“实践情结”. 教育研究, 32 (02), 34- 40+46.
|
|
张志勇, 袁语聪. (2022).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刍议. 教育研究, 43 (10), 34- 43.
|
|
朱德全. (2023). 新文科时代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学科范式. 教育研究, 44 (05), 30- 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