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贝克尔. (2005). 家庭论(王献生, 王宇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
比彻, 特罗勒尔. (2015). 学术部落及其领地: 当代学术界生态揭秘(唐跃勤, 蒲茂华, 陈洪捷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德普克, 齐利博蒂. (2019). 爱, 金钱和孩子: 育儿经济学(吴娴, 鲁敏儿, 王永钦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杜瓦斯. (2011). 社会心理学的解释水平(赵蜜, 刘保中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高振宇. (2010). 论当代儿童学视野下的儿童史学科建设. 全球教育展望, (01), 41- 45.
|
|
高振宇. (2021). 黄翼与中国儿童心理学的开拓及建设. 新儿童研究, (02), 245- 265.
|
|
郭柏林, 杨连生. (2022). 高校交叉学科发展困境及破解蠡测——基于“学术部落化”的考察. 高教探索, (01), 37- 44+79.
|
|
郭远兵, 孙时进. (2017). 叙述社会心理学理论和研究的特异性——以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危机为契机.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05), 209- 213.
|
|
侯怀银. (2020). 教育学“西学东渐”的逻辑探寻——西方教育学在20世纪中国传播的回顾与反思. 教育研究, (08), 40- 55.
|
|
胡洁, 周晓虹. (2022). 危机与“脱危”之后: 社会心理学的晚近发展. 山东社会科学, (07), 133- 143.
|
|
吉登斯, 萨顿. (2015). 社会学(第七版)(赵旭东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科萨罗. (2014). 童年社会学(程福财译).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
克莱恩. (2005). 跨越边界——知识·学科·学科互涉(姜智芹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
|
雷普克. (2016). 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傅存良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李佳敏. (2014). 跨界与融合——基于学科交叉的大学人才培养研究.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
林耀华. (2023). 金翼.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
刘仲林. (2008). 中国交叉学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
卢梭. (1996). 爱弥尔(李平沤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
马晓羽, 葛鲁嘉. (2018).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的启示.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01), 110- 115.
|
|
桑格利. (2012). 当代家庭社会学(房萱译).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2.
|
|
沈剑平. (1990). 论教育理论结构及其方法论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03), 31- 40.
|
|
孙元涛. (2010). 教育学学科边界问题的再认识——关于“跨学科研究”的教育学思考. 教育发展研究, (24), 31- 35.
|
|
王俊秀. (2016). 社会时间、社会发展与社会心态——迈向一种发展的社会心理学.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11), 125- 129.
|
|
王茜, 吴重涵. (2023). 现代家庭教育知识生产: 从原理到实践的体系. 教育研究, (12), 76- 87.
|
|
王小章, 周晓虹. (1994). 面向社会: 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转折──对美国和欧洲的考察.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1), 97- 103+142.
|
|
吴康宁. (1998). 教育社会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
|
吴重涵, 张俊, 刘莎莎. (2022). 现代家庭教育: 原型与变迁. 教育研究, (08), 54- 66.
|
|
吴重涵, 张俊. (2021). 制度化家校合作的内在动力、行动逻辑与实践路径——基于十年家校合作实验的回顾与反思. 中国教育学刊, (09), 68- 75.
|
|
阎云翔, 杨雯琦. (2017). 社会自我主义: 中国式亲密关系——中国北方农村的代际亲密关系与下行式家庭主义. 探索与争鸣, (07), 4- 15+1.
|
|
阎云翔. (2016). 私人生活的变革.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张丹, 罗伯森. (2024). 交叉学科研究的机遇与陷阱——张丹与苏珊•罗伯森的对话.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07), 114- 126.
|
|
张琳, 梁立明, Frizo Janssens, 等. (2010). 混合聚类方法用于科学结构研究——以“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领域为例. 科学学研究, (06), 837- 845+808.
|
|
张曙光. (2019). 社会心理学中的人: 两种基本人观模型的认识论基础及其演替.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01), 211- 218.
|
|
赵俊芳. (2008). “后专业主义”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当代转向.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03), 153- 158.
|
|
周险峰, 黄晓彬. (2019). 学科、跨学科与高等教育的社会正义追求——批判教育学的视角及其修正.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01), 76- 82+118.
|
|
周晓虹. (1993). 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实证主义、实验主义和个体主义批判. 社会学研究, (03), 94- 104.
|
|
周晓虹. (2008). 认同理论: 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 社会科学, (04), 46- 53+187.
|
|
朱自强. (2021). 儿童文学视野下的儿童学研究. 新儿童研究, (第2辑), 171- 182.
|
|
Baumrind, D. (1967). Child care practices anteceding three patterns of preschool behavior. Genetic Psychology Monographs, 75 (1), 43- 88.
|
|
Baumrind, D. (1971).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 (102), 1- 103.
|
|
Berk, L. E. (2013).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Lifespan.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Inc.
|
|
Clark, B. R. (1996). Substantive growth and innovative organization: New categories for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Higher Education, 32 (4), 417- 430.
|
|
Darling, N., Steinberg, L. (1993). 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 An integrative model.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3 (3), 487- 496.
|
|
Gergen, K. J. (1973). Social psychology as histor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6 (2), 309- 317.
|
|
Gibbons, M. (1994).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London: Sage.
|
|
Giddens, A. (2000). Runaway World: How Globalization is Reshaping Our Lives. New York: Routledge.
|
|
Janet, Z., Glen H. (1998). Methods of life course researc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California: Sage.
|
|
Janssens, F., Zhang, L., De Moor, B., & Glänzel, W. (2009). Hybrid clustering for valid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subject-classification scheme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45 (6), 683- 702.
|
|
Mayall, B. (2013). A History of the Sociology of Childhood. London: Th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P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