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研究报告:来自2003—2021年调查数据
    岳昌君, 冯沁雪, 辛晓佳, 邱文琪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9): 138-15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9.010
    摘要6916)   HTML750)    PDF (853KB)(3266)   

    基于2003—2021年10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对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包括:第一,从毕业去向看,正规就业比例创新低,升学比例持续走高;落实率下滑,待就业率回升,不同学历的落实率趋同。第二,从就业质量看,学历越高则起薪越高、增长越快;相对起薪呈现“L”型下降趋势;近五成毕业生的起薪低于期望;就业满意度波动上升。第三,从就业结构看,大中城市就业比例超过八成;民营企业的就业占比跃升第一;企业就业比例先升后降、超过五成;职业类型从同质化、趋向多样化、再回归同质化;教育行业成为毕业生首选。第四,从就业匹配看,适度教育比例先降后升、超过70%;专业不对口比例约为40%。第五,从求职状况看,学校是最主要的求职信息来源;求职次数并未随时间推移逐渐走高,存在“有业不就”现象;人情费、交通费、置装费是3项主要求职支出;能力是影响就业结果的第一要素;择业意向稳定,偏好向“前/钱”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探析及应对策略
    杨宗凯, 王俊, 吴砥, 陈旭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7): 26-3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7.003
    摘要6470)   HTML813)    PDF (699KB)(5824)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带来重大影响。ChatGPT赋能教学,推动教学模式从“师-生”二元结构转向“师-机-生”三元结构,促进教学内容从人工生产转向智能生产,催化“知识+素养”的测评模式;ChatGPT赋能学习,推动学习空间泛在化,满足学习过程全覆盖的个性化需求,形成人机协同的学习模式;ChatGPT赋能育人,推动育人理念转向高阶能力培养和综合素养培育,创新学科融合的育人模式。面对ChatGPT引发的冲击,我们要充分重视、冷静思考、积极应对,既要加快发展具有本土化特色的高水准竞品,又要深入研究人机协同的智能教育学规律,妥善处理教育的变与不变、公平与效率,以及技术的专用性与通用性等重要关系,正确把握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引领教育体系结构与运行机制变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晚清政府选择明治日本学制的原因探析
    贺晓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 30 (4): 69-74.  
    摘要4822)   HTML2008)    PDF (867KB)(5376)   
    从近代中日比较的视点来考察晚清政府选择明治日本学制的原因,可以发现:由于明治日本学制具有皇权至高无上、强调儒教道德(以忠君为根本)、高度中央集权的教育行政、西学为用等性质,因而清廷认为它是最适合中国的,并视移植日本学制为迅速强国的一条捷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创新:机遇、挑战以及未来
    朱永新, 杨帆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7): 1-1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7.001
    摘要4156)   HTML550)    PDF (805KB)(5667)   

    名为ChatGPT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产品一经问世就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它表现出的教育创新价值更受到热烈讨论。由于具有先进算法、强大算力和海量数据基础,ChatGPT可以在与用户进行交互的过程中实现自主学习,从而智能化地提供问答、翻译、写作等服务。此外,最新发布的ChatGPT升级版——GPT-4还可以更好地解决实时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完成创意写作。在教育领域,ChatGPT既可以成为教学辅助工具、解答专业学术问题、搭建自主学习平台、节约人力资源成本、重构学校教育结构等,为教育创新提供新的机遇;同时,它也会带来一些风险与挑战,比如对教师角色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传统学校秩序等产生冲击,进而导致技术依赖、学术滥造、智能歧视等问题。当前,技术变革正在不断推动教育创新,这要求我们必须积极且谨慎地对待新型技术,通过加强有组织科研实现智能技术自立自强,通过修订相关法律法规筑牢国家数字安全屏障,通过明确数字伦理标准增强应用服务透明度,通过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形成教育评价灵活思维,力求在迈向人机共教的进程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经济学家到心理学家———西蒙主要心理学思想述评
    李永鑫, 周广亚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5 (3): 44-5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3.011
    摘要3356)   HTML41)    PDF (254KB)(554)   

    西蒙(Simon, 1916—2001)是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 也是最出名的多学科专家。西蒙的心理学思想主要表现在管理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上, 他是现代管理决策理论的创立者, 也是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奠基者, 提出了著名的“物理符号系统假设”。本文阐述了管理决策理论的理论基础、决策的原则、类型和决策过程中的信息问题, 描述了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人类认知的基本过程和重要的人类认知现象, 并在此基础上对西蒙的心理学思想进行了评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南
    执笔人:江波, 核心成员:戴娟, 周爱民, 董晓勇, 刘啸宇, 参与人员:洪道诚, 姜飞, 郑隆威, 赵佳宝, 章恒远, 刘雅琳, 顾问:袁振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3): 121-13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3.013
    摘要3310)   HTML210)    PDF (728KB)(3368)   

    我国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起步不久,由于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性质与目标、教材开发和学业评价等方面仍然面临诸多理论与实践困难。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编写《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南》,从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要求、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实施建议等六个方面,构建一套科学开放的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南,为我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心理发展的社会微环境
    辛自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5 (2): 42-47,7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2.008
    摘要3200)   HTML38)    PDF (78KB)(600)   

    社会不仅是遥不可及的宏观环境或大环境, 它也如同家庭和学校一样是个体直接参与并生活于其中的一种微观环境, 然而这种个体发展的“社会微环境”一直没能在心理学领域得到重视。本文从理论背景、概念定义、基本特性等方面对“社会微环境”这一主题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建构, 并期望推动它进入学术的视野, 成为今后心理发展研究关注的重要环境变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1)
    教师角色冲突解决方法的教育社会学研究之批判
    张人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5 (4): 12-2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4.005
    摘要3121)   HTML47)    PDF (312KB)(632)   

    为了解决教师的角色冲突, 改进学科研究也不无必要。教育社会学因本身所具学科性质而对此已有长期研究, 且已被正确地寄予更多的希望。然而, 该学科的研究实况离预期相去甚远已非一朝一夕。因此, 有必要识别和改进其不足之处, 使之能够名至实归地推进角色冲突理论的发展和教师角色冲突的解决。当务之急宜从较为具体的教师角色冲突解决方法入手, 共同地在三个方面做出努力:梳理杂乱无章的现有论述, 涉及尚未涉及的突出问题, 以及拓宽系于一途的研究取向。换言之, 本文是以教师角色冲突解决方法为个案, 关于改进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探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0)
    论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金林祥, 李庚靖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0, 18 (1): 77-8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1.009
    摘要3049)   HTML61)    PDF (462KB)(402)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创造教育的开拓者。针对旧中国教育脱离实际的严重弊端, 他提出旨在造就创造型人才,培养创新精神创造教育思想。这个思想主要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为理论依据,以生活为教育内容,强调教学做合一; 力图通过“六大解放、“三个需要”、“一大条件”来解放、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同时采取启发、自动、手脑并用等方法实施创造教育。这是一种具有中国特征,又反映现代教育理论发展趋势的新的教育理论。它不仅为中国教育理论宝库作出了独特贡献,而且对于我国当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认知神经科学对心理学的研究贡献——主要来自我国心理学界的重要研究工作述评
    张卫东, 李其维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5 (1): 46-5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1.007
    摘要3039)   HTML52)    PDF (384KB)(1257)   

    综观主要来自我国心理学界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工作及其重要成果, 从认知行为的神经机制研究、认知行为心理学理论的神经科学研究、基于脑神经机理构建认知行为心理机制理论模型的研究这三个研究层面评述其对我国心理学发展的学术意义和研究贡献。文章指出,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心理学的发展, 但其尚难以满足心理现象因果解释的要求, 不能替代心理科学研究本身。心理学研究者掌握和运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旨在使其“服务”于心理学研究, 从认知行为的脑神经机制的探索中获得启发而构建心理学理论, 这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对心理学研究的真正学术意义之所在, 目前我国心理学领域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不足应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2)
    小学生对不同语言形式教师评价的认知和偏好
    张积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5 (4): 61-6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4.011
    摘要3007)   HTML38)    PDF (238KB)(647)   

    研究了小学生对不同语言形式教师评价的认知和偏好。结果表明:⑴评价语言形式影响小学生对他人和自我的认知。名词评价被认知为更强, 更稳定和更有适应性。⑵小学生对不同语言形式的教师评价有不同偏好。被表扬时, 更喜欢名词评价; 被批评时, 更喜欢非名词评价。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
    什么才是高阶思维?——以“新旧知识关系建立”为核心的高阶思维概念框架
    马淑风, 杨向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 (11): 58-6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2.11.005
    摘要3006)   HTML162)    PDF (755KB)(1844)   

    高阶思维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和剖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高阶思维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找认知平衡的关键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并非被动地接收外界的信息,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建构者。在具体的认知情境中,高阶思维表现为个体通过识别已有知识和外部信息之间的联系,将背景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解决复杂环境中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高阶思维并非单一的思维过程,而是多种认知成分协同作用的复杂思维过程。高阶思维的概念框架需要包含“对问题情境的分析”“新旧知识的关系建立”“不同维度信息的综合”“创新性知识的产生”,以及“对思维过程的监督、管理和调节”五个方面的认知成分,并且能够阐释五个认知成分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协调发展的过程。这一概念框架为解读高阶思维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为深入研究高阶思维的发展规律和培养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情境整体交互作用理论与发展心理学研究思考
    王荣, 桑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5 (1): 68-7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1.010
    摘要3003)   HTML58)    PDF (207KB)(677)   

    人—情境整体交互作用理论是关于个体功能与发展的理论, 对发展心理学中如何理解人的发展以及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为当前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取向注入了新的气息和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6)
    潜在类别模型的原理、步骤及程序
    温忠麟, 谢晋艳, 王惠惠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1): 1-1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1.001
    摘要2980)   HTML289)    PDF (837KB)(3665)   

    潜在类别分析和潜在剖面分析相应的模型统称为潜在类别模型,它是根据个体在观测指标上的不同反应模式将其进行分类,从而达到识别群体异质性的一类统计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等社科领域日益受到应用研究者的关注。然而现有的中文文献对此类模型的统计原理和分析步骤的介绍不易为教育研究工作者所接受。本文系统讲述潜在类别模型的基础知识、统计原理、分析步骤和Mplus程序,厘清潜在类别模型的后续分析所涉及的多种方法和选用策略,有助于增进应用研究者对潜在类别模型的原理理解和方法掌握,推动潜在类别模型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困难和应对策略
    尚俊杰, 李秀晗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3): 72-8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3.008
    摘要2907)   HTML132)    PDF (1016KB)(1926)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对于教育的可供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教育数字化转型驱动下的未来教育将实现全景式变革,转型成功的理想图鉴包括三重境界:基础设施升级、学习方式变革和教育流程再造。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一项技术可供的创新性社会变革注定不会是一场顺利的征程,技术与教育主体的交互作用受到多重要素的影响,相应的困难和障碍也接踵而至。表层困难主要来自技术可供的功能性障碍,即教育新基建中人、财、物的限制和技术瓶颈,是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有关技术功能的成熟性、稳健性和普及性的挑战。深层困难来自教育主体的行动障碍。而核心困难则是全社会对于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人技融合和教育创新的共识障碍,是如何处理人和技术关系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要进行结构化的变革,加强教育基础研究,深入解析数字化转型后教学与学习发生的过程和机制。最后,文章从筑基、赋能和开拓三个层面提出了有效解决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突出困难的实践性策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论自然分材教学
    熊川武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5 (2): 1-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2.001
    摘要2896)   HTML38)    PDF (76KB)(494)   

    自然分材教学是教师让学习任务随学生差异自然分化并引导学生针对自己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研究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形态, 旨在弱生上进、优生更优、全体学生齐发展。它由“感情调节、反思诊断、普补分读、课堂作业、问题跟踪”五个环节或方面构成, 辅以“自编辞典”和“导生制”。这些举措既改变了传统因材施教对经验的过分依赖性与弱操作性, 又避免了“分层教学”对学生分类别群造成的负面影响。实验证明, 自然分材教学能较大幅度减轻师生负担, 提高教学质量, 增加师生的幸福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9)
    张雪门幼稚园行为课程及其现代意义
    王春燕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26 (4): 73-7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4.012
    摘要2859)   HTML17)    PDF (248KB)(586)   

    幼稚园行为课程是由张雪门先生创编的。其基本观点是:幼稚园的课程就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幼稚园行为课程的目标是以社会需要为远景, 以儿童个体发展需要为近景的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内容为儿童的诸般活动、儿童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实施包括动机、目的、活动、活动过程、工具及材料。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基本思想是“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 不仅反动了当时幼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与儿童实际生活相脱节的现象, 而且对当今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重要的借鉴与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
    7岁儿童游戏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刘谦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5 (1): 35-38,4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1.005
    摘要2768)   HTML38)    PDF (199KB)(613)   

    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视角出发。将7岁儿童的游戏行为置于家长、社区、学校等因素构成的微观环境中进行观察,描述了7岁儿童游戏行为特点,比如以“道吉信息加工模式”解决矛盾、以玩具为媒介参与游戏、游戏中的性别的分解,并对如何改善微观环境,促进儿童的游戏行为及发展提出初步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
    质性研究的样本量判断——饱和的概念、操作与争议
    谢爱磊, 陈嘉怡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39 (12): 15-2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12.002
    摘要2703)   HTML492)    PDF (899KB)(3558)   

    饱和业已成为判断质性研究质量、说明样本量合理性的重要标准。本文系统梳理了三类饱和概念——理论饱和、主题饱和与数据饱和,指出研究者要考虑自身的整体研究设计以决定采信何种概念。此外,还介绍了三种记录和判断饱和的方法,它们分别是结构性编码本、饱和表以及概念深度量表。其中,结构性编码本较为适合采信演绎主题饱和与数据饱和概念的研究;饱和表主要有主题饱和表和编码饱和表两类,较为适合采信既定主题饱和模式、特别强调既定主题能够得到数据有效支撑的研究;概念深度量表尤为适合采信理论饱和模式的研究。本文指出,“度”的概念较好地把握了饱和的本质特征;质量(充分)而非数量(多少)是饱和的关键;饱和本身应当是具体的方法论实践,重视饱和,并对取得饱和的过程进行清晰陈述,有助于提升质性研究的规范性、透明度、质量和认可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原始社会的“成年礼”仪式及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郭法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5 (3): 65-6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3.004
    摘要2698)   HTML36)    PDF (219KB)(451)   

    原始社会的“成年礼”仪式是原始社会个体“通过仪式”的重要阶段, 是原始社会检验年轻一代是否成熟, 是否被社会承认和接纳的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 一些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民族仍保留举行“成年礼”仪式的习惯, 并且有男、女孩的区别。原始社会“成年礼”仪式的出现对后来学校教育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