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003—2021年10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对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包括:第一,从毕业去向看,正规就业比例创新低,升学比例持续走高;落实率下滑,待就业率回升,不同学历的落实率趋同。第二,从就业质量看,学历越高则起薪越高、增长越快;相对起薪呈现“L”型下降趋势;近五成毕业生的起薪低于期望;就业满意度波动上升。第三,从就业结构看,大中城市就业比例超过八成;民营企业的就业占比跃升第一;企业就业比例先升后降、超过五成;职业类型从同质化、趋向多样化、再回归同质化;教育行业成为毕业生首选。第四,从就业匹配看,适度教育比例先降后升、超过70%;专业不对口比例约为40%。第五,从求职状况看,学校是最主要的求职信息来源;求职次数并未随时间推移逐渐走高,存在“有业不就”现象;人情费、交通费、置装费是3项主要求职支出;能力是影响就业结果的第一要素;择业意向稳定,偏好向“前/钱”看。
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认为学校教育不能适应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变革引发了“教育危机”。文章借鉴教育生态系统理论和经合组织提出的教学核心概念,系统分析了国外和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协同创新的案例,并就如何建立具有活力、生命力和可持续性的教育生态系统提出了建议。研究发现:第一,教育系统中存在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的相互作用,这决定了学校与社会并不是对立的,而需要彼此协同;第二,世界各国的学校与社会中其他教育者发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机制,以求为学习者拓展学习空间、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第三,应建立“人力资本收益平衡式”,教育的受益者及其雇主有责任更多地参与学校教育,以冲抵其所占用的公共教育资源,并实现教育投入的“股东权益”。
这是来自上海西部城乡结合地区的一个数学教改实验报告。这项实验从1977年到2022年,走过了中国社会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到教育现代化的40余年历程。实验早期,构建“调查—筛选—实验—推广”的实践研究方法体系,找到了一条在常见教育条件下普遍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总结了学生在变式体验中学习、教师在教改行动中成长等“教学相长”的中国经验;实验后期,注重能力与素养目标,致力于开发“大数据执果溯因”实证方法,基于大样本测试与长周期抽样分析,通过临床观察与证据推理,找出提升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关键举措,由此取得实效并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整个报告,是老一辈师长、过渡代中坚力量和大批后辈才俊三代人“咬定青山不放松”顽强拼搏的实践结晶。实验分为三个阶段:1. 低处起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1977—1992年);2. 领会优先,突破高认知瓶颈(1992—2007年);3. 完善教研,推进探究与创造(2007—2022年)。
“治贫先治愚”是脱贫攻坚战的长远之计。为了促进贫困地区儿童健康发展,探索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2009年,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青海省海东地委、行署的支持下,在乐都县开展了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项目,包括山村幼儿园和营养包两个项目。其中山村幼儿园项目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质量的不断提升、当地政府的大力推广,2016年提升为“一村一园”计划。“一村一园”计划实施10年来,已建成了村一级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显著提升了贫困地区学前教育3年毛入园率。至2019年底,乐都区学前3年毛入园率已超过98%。10年间,乐都有8705名儿童从山村幼儿园毕业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受益家庭超过5400户。山村幼儿园保障了全县近30%的贫困农村学生,总人均成本仅为县级公立园的1/6—1/8。至2019年底,“一村一园”计划已在我国11个中西部省份的33个县广泛实施,在园儿童超过80000人,累计受益人数超过210000人。“一村一园”计划的质量和效果也比较理想,受益儿童的发展水平、心理特质、智力与学习能力等方面普遍好于未上幼儿园的儿童和乡镇幼儿园儿童,有些方面接近县级公立园。无论从受益面、成本效益、教育效果、社会影响等方面看,“一村一园”计划是教育精准扶贫的优秀项目,体现了社会公正的基本公共服务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