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创新:机遇、挑战以及未来
    朱永新, 杨帆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7): 1-1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7.001
    摘要1523)   HTML366)    PDF (805KB)(2242)   

    名为ChatGPT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产品一经问世就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它表现出的教育创新价值更受到热烈讨论。由于具有先进算法、强大算力和海量数据基础,ChatGPT可以在与用户进行交互的过程中实现自主学习,从而智能化地提供问答、翻译、写作等服务。此外,最新发布的ChatGPT升级版——GPT-4还可以更好地解决实时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完成创意写作。在教育领域,ChatGPT既可以成为教学辅助工具、解答专业学术问题、搭建自主学习平台、节约人力资源成本、重构学校教育结构等,为教育创新提供新的机遇;同时,它也会带来一些风险与挑战,比如对教师角色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传统学校秩序等产生冲击,进而导致技术依赖、学术滥造、智能歧视等问题。当前,技术变革正在不断推动教育创新,这要求我们必须积极且谨慎地对待新型技术,通过加强有组织科研实现智能技术自立自强,通过修订相关法律法规筑牢国家数字安全屏障,通过明确数字伦理标准增强应用服务透明度,通过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形成教育评价灵活思维,力求在迈向人机共教的进程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探析及应对策略
    杨宗凯, 王俊, 吴砥, 陈旭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7): 26-3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7.003
    摘要1458)   HTML328)    PDF (699KB)(1520)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带来重大影响。ChatGPT赋能教学,推动教学模式从“师-生”二元结构转向“师-机-生”三元结构,促进教学内容从人工生产转向智能生产,催化“知识+素养”的测评模式;ChatGPT赋能学习,推动学习空间泛在化,满足学习过程全覆盖的个性化需求,形成人机协同的学习模式;ChatGPT赋能育人,推动育人理念转向高阶能力培养和综合素养培育,创新学科融合的育人模式。面对ChatGPT引发的冲击,我们要充分重视、冷静思考、积极应对,既要加快发展具有本土化特色的高水准竞品,又要深入研究人机协同的智能教育学规律,妥善处理教育的变与不变、公平与效率,以及技术的专用性与通用性等重要关系,正确把握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引领教育体系结构与运行机制变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潜在类别模型的原理、步骤及程序
    温忠麟, 谢晋艳, 王惠惠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1): 1-1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1.001
    摘要1238)   HTML163)    PDF (837KB)(1504)   

    潜在类别分析和潜在剖面分析相应的模型统称为潜在类别模型,它是根据个体在观测指标上的不同反应模式将其进行分类,从而达到识别群体异质性的一类统计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等社科领域日益受到应用研究者的关注。然而现有的中文文献对此类模型的统计原理和分析步骤的介绍不易为教育研究工作者所接受。本文系统讲述潜在类别模型的基础知识、统计原理、分析步骤和Mplus程序,厘清潜在类别模型的后续分析所涉及的多种方法和选用策略,有助于增进应用研究者对潜在类别模型的原理理解和方法掌握,推动潜在类别模型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南
    执笔人:江波, 核心成员:戴娟, 周爱民, 董晓勇, 刘啸宇, 参与人员:洪道诚, 姜飞, 郑隆威, 赵佳宝, 章恒远, 刘雅琳, 顾问:袁振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3): 121-13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3.013
    摘要1465)   HTML105)    PDF (728KB)(1233)   

    我国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起步不久,由于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性质与目标、教材开发和学业评价等方面仍然面临诸多理论与实践困难。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编写《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南》,从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要求、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实施建议等六个方面,构建一套科学开放的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南,为我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教育中的ChatGPT:教学能力诊断研究
    贺樑, 应振宇, 王英英, 孙文琪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7): 162-17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7.015
    摘要483)   HTML52)    PDF (964KB)(757)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引发教育领域的深层变革。作为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新一代自然语言处理工具,ChatGPT因强大的语言理解和文本生成能力,引发广泛关注和使用。但由于自身的特殊性,教育领域在接纳它的同时,尤其要关注其是否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为调查ChatGPT目前所具备的教学能力,华东师范大学智能教育研究院组织了ChatGPT在教学能力方面的诊断研究。6名教师和9名学生通过118个问题800轮询问,发现:ChatGPT目前尚不具备独立辅导学生的能力,但已可作为教师日常工作能力提升的好助手。教师应尽快接触、学习、使用通用人工智能工具,了解其潜在的风险,并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面对和使用通用人工智能工具。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困难和应对策略
    尚俊杰, 李秀晗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3): 72-8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3.008
    摘要1932)   HTML92)    PDF (1016KB)(756)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对于教育的可供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教育数字化转型驱动下的未来教育将实现全景式变革,转型成功的理想图鉴包括三重境界:基础设施升级、学习方式变革和教育流程再造。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一项技术可供的创新性社会变革注定不会是一场顺利的征程,技术与教育主体的交互作用受到多重要素的影响,相应的困难和障碍也接踵而至。表层困难主要来自技术可供的功能性障碍,即教育新基建中人、财、物的限制和技术瓶颈,是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有关技术功能的成熟性、稳健性和普及性的挑战。深层困难来自教育主体的行动障碍。而核心困难则是全社会对于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人技融合和教育创新的共识障碍,是如何处理人和技术关系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要进行结构化的变革,加强教育基础研究,深入解析数字化转型后教学与学习发生的过程和机制。最后,文章从筑基、赋能和开拓三个层面提出了有效解决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突出困难的实践性策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未来职业教育
    徐国庆, 蔡金芳, 姜蓓佳, 李政, 杨惠, 郑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7): 64-7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7.007
    摘要531)   HTML42)    PDF (668KB)(733)   

    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一经问世便引发广泛关注。从职业与职业能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职业院校科研等影响职业教育发展和体现职业教育重要职能的几个方面展开分析,可揭示ChatGPT影响下的未来职业教育图景。在职业方面着重阐明了ChatGPT对职业影响的技术原理、机制和路径,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在职业能力方面,从对职业能力的特点和结构的解释中分析了ChatGPT对职业能力的影响,并就未来如何应对各种影响提出建议。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面,重点梳理了人工智能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领域中的应用,剖析了ChatGPT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挑战及应对策略,并从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人才培养入手,阐述了ChatGPT的迭代更新对未来技能培训的影响以及ChatGPT对职业教育未来技能培训模式的影响。在职业院校科研方面,着重厘清职业院校科研的基本内涵,刻画职业院校科研在技能形成变迁中实现迭代的历程,阐述以ChatGPT为代表的“去技能化”技术发展对职业院校科研的影响,并回答了职业院校科研如何应对以ChatGPT为代表的“去技能化”技术的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促进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变革研究
    陈静远, 胡丽雅, 吴飞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7): 177-18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7.016
    摘要530)   HTML51)    PDF (2035KB)(702)   

    本文研究了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下的变革作用。作为一种语言生成模型,ChatGPT通过对海量语言数据的学习,能够挖掘单词间的共生关联关系,具备深入的语言理解和组合创新能力。然而在教育领域中,ChatGPT存在过度依赖训练数据、逻辑推理能力弱和新场景处理能力有限等局限性。为了提高ChatGPT在教学场景下生成内容的准确性和针对性,本文提出将ChatGPT与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资源组织方式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形成知识点结构图等方式对ChatGPT进行完善,同时提供了几种具体可行的使用ChatGPT辅助教师和学生的方式。最后,本文还探讨了如何将Prompt研究范式与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帮助ChatGPT建立“知识体系”,从而形成一个数据和知识双轮驱动的教育场景的语言生成模型,为教育领域提供更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推动教育领域的发展和变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探索与上海实践
    李海伟, 王龚, 陆美晨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3): 110-12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3.012
    摘要502)   HTML53)    PDF (1190KB)(700)   

    在“数字中国”的战略背景下,加快数字化转型与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已经成为了时代的潮流。在教育领域,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教育信息化已经抵达了“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节点。目前,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在顶层设计、实施路径等方面仍然面临挑战。本文结合《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介绍了上海市对教育数字化转型进行顶层设计、建立系统架构的进程,并对相关实施路径进行了阶段性的总结,包括通过新基建支撑教育的新愿景,通过数字基座打破数据壁垒,通过自上而下的场景规划与自下而上的案例探索共塑教育新常态,以及通过数字素养提升、评价改革、资源建设推动教育深度变革等过程,回应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一系列瓶颈问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教育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研究
    吴永和, 许秋璇, 王珠珠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3): 25-3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3.003
    摘要609)   HTML50)    PDF (854KB)(687)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和革新因素,对教育数字化转型能力水平的评估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与实践的要点之一。成熟度模型为破解教育数字化转型能力水平评估难题提供新方法,有助于引领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落地。本研究基于成熟度模型理论及基本结构,从国际比较视角分析现有数字化成熟度模型,通过政策分析提炼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构成要素;借鉴能力成熟度模型的级别划分和行为特征,结合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特点,构建了包含 5 个关键过程域、18 个子关键域和 5 个成熟度等级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评价框架;基于“宏观— 中观—微观”系统性推进数字化创变的思路,从国家、区域和学校三个层面探讨了教育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评价框架的关键应用场景,以期为探寻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施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行的评价路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教育数字化转型:转什么,怎么转
    袁振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3): 1-1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3.001
    摘要892)   HTML89)    PDF (672KB)(653)   

    教育数字化不仅是对教育的赋能,更是对教育的变革和重塑。由于教育数字化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教育数字化转型并不像在许多其他领域那样取得了令人期待的成果。教育数字化转型到底转什么、怎么转,在学者、决策者和公众的认知中,普遍存在一些困惑甚至误解。厘清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十分必要。教育数字化与其他领域数字化的根本不同在于,教育活动不是物与物的联系,而是人与人的联系,教育数字化不仅不能替代人,而且要以人的发展为目的,是通过人、依靠人、为了人,以是否促进了人的发展为衡量标准。当前教育数字化的重点任务是创新教育场景,开发数字资源,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国家数字教育平台能级,以数字化思维治理教育数字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ChatGPT与教育治理现代化——兼论数字化时代的教育治理转型
    周洪宇, 李宇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7): 36-4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7.004
    摘要348)   HTML39)    PDF (719KB)(653)   

    数字技术嵌入教育治理是应对时代之变与社会之变的战略选择。数字化时代的教育治理蕴含两方面内容,其一是“基于数字化的教育治理”;其二是“对于教育数字化的治理”。前者启发我们充分利用ChatGPT的治理动能;后者则启发我们要加强对ChatGPT的风险治理。沿此思路可以发现,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ChatGPT的问世,使教育治理体系臻于至善与教育治理能力有效提升迎来重大契机。但是,当前的ChatGPT并非尽善尽美,现有的教育治理体系与ChatGPT之间的张力也尚未消解,导致其在教育治理中的应用潜力无法充分释放。从ChatGPT涌现的潜力来看,数字化时代的教育治理日益走向科学化、高效化、民主化、法治化、智能化的发展道路。应从完善“一核多元共治”治理体系、提高教育治理能力、构建主动式教育治理框架、共建全球教育治理体系等方面入手,在防范ChatGPT应用风险的同时,借其动能助推教育治理现代化,以教育治理现代化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下教师的工作变革:机遇、挑战与应对
    宋萑, 林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7): 78-9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7.008
    摘要612)   HTML72)    PDF (1388KB)(649)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人工智能的最新突破,自发布后在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和探讨其对教师工作带来的变革。通过借鉴比斯塔“教育之弱”和杜威“交流行动哲学”的理论思想,深入思考ChatGPT和教育的融合本质,认为根据“强式教育”和“弱式教育”不同的思维取径,教师和学校具有截然不同的可替代性。教师工作应注意教育的价值伦理取向,把握教育的特性,在个性化学习、教师负担、教师自身成长等方面抓住ChatGPT带来的机遇,在学习目的、教学过程和设计、评价方式等方面积极应对ChatGPT带来的挑战。从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素养本位”的教育入手,围绕教育者数字信息素养,本文提出新时代教师素养结构新要求包括立德树人的能力、数字化时代的专业伦理、人工智能融合教学的能力,以及更新课程—学习—教学—评价的能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的底层逻辑和可能路径
    张治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7): 131-14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7.012
    摘要521)   HTML47)    PDF (1879KB)(632)   

    ChatGPT 作为基于通用人工智能的大模型,提供生成式的信息获取服务,功能远远超过以往的任何检索、搜索工具,它的出现也必将对教育产生深刻影响。文章通过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了ChatGPT对教育的影响方式,从脑科学、知识观、教育元认知视角分析了它重塑教育的底层逻辑,并提出了它重塑教育的可能路径。文章认为:ChatGPT 对教育的影响主要将在传统教育工具的有效性、知识价值论、资源形态、学习模型、评价手段和人机协同智商等领域深刻改变教育,其改变教育符合脑科学的本质,并与知识观呼应,也符合教育价值观。ChatGPT的诞生催生了新的教育形态,未来需要加速构建人机协同智商、教育评价系统和基于计算的教学策略模型,加速人类教育模式的革命性重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大国博弈新边疆
    余南平, 张翌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7): 15-2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7.002
    摘要665)   HTML281)    PDF (1057KB)(625)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应用,标志着从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的转化正在发生,并为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其原理机制主要呈现出师生关系网络化效应、教学活动动态生成、知识信息隐态传输等特征。从应用场景来看,ChatGPT模型将围绕“教师”“学生”和“学科”三个主体,在教师发展与队伍建设、学生学习与能力培养、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三个领域产生综合性影响。ChatGPT的教育应用在对现行教育范式产生颠覆性影响的同时,也将推动加速地区发展差距、决定国家产业转型进程、颠覆劳动力结构,并使国家信息安全复杂化。上述影响既超越教育自我定义的范畴,也全方位地波及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各个层面。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推动了大国博弈的新边疆,也在国际权力结构的重构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而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将被重新认识和再定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价值和使命
    荀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7): 56-6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7.006
    摘要481)   HTML43)    PDF (640KB)(590)   

    即便以ChatGPT和GPT-4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各个教育阶段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我们还是应该首先关注在应用这一模型的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应对人工智能的能力,或者说发展他们与人工智能协作共处的智慧。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在教育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所不能实现的事情恰恰是人类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包括发展人类独特的理性、人类智慧的集体性与丰富性、人类文化的适应性、人类的道德与伦理选择以及人类的创造力,促进人的完善、实现人类共同福祉的理想与追求。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必须坚守高等教育的内在价值,专注于学生道德、伦理、精神与创造力的发展,同时为合理应用人工智能提供必要的指南,以确保年轻一代在正确地使用人工智能前提下,持续地发展人类的集体智慧,从而创造人类共同幸福的未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父母控制亚型及其对青少年适应的影响:基于潜在转变分析
    何妍, 袁柯曼, 张明明, 边玉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1): 25-3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1.003
    摘要401)   HTML55)    PDF (1019KB)(571)   

    父母控制是指父母在对子女实施教养活动的过程中,用以控制、管理子女的较为稳定的行为方式,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且直接的影响。本研究使用初中生的两年追踪数据,基于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方法,探讨我国父母控制的亚型、转变特点及其对青少年适应的影响。主要发现如下:(1)父母控制可以分成三种亚型:低心理控制-中行为控制(低-中控制)、中心理控制-中行为控制(中-中控制)和高心理控制-高行为控制(高-高控制),在两个时间点都是中-中控制亚型的家长比例最多,分别约占六成和五成。(2)父母控制亚型会随着时间产生转变,从初一到初二,近七成的父母控制亚型保持稳定,约有三成出现转变。初一的中-中控制亚型约有三分之二在初二时没有变化,约两成在初二时变成高-高控制亚型。(3)父母控制亚型对主观幸福感、网络成瘾、亲子冲突等适应结果有显著影响,其中高-高控制亚型最不利于青少年适应的发展,低-中控制亚型最有利于青少年适应的发展。本研究为不同类型的父母控制进行精准干预奠定了实证研究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从技术整合到人机融合
    蔡连玉, 金明飞, 周跃良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3): 36-4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3.004
    摘要712)   HTML41)    PDF (766KB)(549)   

    探寻教育数字化转型质的规定性是有效推进转型实践的认识基础。信息技术整合提升了信息分享效率,但客观上带来了技术与教育主体(教师、学生、管理者)的分离,不能实现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的汇集融合。作为理论范式的教育“技术整合”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是一个通过技术与课程的“物物整合”,革新教学内容呈现,注重知识推送,促进学生知识获取,从而提升工业化“教育生产”效率的过程。“技术整合”范式在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与价值论四个维度都存在限度,难以满足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创造需求。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指向是“人机融合”,这一新范式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是一个通过教育主体与机器的“人机融合”,利用人机协同,汇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促进学生心智成长,从而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的过程。这一范式遵循了现代教育理念,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基础。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基于“人机融合”理念:(1)通过整体流程再造,实现教育全系统数智驱动;(2)通过新型能力建设,实现教育人机一体化;(3)通过系统优化创新,实现价值体系的重构;(4)通过组织专项研发,实现技术的教育性提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
    陈玉琨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7): 103-11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7.010
    摘要361)   HTML36)    PDF (7518KB)(540)   

    2022年底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横空出世,它会给教育带来哪些冲击,未来教育应当如何应对?本文提出:人机协同将成为未来时代主流的教学样态,班级授课制将渐次退出历史舞台;未来老师的主要职能将从教书转向育人,一批“超级教师”将脱颖而出;纸质教材将被清理出书包,无纸化校园不再是梦想;有意义的学习将首次取代有效的学习,成为学校与家长最关心的用语,成为教育研究工作者主要的研究课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论应试教育与学生创造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柯政, 梁灿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4): 72-8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4.006
    摘要882)   HTML73)    PDF (783KB)(528)   

    虽然很多人理所应当地认为,应试教育阻碍了中国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但目前没有基本的证据能证明中国学生总体创造力水平低于其他国家,因而不能简单断言应试教育制约了中国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应试教育与学生创造力水平无关。一个更加合理的解释是:应试教育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它对“抬升底部”卓有成效,但会比较明显地阻碍拔尖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这有直接和间接的多方面的事实证据支撑。应试教育对拔尖学生的创造力水平有着明显的负面作用,并不意味着其他群体的学生不受其影响,而是说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拔尖学生受影响和制约的程度更加突出。借用“创造力成分理论”提供的分析框架,这种负面影响可能通过3个机制发生作用:即降低拔尖学生的知识掌握宽度和深度,降低冒险质疑精神以及对不确定的容忍态度,弱化学习的内在动机。虽然拔尖学生数量占比不多,但这不是小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国家安全和竞争力以及教育系统完善的大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