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教师概念的发明——长时段、大空间的教育学基础知识勘探学试验
    董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 (12): 1-6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12.001
    摘要546)   HTML34)    PDF(pc) (2008KB)(10797)    收藏

    教师概念是教育学基础知识构成中的一个关键。是否探究以及如何探究教师概念,本身就是悬而未决的难题。是否认识到以及是否承认难题的存在,成为概念认知力和概念理解力的一个象征,反映专业知识发展状态的一种脉象,构成测评专业成就和实践效应的一个尺度。为了揭示教师概念的层创进化,从不确定的基础知识状况出发,在马克思的真实投射命题指导下,结合象征革命假说,以亚历山大的克莱门的递归性《教育学》三部曲为开篇,经由对希腊教师神话、教辅、学校教师、自由教育家和诗人教育家的初步分析,铺展克莱门、迈蒙尼德、克雷斯卡斯等的教育构想和教师身份概念,借以考察律法世界的施教者、信仰领域的施教者,呈现教师概念、概念-隐喻的开天辟地、历史脉动、文化属性、文明价值、抽象形式、内在矛盾。审查长时段、大空间的基础知识勘探试验所发现的材料,以教师概念的发源和延异为中心,得出并公表一些规律性认识和规范性理解。呈请同行,批评指正。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教师情绪调节研究:从个体取向到人际取向
    王文岚, 蒋文艳, 尹弘飚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 (7): 77-8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7.007
    摘要725)   HTML30)    PDF(pc) (771KB)(8982)    收藏

    人际互动是教师工作的基础与核心,因此教育活动充满着情绪的流动,而情绪调节亦渗透和弥漫于教师日常工作之中。教师情绪调节研究因其多学科融合的特性,发展出了三条经典的理论路径,即情绪调节、情绪劳动和情绪管理,但三条路径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化倾向,缺少对情绪调节的人际特性和动态过程的考量。近十年来,国际情绪调节研究的理论视角出现了从个体取向到人际取向的转向。人际取向的情绪调节研究经历了从萌芽期到成型期的发展历程,已发展出了较为成熟的理论模型和测量工具。鉴于教师工作鲜明的人际特性与国际情绪调节研究近来的视角转向,人际取向的教师情绪调节研究亟待学界的关注与深入探究。未来人际取向的教师情绪调节研究需留意新兴理论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和调适,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适应性和本土化应用问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何谓人工智能素养:本质、构成与评价体系
    钟柏昌, 刘晓凡, 杨明欢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 (1): 71-8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1.005
    摘要4279)   HTML211)    PDF(pc) (845KB)(8519)    收藏

    Chat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给教育带来了积极和消极影响,教育领域不仅要被动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诸种挑战,更应该主动思考如何培育学生具备适应和驾驭人工智能的素养,本文将这种素养称之为人工智能素养,即通过人工智能教育培养的领域特定性与领域一般性兼具的学生核心素养。对人工智能素养的解析可以追溯到三维目标模式下的诸类研究,但这些研究未能廓清其内涵本质和内在逻辑。鉴于人工智能素养是因应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素养类型,本文首先从技术本体论视角分析了人工智能素养的本质——人的技术化,并从哲学认识论与教育心理学视角出发,把握了人工智能素养的构成:核心素养发展的实质就是一个“知识与思维”的动态转化过程;情感作为源于认知过程的情绪化体验,不仅涵养了知识建构与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获得道德观念的根据和渊源。由是,知识、情感与思维的相互作用关系共同构成了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底层逻辑。籍此,本文从人工智能知识、人工智能情感、人工智能思维三个维度出发,重点构建并详述了人工智能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人工智能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指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我国中小学教师负担生成机制的质性研究
    宋萑, 吴健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9): 16-3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9.002
    摘要990)   HTML61)    PDF(pc) (1332KB)(8359)    收藏

    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严重影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然而,目前我国教师负担研究中,对教师如何感知和应对工作负担的讨论有限,也缺乏对教师负担生成过程或机制的揭示。本研究采取质性研究范式,基于对49名中小学教师、校长和基层行政部门负责人的访谈数据,以扎根理论方法论,探索我国中小学教师对工作负担的感知和应对方式,以及教师负担的生成过程。结果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负担有三类:让教师“累也心甘情愿,殚精竭虑以为之”的学科教学负担、让教师感到“辛劳难分份内外,责任与良心使然”的特定角色负担和让教师“耗时再少也心烦,想方设法来糊弄”的增量负担。我国中小学教师负担来源复杂,纵横交错,层层加码,教师负担过重的根源在于基层治理现代化和现代学校制度的缺失,同时也受到数字技术全面渗透、社会教育化等共同形塑,而学校作为组织中介可能为教师负担“做加法”或“做减法”。研究讨论了教师身份对教师感知和应对工作负担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教师负担的生成机制,以及在教师负担生成过程中的差异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研究报告:来自2003—2021年调查数据
    岳昌君, 冯沁雪, 辛晓佳, 邱文琪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9): 138-15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9.010
    摘要13511)   HTML1153)    PDF(pc) (853KB)(6355)    收藏

    基于2003—2021年10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对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包括:第一,从毕业去向看,正规就业比例创新低,升学比例持续走高;落实率下滑,待就业率回升,不同学历的落实率趋同。第二,从就业质量看,学历越高则起薪越高、增长越快;相对起薪呈现“L”型下降趋势;近五成毕业生的起薪低于期望;就业满意度波动上升。第三,从就业结构看,大中城市就业比例超过八成;民营企业的就业占比跃升第一;企业就业比例先升后降、超过五成;职业类型从同质化、趋向多样化、再回归同质化;教育行业成为毕业生首选。第四,从就业匹配看,适度教育比例先降后升、超过70%;专业不对口比例约为40%。第五,从求职状况看,学校是最主要的求职信息来源;求职次数并未随时间推移逐渐走高,存在“有业不就”现象;人情费、交通费、置装费是3项主要求职支出;能力是影响就业结果的第一要素;择业意向稳定,偏好向“前/钱”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实证研究对中国学前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贡献与展望
    虞永平, 原晋霞, 张斌, 曾晓滢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 (11): 127-14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11.008
    摘要858)   HTML12)    PDF(pc) (1604KB)(6337)    收藏

    中国学前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对于推动学前教育科学决策、高质量发展以及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回顾中国学前教育研究的百年历程,聚焦实践问题的流变并开展实证研究,始终是该领域研究的原始基质和重要特征。研究围绕“儿童发展”“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三个核心主题,选取自1919年以来的中国学前教育学实证研究文献,共1619篇论文和17部著作。通过对文献的系统性梳理和分析,提炼了实证研究的主要知识产出,并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视角出发,对现有实证研究的贡献与问题进行剖析和反思。基于此,提出了学前教育学实证研究的未来展望,以期为该领域的持续发展和创新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思路
    戴耘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 (1): 1-2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1.001
    摘要1813)   HTML110)    PDF(pc) (917KB)(5509)    收藏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话题,但关于什么是“拔尖创新人才”,如何选拔和培养这类人才,尚缺乏成熟的理论准备和实践引导。本文旨在对创新潜能、发展、成就的理论以及对应的识别、培养、文化支持等社会实践做一个系统概要的阐述。首先,在拔尖创新人才的界定上,本文提出了创新的五种形态和创新人才的两种不同类型。第二,在创新人才的识别问题上,本文提出了基于人才动态发展观并结合“总体筛选”和“个体考察”的人才识别模式。第三,在发展和培养问题上,本文提出兼顾成长阶段和领域具体性同时突出“探索未知”和“开放性”的培养模式。第四,在创新成就的文化支持上,本文探讨了如何在创新实践中营造兼容认知多样性和鼓励自由探索的生态环境。第五,本文进一步针对现有教育体制提出了五个实践策略上的着眼点。最后,关于教育实践的政策导向,本文提出了四个基本原则和四种认知误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理想与现实:我国高校教师工资水平与结构分析
    胡咏梅, 赵平, 元静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 (1): 24-4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1.002
    摘要1801)   HTML78)    PDF(pc) (921KB)(4359)    收藏

    文章使用宏观行政数据以及部分高校教师工资大规模微观调查数据,分析我国高校教师实际与期望的工资水平和结构,获得如下发现:我国高校教师工资水平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外部竞争力,但缺乏国际竞争力;多数教师的年总工资以及各项工资构成要素均处于“被平均”状态,绝大多数教师对实发工资水平有更高的期望;高校教师基本工资占应发工资比例较低,与教师期望的基本工资占比存在一定差距;“双一流”建设高校专任教师、东部地区高校教师期望工资提高的比例相比非“双一流”建设高校专任教师、中西部地区高校教师显著更高。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提出3点对策建议:一是,关注高校教师尤其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专任教师、东部地区高校教师的期望工资水平,适度提高高校教师的工资水平,建立适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工资增长机制;加大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专项投入,助力高校建立人员经费支出的长效增长机制。二是,优化高校教师工资结构,适当提高教师的基本工资占比;鼓励经济发达省份制定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基本工资标准,以增强高校教师工资的保障性功能。三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一方面支持一流学科建设院系创新薪酬分配制度,为高层次人才设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资水平;另一方面关注青年教师的生存发展状况,优化高校青年教师工作环境,为青年教师提供灵活多样的福利项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文化资本与教育获得:中国情境中的探索与创新
    余秀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 (6): 20-3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6.003
    摘要879)   HTML28)    PDF(pc) (979KB)(4111)    收藏

    关于中国情境中文化资本与教育获得的研究,学者们在验证布迪厄理论基础上,基于其理论“法国化”和“静态化”的不足,进行了相关拓展:探索了底层文化资本等概念,并在文化资本概念的具体测量上增加了新的内容;对于文化资本的效应进行了验证研究,特别探讨了社会背景、应试教育、文化传统、时代变迁等情境性因素对文化资本发生作用的限制;关于文化资本产生作用的机制,发现了高雅文化排斥机制之外的文化认同机制。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文化资本概念测量上的混乱、文化资本理论运用的机械性以及基于中国本土情境的创新研究不足。未来需要进一步确定文化资本概念的边界,找出中国情境中文化资本的特点及其作用机制,并关注时代变迁特别是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新变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交叉学科与批判关切:英国比较教育研究现状——兼议中国比较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张丹, 韩君灵, 夏翔, 何思岩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 (9): 74-8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9.006
    摘要537)   HTML15)    PDF(pc) (2594KB)(4026)    收藏

    全球化时代我国比较教育学仍缺乏本土理论和方法论建构,研究主题侧重国家战略,但缺乏理论支撑和多元方法。探究英国比较教育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可为我国比较教育学的未来走向提供借鉴。本文通过分析英国教育学科排名前72所大学中548位比较教育学者的数据,发现英国比较教育研究聚焦全球和跨国教育议题,关注边缘化国家和群体,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与方法为支撑,以批判性关切为旨向进行全球理论建构与创新,成为当下英国比较教育的重要研究目标与发展走向。结合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现状,我国应在政策咨询与知识生产间寻求平衡,组建跨国跨学科团队,创新理论与方法,重视理论批判与本土理论建构,为全球教育知识贡献中国智慧与经验。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通用大模型教育应用的潜在风险及其规避——基于技术伦理的视角
    吴砥, 吴河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 (8): 64-7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8.006
    摘要636)   HTML22)    PDF(pc) (711KB)(3921)    收藏

    以ChatGPT为代表的通用大模型在教育行业快速普及,可能引发教育的系统性变革乃至生态重构。虽然技术应用于教育可能导致的伦理问题多年来一直受到关注,但从未像通用大模型的教育应用这样引发人们对技术伦理问题的担心。一方面,技术作用于教育活动的基本原理具有同质性,因此通用大模型教育应用的伦理风险类型较之以往具有趋同性,然而,因其智能化水平不同,在风险程度上将可能加剧传统伦理问题:在教育安全方面,对教育主体与组织的隐私窃取可能加剧教育过程安全危机、意识形态渗透可能加剧教育结果安全危机;在教育关系方面:可能加剧“师—机”关系中教师的技术恐惧与技术崇拜,以及“机—生”关系中学生的技术沉溺;在教育公平方面,可能加剧教育起点不公平与扩大教育结果不公平。另一方面,通用大模型有着特殊的技术基础与特征,为教育带来更为颠覆性的变革并导致新异化现象,可能产生新的伦理风险:在教育安全方面,大模型系统的对抗性攻击风险可能使学生面临算法规制而产生新的认知安全问题、模型能力的涌现性可能会让通用大模型在教育应用中失控;在教育关系方面,“人—机”协同育人模式可能阻碍师生间情感与思想交流;在教育公平方面,使用者可能在毫无察觉之下受到通用大模型的不公平对待,教育过程公平很可能难以保障。为规避通用大模型教育应用可能产生的伦理风险,应注重在制作层面确保通用大模型的道德化,在实践层面细化对通用大模型教育应用的指导,在管理层面建立通用大模型教育应用的监管体系,在研究层面加强对智能时代教育行业技术伦理问题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元宇宙中的教育:现状与革新的未来
    王琳, 陈泓舟, 蔡玮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11): 38-5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11.004
    摘要1367)   HTML51)    PDF(pc) (3660KB)(3822)    收藏

    本文关注元宇宙(metaverse)概念下不同行动主体的教育实践与前沿理念,提出观察元宇宙教育现状与革新的三个层次,即去中心化技术带来的教育结构性变革、元宇宙中的知识经验变化以及人机交互发展。文章认为,元宇宙中的教育将从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去中心化金融(DeFi)和去中心化身份(DID)三个维度革新传统中心化教育模式、强化教育的普惠性;游戏是元宇宙重要辅助教育资源,在锻造教育认知链条、拓展数字课堂叙事、构建泛在学习机制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新形态人机交互拓宽了学科边界,且发生在数字教育社区的校园元宇宙为教育学习创造了新的连接可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百年变局下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挑战与选择
    余南平, 黄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 (6): 9-1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6.002
    摘要2479)   HTML31)    PDF(pc) (755KB)(3815)    收藏

    当下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宏观角度看,世界正进入政治经济重塑期,教育对提升生产力水平、推动人类文明走出生产力停滞期至关重要。目前的逆全球化进程已经引发了全球深层次矛盾爆发,同时,颠覆性技术与产业变革在加速重塑全球政治经济新格局时,也正在对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进行着解构与重塑。在政治介入与技术力量纠缠并产生叠加影响的背景下,在建设教育强国进程中,中国将主要面对美西方的教育“分级脱钩”、颠覆性技术壁垒、人工智能生态重塑等多方面的影响和挑战。唯有以中国式现代化之内在要求,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之目标,才能在教育范式革命和教育“自创生”中建设和实现教育强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刘贵华, 孟照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 (2): 1-1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2.001
    摘要810)   HTML48)    PDF(pc) (884KB)(3776)    收藏

    中国教育学学科成熟、学术繁荣和话语自觉的标志,是形成了自主的知识体系。百余年来,作为“西学东渐”产物的中国教育学经历了多次推倒重来的发展,但始终将民族性与继承性作为自主知识建构的主线,将时代性与原创性作为学科知识发展的动力,将系统性与专业性作为学科获得认同的基础。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教育的民生属性、战略属性和政治属性随时代变迁而日益凸显。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由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治理体系构成。具体而言,在内容形态上由标识性概念、核心知识和前沿知识构成;在生产机制上由学科、学派、学会和学术刊物构成;在转化应用上由实践知识、政策知识和教育思想构成。教育学的中国特色源于中国教育传统、中国教育实践和中国教育问题,建基于学科自觉、学术自律和文化自信。要处理好中国特色与普遍知识的辩证关系,夯实学科体系的基座,激发学术体系的原创性,增强教材体系的导向性,提高治理体系的有效性,让中国教育学“说得出”“用得上”“传得开”“叫得响”,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思想先导和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及其影响因素探析——基于应用型高校与研究型高校的对比
    史秋衡, 任可欣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8): 1-1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8.001
    摘要2297)   HTML130)    PDF(pc) (1194KB)(3724)    收藏

    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凸显了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在人才需求方面的不协调。本文通过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来探究研究型高校与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大规模施测发现:由性格特质、通用能力以及专业知识技能构成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得到数据的良好支持。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综合素养与能力为主,应用型人才在职业技术技能上的优势明显。第一课堂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阵地,第二课堂对高就业能力的大学生具有重要价值,应用型高校实践培养环节的质量有待提升。据此,高校应该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不同作用,实现因材施教,应用型高校应将工程性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全方位、多渠道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加大实习实训力度和基地建设,实现特色化与高质量并举。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扩招背景下新增本科院校如何影响城市收入差距?
    金培振, 刘昕妍, 王思语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10): 131-14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10.011
    摘要369)   HTML12)    PDF(pc) (1159KB)(3657)    收藏

    始于1999年的高校扩招加速了中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随之兴起的新建本科院校热潮也对城市收入差距产生影响。基于中国278个城市的本科院校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的双重差分估计发现:(1)高校扩招后拥有公办本科院校的内陆城市收入差距趋于缩小,并且政策影响具有较长衰减周期。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剔除城市规模因素和控制毕业生跨区就业影响等稳健性检验依然支持该结论。(2)相较公办本科院校,民办本科院校对中国城市收入差距缩小的贡献尚未显现。(3)人力资本积累、职工平均工资提升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是新增本科院校抑制收入差距的内在机制。(4)拥有重点本科院校的城市收入差距缩减效应更显著,“双一流”建设衡量的高教资源再配置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有益政策。上述结论对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的空间配置具有重要启示,也为实现区域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提供经验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小学女教师工作负担、工作-家庭干涉、情感承诺与离职倾向:基于实在主义社会理论的结构方程建模
    周深几, 徐淼, 王恒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9): 56-7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9.004
    摘要620)   HTML29)    PDF(pc) (1006KB)(3292)    收藏

    教师工作负担已成为目前教育政策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随着教师工作的日趋复杂,教师工作负担的构成对其工作表现产生了何种影响值得关注。基于实在主义社会理论,本研究通过对海南省十三所小学女教师的调查,探究其工作负担、工作-家庭干涉、情感承诺与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小学女教师工作负担中的教学实践时间、学生生活时间和杂事时间直接或间接(以工作-家庭干涉和情感承诺为中介变量)影响其离职倾向,而专业发展时间和行政管理时间则无显著影响。本研究在教师的心理干预、合作和自主权赋予方面提出了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研究:范式、旨趣与论述
    尹弘飚, 秦晗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 (3): 61-7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3.006
    摘要505)   HTML27)    PDF(pc) (790KB)(3249)    收藏

    教师专业学习社群是当前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学习研究领域的一个主要议题。历经三十余年的演进,建立和发展教师专业学习社群以促进教师学习、提升学校效能已成为各主要国家教育政策与学校改革的共识。与之相应,研究者对不同情境中的教师专业学习社群也已开展了广泛且深入的探究,然而已有研究都未能系统检视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研究与实践所持的价值立场、求知兴趣与研究意图。借鉴哈贝马斯所界定的认知旨趣,我们归纳了已有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研究所遵循的三种研究范式(技术性、实践性与批判性研究范式)及其衍生的六种研究论述(重构论述、效能论述、社群论述、文化论述、批判论述与转变论述),总结了不同研究范式下研究者对教师专业学习社群所持的基本主张、研究重点与发展概况。基于本文所做的范式性分析,我们讨论了研究者应该如何看待三种研究范式之间的关系,并展望了不同范式中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研究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教师是如何发展的?——一项基于经验学习圈理论的刻画与分析
    王陆, 马如霞, 彭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 (2): 30-4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2.003
    摘要632)   HTML44)    PDF(pc) (1564KB)(3058)    收藏

    为了全面理解和促进教师改变,必须深入刻画教师改变的过程。作者基于经验学习圈理论,采用认知网络分析方法和交叉滞后分析方法,分析了41位教师经历2年一个完整经验学习圈的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和实践性知识大数据,获得了基于经验学习圈的教师改变演化规律。研究发现:作为教师改变内部特征的实践性知识,其演化经过了竞争共存、协同互补和协同转化3个阶段,而作为教师改变外部特征的教学行为中,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提出高阶问题的教学行为经历了从少到多的量的变化过程;教师实践性知识中教育信念、反思性知识和自我知识等知识成分与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高阶问题等关系到创新性教学改变的关键教学行为之间存在着确切的因果关系;实践性知识及课堂教学行为共同作为教师改变的内因是教师改变的根据,而大学研究者提供的大数据循证课例研究支持服务是教师改变的外因并构成了教师改变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引起教师改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探讨中国学习者现象与建构教育学自主知识的努力——以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CSS)项目十五年探索为案例
    史静寰, 张华峰, 郭菲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 (11): 12-2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11.002
    摘要814)   HTML36)    PDF(pc) (1053KB)(3058)    收藏

    20世纪80年代之后国际上逐渐发展形成的中国学习者研究,注重在国际比较视野中分析中国学生学习的特点和特性,是国际学界对中国研究的延续和深化。近年来,以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CSS)项目为代表,中国学者开始参与和推动本领域研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构建本土学生学习理论,形成了探索构建中国学生学习乃至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本土力量。CCSS项目持续15年的实施和研究,呈现出从主动选择性引进海外知识开始,在理念、概念和工具层面逐步推进本土化,通过深入挖掘源于本地的实证数据,发现本土特色教育现象并进行情境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本土模型构建和理论抽象的过程。这为建构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带来如下启示:重视对全球知识的了解、鉴别和本土重塑,关注围绕本土重大问题的实证研究,在与全球知识的对话中凸显研究的普遍意义,并且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传承和创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