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探析及应对策略
    杨宗凯, 王俊, 吴砥, 陈旭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7): 26-3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7.003
    摘要10323)   HTML967)    PDF(pc) (699KB)(18796)    收藏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带来重大影响。ChatGPT赋能教学,推动教学模式从“师-生”二元结构转向“师-机-生”三元结构,促进教学内容从人工生产转向智能生产,催化“知识+素养”的测评模式;ChatGPT赋能学习,推动学习空间泛在化,满足学习过程全覆盖的个性化需求,形成人机协同的学习模式;ChatGPT赋能育人,推动育人理念转向高阶能力培养和综合素养培育,创新学科融合的育人模式。面对ChatGPT引发的冲击,我们要充分重视、冷静思考、积极应对,既要加快发展具有本土化特色的高水准竞品,又要深入研究人机协同的智能教育学规律,妥善处理教育的变与不变、公平与效率,以及技术的专用性与通用性等重要关系,正确把握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引领教育体系结构与运行机制变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创新:机遇、挑战以及未来
    朱永新, 杨帆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7): 1-1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7.001
    摘要6219)   HTML662)    PDF(pc) (805KB)(14173)    收藏

    名为ChatGPT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产品一经问世就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它表现出的教育创新价值更受到热烈讨论。由于具有先进算法、强大算力和海量数据基础,ChatGPT可以在与用户进行交互的过程中实现自主学习,从而智能化地提供问答、翻译、写作等服务。此外,最新发布的ChatGPT升级版——GPT-4还可以更好地解决实时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完成创意写作。在教育领域,ChatGPT既可以成为教学辅助工具、解答专业学术问题、搭建自主学习平台、节约人力资源成本、重构学校教育结构等,为教育创新提供新的机遇;同时,它也会带来一些风险与挑战,比如对教师角色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传统学校秩序等产生冲击,进而导致技术依赖、学术滥造、智能歧视等问题。当前,技术变革正在不断推动教育创新,这要求我们必须积极且谨慎地对待新型技术,通过加强有组织科研实现智能技术自立自强,通过修订相关法律法规筑牢国家数字安全屏障,通过明确数字伦理标准增强应用服务透明度,通过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形成教育评价灵活思维,力求在迈向人机共教的进程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南
    执笔人:江波, 核心成员:戴娟, 周爱民, 董晓勇, 刘啸宇, 参与人员:洪道诚, 姜飞, 郑隆威, 赵佳宝, 章恒远, 刘雅琳, 顾问:袁振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3): 121-13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3.013
    摘要6716)   HTML358)    PDF(pc) (728KB)(10245)    收藏

    我国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起步不久,由于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性质与目标、教材开发和学业评价等方面仍然面临诸多理论与实践困难。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编写《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南》,从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要求、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实施建议等六个方面,构建一套科学开放的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南,为我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教师概念的发明——长时段、大空间的教育学基础知识勘探学试验
    董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 (12): 1-6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12.001
    摘要508)   HTML34)    PDF(pc) (2008KB)(9916)    收藏

    教师概念是教育学基础知识构成中的一个关键。是否探究以及如何探究教师概念,本身就是悬而未决的难题。是否认识到以及是否承认难题的存在,成为概念认知力和概念理解力的一个象征,反映专业知识发展状态的一种脉象,构成测评专业成就和实践效应的一个尺度。为了揭示教师概念的层创进化,从不确定的基础知识状况出发,在马克思的真实投射命题指导下,结合象征革命假说,以亚历山大的克莱门的递归性《教育学》三部曲为开篇,经由对希腊教师神话、教辅、学校教师、自由教育家和诗人教育家的初步分析,铺展克莱门、迈蒙尼德、克雷斯卡斯等的教育构想和教师身份概念,借以考察律法世界的施教者、信仰领域的施教者,呈现教师概念、概念-隐喻的开天辟地、历史脉动、文化属性、文明价值、抽象形式、内在矛盾。审查长时段、大空间的基础知识勘探试验所发现的材料,以教师概念的发源和延异为中心,得出并公表一些规律性认识和规范性理解。呈请同行,批评指正。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成长型思维如何影响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基于OECD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的实证分析
    黄忠敬, 尚凯悦, 张静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4): 22-3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4.002
    摘要1288)   HTML353)    PDF(pc) (697KB)(9338)    收藏

    思维模式对人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本研究以OECD 2019年在中国苏州的调查数据为基础,从学生、家长、教师三个角度,探究10岁和15岁青少年的成长型思维及他们的思维模式与社会与情感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1)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受社会经济地位的制约;(2)学生、家长、教师的成长型思维与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显著正相关并具有预测作用。这一研究结果丰富了现阶段关于成长型思维及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研究,为促进我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途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的底层逻辑和可能路径
    张治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7): 131-14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7.012
    摘要1982)   HTML107)    PDF(pc) (1879KB)(9288)    收藏

    ChatGPT 作为基于通用人工智能的大模型,提供生成式的信息获取服务,功能远远超过以往的任何检索、搜索工具,它的出现也必将对教育产生深刻影响。文章通过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了ChatGPT对教育的影响方式,从脑科学、知识观、教育元认知视角分析了它重塑教育的底层逻辑,并提出了它重塑教育的可能路径。文章认为:ChatGPT 对教育的影响主要将在传统教育工具的有效性、知识价值论、资源形态、学习模型、评价手段和人机协同智商等领域深刻改变教育,其改变教育符合脑科学的本质,并与知识观呼应,也符合教育价值观。ChatGPT的诞生催生了新的教育形态,未来需要加速构建人机协同智商、教育评价系统和基于计算的教学策略模型,加速人类教育模式的革命性重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潜在类别模型的原理、步骤及程序
    温忠麟, 谢晋艳, 王惠惠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1): 1-1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1.001
    摘要4018)   HTML361)    PDF(pc) (837KB)(8815)    收藏

    潜在类别分析和潜在剖面分析相应的模型统称为潜在类别模型,它是根据个体在观测指标上的不同反应模式将其进行分类,从而达到识别群体异质性的一类统计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等社科领域日益受到应用研究者的关注。然而现有的中文文献对此类模型的统计原理和分析步骤的介绍不易为教育研究工作者所接受。本文系统讲述潜在类别模型的基础知识、统计原理、分析步骤和Mplus程序,厘清潜在类别模型的后续分析所涉及的多种方法和选用策略,有助于增进应用研究者对潜在类别模型的原理理解和方法掌握,推动潜在类别模型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赋能教育智能发展——人工智能科学家的视角
    张博, 董瑞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 (9): 19-3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2.09.003
    摘要2130)   HTML343)    PDF(pc) (1287KB)(8754)    收藏

    自然语言处理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近十年计算机计算性能的大幅度提高和各种大规模语料库的构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在多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尤其是教育领域。本文通过对近几年国内外著名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科学家公开的访谈、演讲、会议报告以及发布的论文等数据进行整理与归纳,梳理了自然语言处理关键技术的发展趋势,探讨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赋能教育智能发展的现状,旨在窥探未来智能教育的发展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教育中的ChatGPT:教学能力诊断研究
    贺樑, 应振宇, 王英英, 孙文琪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7): 162-17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7.015
    摘要1615)   HTML94)    PDF(pc) (964KB)(8722)    收藏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引发教育领域的深层变革。作为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新一代自然语言处理工具,ChatGPT因强大的语言理解和文本生成能力,引发广泛关注和使用。但由于自身的特殊性,教育领域在接纳它的同时,尤其要关注其是否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为调查ChatGPT目前所具备的教学能力,华东师范大学智能教育研究院组织了ChatGPT在教学能力方面的诊断研究。6名教师和9名学生通过118个问题800轮询问,发现:ChatGPT目前尚不具备独立辅导学生的能力,但已可作为教师日常工作能力提升的好助手。教师应尽快接触、学习、使用通用人工智能工具,了解其潜在的风险,并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面对和使用通用人工智能工具。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教师能力结构再造: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
    田小红, 季益龙, 周跃良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3): 91-10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3.010
    摘要1881)   HTML80)    PDF(pc) (1645KB)(8709)    收藏

    教育数字化转型由多技术融合形成的技术生态撬动,需要从技术角度分析其给教师职业带来的挑战。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意向性使教师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智能化教育环境使人-机关系从辅助转向协同,技术渗透的三元空间生存方式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立德树人能力,数字化时代知识增长的范式需要教师不断自我成长。借用组织行为学的职能分析能力建构路径,结合教育组织的核心使命和属性,以及教育数字化的转型需求,得出支撑教育数字化转型教师需具备的能力类型:课程教学能力、人机协同能力、有效德育能力和自我成长能力。从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支撑来看,课程教学能力是以“学”为中心的前提和保障,人机协同能力是智能化环境下教师ICT能力的转型方向,有效德育能力是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教师首要角色定位,自我成长能力是数字化生存的目的与手段。教师教育需要正视当前教师能力培养中的问题,围绕数字化转型所需的能力结构,再造教师教育。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教师情绪调节研究:从个体取向到人际取向
    王文岚, 蒋文艳, 尹弘飚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 (7): 77-8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7.007
    摘要687)   HTML30)    PDF(pc) (771KB)(8310)    收藏

    人际互动是教师工作的基础与核心,因此教育活动充满着情绪的流动,而情绪调节亦渗透和弥漫于教师日常工作之中。教师情绪调节研究因其多学科融合的特性,发展出了三条经典的理论路径,即情绪调节、情绪劳动和情绪管理,但三条路径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化倾向,缺少对情绪调节的人际特性和动态过程的考量。近十年来,国际情绪调节研究的理论视角出现了从个体取向到人际取向的转向。人际取向的情绪调节研究经历了从萌芽期到成型期的发展历程,已发展出了较为成熟的理论模型和测量工具。鉴于教师工作鲜明的人际特性与国际情绪调节研究近来的视角转向,人际取向的教师情绪调节研究亟待学界的关注与深入探究。未来人际取向的教师情绪调节研究需留意新兴理论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和调适,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适应性和本土化应用问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何谓人工智能素养:本质、构成与评价体系
    钟柏昌, 刘晓凡, 杨明欢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 (1): 71-8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1.005
    摘要4151)   HTML208)    PDF(pc) (845KB)(7936)    收藏

    Chat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给教育带来了积极和消极影响,教育领域不仅要被动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诸种挑战,更应该主动思考如何培育学生具备适应和驾驭人工智能的素养,本文将这种素养称之为人工智能素养,即通过人工智能教育培养的领域特定性与领域一般性兼具的学生核心素养。对人工智能素养的解析可以追溯到三维目标模式下的诸类研究,但这些研究未能廓清其内涵本质和内在逻辑。鉴于人工智能素养是因应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素养类型,本文首先从技术本体论视角分析了人工智能素养的本质——人的技术化,并从哲学认识论与教育心理学视角出发,把握了人工智能素养的构成:核心素养发展的实质就是一个“知识与思维”的动态转化过程;情感作为源于认知过程的情绪化体验,不仅涵养了知识建构与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获得道德观念的根据和渊源。由是,知识、情感与思维的相互作用关系共同构成了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底层逻辑。籍此,本文从人工智能知识、人工智能情感、人工智能思维三个维度出发,重点构建并详述了人工智能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人工智能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指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我国中小学教师负担生成机制的质性研究
    宋萑, 吴健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9): 16-3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9.002
    摘要948)   HTML60)    PDF(pc) (1332KB)(7611)    收藏

    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严重影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然而,目前我国教师负担研究中,对教师如何感知和应对工作负担的讨论有限,也缺乏对教师负担生成过程或机制的揭示。本研究采取质性研究范式,基于对49名中小学教师、校长和基层行政部门负责人的访谈数据,以扎根理论方法论,探索我国中小学教师对工作负担的感知和应对方式,以及教师负担的生成过程。结果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负担有三类:让教师“累也心甘情愿,殚精竭虑以为之”的学科教学负担、让教师感到“辛劳难分份内外,责任与良心使然”的特定角色负担和让教师“耗时再少也心烦,想方设法来糊弄”的增量负担。我国中小学教师负担来源复杂,纵横交错,层层加码,教师负担过重的根源在于基层治理现代化和现代学校制度的缺失,同时也受到数字技术全面渗透、社会教育化等共同形塑,而学校作为组织中介可能为教师负担“做加法”或“做减法”。研究讨论了教师身份对教师感知和应对工作负担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教师负担的生成机制,以及在教师负担生成过程中的差异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审美动机:教育游戏的张力与困局——破茧而出的自主学习新纪元
    刘革平, 陈笑浪, 黄雪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6): 108-11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6.009
    摘要592)   HTML32)    PDF(pc) (949KB)(7270)    收藏

    教育游戏也称“教育电子游戏”或“电子教育游戏”,是智慧教育产业发展中热点。电子游戏令人迷恋,但加上“教育”二字后在应用层面却遭遇了重重阻碍。游戏审美动机理论揭示了喜欢玩游戏是人类的天性,人们自愿遵循一定的规则(社会性),然后享受游戏中的自由、想象、创造和愉悦。网络调查显示电子游戏业界对诱发形式审美动机的视听觉因素等尤其关注;而国内外教育游戏的应用研究,无论对形式或是内涵审美动机的关注都存在盲点。近年来,元宇宙概念的提出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开设,为泛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未来提供了新的可能。与此同时,教育游戏的从业者和应用者,包括游戏厂商与设计者、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和学生,也都有必要提高审美与人文素养,以此催生出高品质的教育游戏在应用层面走出困局,释放出更大的育人潜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下教师的工作变革:机遇、挑战与应对
    宋萑, 林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7): 78-9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7.008
    摘要3580)   HTML168)    PDF(pc) (1388KB)(7035)    收藏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人工智能的最新突破,自发布后在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和探讨其对教师工作带来的变革。通过借鉴比斯塔“教育之弱”和杜威“交流行动哲学”的理论思想,深入思考ChatGPT和教育的融合本质,认为根据“强式教育”和“弱式教育”不同的思维取径,教师和学校具有截然不同的可替代性。教师工作应注意教育的价值伦理取向,把握教育的特性,在个性化学习、教师负担、教师自身成长等方面抓住ChatGPT带来的机遇,在学习目的、教学过程和设计、评价方式等方面积极应对ChatGPT带来的挑战。从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素养本位”的教育入手,围绕教育者数字信息素养,本文提出新时代教师素养结构新要求包括立德树人的能力、数字化时代的专业伦理、人工智能融合教学的能力,以及更新课程—学习—教学—评价的能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研究报告:来自2003—2021年调查数据
    岳昌君, 冯沁雪, 辛晓佳, 邱文琪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9): 138-15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9.010
    摘要13238)   HTML1151)    PDF(pc) (853KB)(6290)    收藏

    基于2003—2021年10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对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包括:第一,从毕业去向看,正规就业比例创新低,升学比例持续走高;落实率下滑,待就业率回升,不同学历的落实率趋同。第二,从就业质量看,学历越高则起薪越高、增长越快;相对起薪呈现“L”型下降趋势;近五成毕业生的起薪低于期望;就业满意度波动上升。第三,从就业结构看,大中城市就业比例超过八成;民营企业的就业占比跃升第一;企业就业比例先升后降、超过五成;职业类型从同质化、趋向多样化、再回归同质化;教育行业成为毕业生首选。第四,从就业匹配看,适度教育比例先降后升、超过70%;专业不对口比例约为40%。第五,从求职状况看,学校是最主要的求职信息来源;求职次数并未随时间推移逐渐走高,存在“有业不就”现象;人情费、交通费、置装费是3项主要求职支出;能力是影响就业结果的第一要素;择业意向稳定,偏好向“前/钱”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实证研究对中国学前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贡献与展望
    虞永平, 原晋霞, 张斌, 曾晓滢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 (11): 127-14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11.008
    摘要803)   HTML12)    PDF(pc) (1604KB)(5758)    收藏

    中国学前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对于推动学前教育科学决策、高质量发展以及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回顾中国学前教育研究的百年历程,聚焦实践问题的流变并开展实证研究,始终是该领域研究的原始基质和重要特征。研究围绕“儿童发展”“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三个核心主题,选取自1919年以来的中国学前教育学实证研究文献,共1619篇论文和17部著作。通过对文献的系统性梳理和分析,提炼了实证研究的主要知识产出,并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视角出发,对现有实证研究的贡献与问题进行剖析和反思。基于此,提出了学前教育学实证研究的未来展望,以期为该领域的持续发展和创新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未来职业教育
    徐国庆, 蔡金芳, 姜蓓佳, 李政, 杨惠, 郑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7): 64-7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7.007
    摘要2512)   HTML138)    PDF(pc) (668KB)(5241)    收藏

    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一经问世便引发广泛关注。从职业与职业能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职业院校科研等影响职业教育发展和体现职业教育重要职能的几个方面展开分析,可揭示ChatGPT影响下的未来职业教育图景。在职业方面着重阐明了ChatGPT对职业影响的技术原理、机制和路径,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在职业能力方面,从对职业能力的特点和结构的解释中分析了ChatGPT对职业能力的影响,并就未来如何应对各种影响提出建议。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面,重点梳理了人工智能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领域中的应用,剖析了ChatGPT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挑战及应对策略,并从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人才培养入手,阐述了ChatGPT的迭代更新对未来技能培训的影响以及ChatGPT对职业教育未来技能培训模式的影响。在职业院校科研方面,着重厘清职业院校科研的基本内涵,刻画职业院校科研在技能形成变迁中实现迭代的历程,阐述以ChatGPT为代表的“去技能化”技术发展对职业院校科研的影响,并回答了职业院校科研如何应对以ChatGPT为代表的“去技能化”技术的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困难和应对策略
    尚俊杰, 李秀晗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3): 72-8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3.008
    摘要4222)   HTML147)    PDF(pc) (1016KB)(5214)    收藏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对于教育的可供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教育数字化转型驱动下的未来教育将实现全景式变革,转型成功的理想图鉴包括三重境界:基础设施升级、学习方式变革和教育流程再造。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一项技术可供的创新性社会变革注定不会是一场顺利的征程,技术与教育主体的交互作用受到多重要素的影响,相应的困难和障碍也接踵而至。表层困难主要来自技术可供的功能性障碍,即教育新基建中人、财、物的限制和技术瓶颈,是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有关技术功能的成熟性、稳健性和普及性的挑战。深层困难来自教育主体的行动障碍。而核心困难则是全社会对于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人技融合和教育创新的共识障碍,是如何处理人和技术关系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要进行结构化的变革,加强教育基础研究,深入解析数字化转型后教学与学习发生的过程和机制。最后,文章从筑基、赋能和开拓三个层面提出了有效解决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突出困难的实践性策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测评模型实证研究
    朱德全, 彭洪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2): 1-1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2.001
    摘要2317)   HTML91)    PDF(pc) (776KB)(5111)    收藏

    跨学科教学素养是促成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实践活动的根本动力,跨学科教学素养测评则是引领和推动教师发展跨学科教学素养的重要工具和必要手段。本文通过厘清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内涵特征,构建中小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测评指标体系,并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形成带有权重系数值的集跨学科教学知识、跨学科教学能力和跨学科教学情意三维一体的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测评模型。通过实证检验,结合我国中小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现状和水平,提出教师内生跨学科教学素养的发展路径,即领悟跨学科教学理念,增强跨学科教学情意与博雅意识;深化跨学科教学实践,锤炼跨学科教学能力与跨界思维;加强学科教师间交流,发展跨学科教学共同体与组织文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