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理想与现实:我国高校教师工资水平与结构分析
    胡咏梅, 赵平, 元静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 (1): 24-4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1.002
    摘要860)   HTML63)    PDF(pc) (921KB)(1772)    收藏

    文章使用宏观行政数据以及部分高校教师工资大规模微观调查数据,分析我国高校教师实际与期望的工资水平和结构,获得如下发现:我国高校教师工资水平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外部竞争力,但缺乏国际竞争力;多数教师的年总工资以及各项工资构成要素均处于“被平均”状态,绝大多数教师对实发工资水平有更高的期望;高校教师基本工资占应发工资比例较低,与教师期望的基本工资占比存在一定差距;“双一流”建设高校专任教师、东部地区高校教师期望工资提高的比例相比非“双一流”建设高校专任教师、中西部地区高校教师显著更高。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提出3点对策建议:一是,关注高校教师尤其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专任教师、东部地区高校教师的期望工资水平,适度提高高校教师的工资水平,建立适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工资增长机制;加大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专项投入,助力高校建立人员经费支出的长效增长机制。二是,优化高校教师工资结构,适当提高教师的基本工资占比;鼓励经济发达省份制定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基本工资标准,以增强高校教师工资的保障性功能。三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一方面支持一流学科建设院系创新薪酬分配制度,为高层次人才设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资水平;另一方面关注青年教师的生存发展状况,优化高校青年教师工作环境,为青年教师提供灵活多样的福利项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研究报告:来自2003—2021年调查数据
    岳昌君, 冯沁雪, 辛晓佳, 邱文琪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9): 138-15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9.010
    摘要8200)   HTML874)    PDF(pc) (853KB)(3892)    收藏

    基于2003—2021年10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对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包括:第一,从毕业去向看,正规就业比例创新低,升学比例持续走高;落实率下滑,待就业率回升,不同学历的落实率趋同。第二,从就业质量看,学历越高则起薪越高、增长越快;相对起薪呈现“L”型下降趋势;近五成毕业生的起薪低于期望;就业满意度波动上升。第三,从就业结构看,大中城市就业比例超过八成;民营企业的就业占比跃升第一;企业就业比例先升后降、超过五成;职业类型从同质化、趋向多样化、再回归同质化;教育行业成为毕业生首选。第四,从就业匹配看,适度教育比例先降后升、超过70%;专业不对口比例约为40%。第五,从求职状况看,学校是最主要的求职信息来源;求职次数并未随时间推移逐渐走高,存在“有业不就”现象;人情费、交通费、置装费是3项主要求职支出;能力是影响就业结果的第一要素;择业意向稳定,偏好向“前/钱”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探析及应对策略
    杨宗凯, 王俊, 吴砥, 陈旭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7): 26-3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7.003
    摘要7059)   HTML847)    PDF(pc) (699KB)(6274)    收藏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带来重大影响。ChatGPT赋能教学,推动教学模式从“师-生”二元结构转向“师-机-生”三元结构,促进教学内容从人工生产转向智能生产,催化“知识+素养”的测评模式;ChatGPT赋能学习,推动学习空间泛在化,满足学习过程全覆盖的个性化需求,形成人机协同的学习模式;ChatGPT赋能育人,推动育人理念转向高阶能力培养和综合素养培育,创新学科融合的育人模式。面对ChatGPT引发的冲击,我们要充分重视、冷静思考、积极应对,既要加快发展具有本土化特色的高水准竞品,又要深入研究人机协同的智能教育学规律,妥善处理教育的变与不变、公平与效率,以及技术的专用性与通用性等重要关系,正确把握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引领教育体系结构与运行机制变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南
    执笔人:江波, 核心成员:戴娟, 周爱民, 董晓勇, 刘啸宇, 参与人员:洪道诚, 姜飞, 郑隆威, 赵佳宝, 章恒远, 刘雅琳, 顾问:袁振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3): 121-13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3.013
    摘要3607)   HTML225)    PDF(pc) (728KB)(3763)    收藏

    我国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起步不久,由于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性质与目标、教材开发和学业评价等方面仍然面临诸多理论与实践困难。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编写《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南》,从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要求、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实施建议等六个方面,构建一套科学开放的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南,为我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质性研究的样本量判断——饱和的概念、操作与争议
    谢爱磊, 陈嘉怡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39 (12): 15-2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12.002
    摘要2792)   HTML493)    PDF(pc) (899KB)(3938)    收藏

    饱和业已成为判断质性研究质量、说明样本量合理性的重要标准。本文系统梳理了三类饱和概念——理论饱和、主题饱和与数据饱和,指出研究者要考虑自身的整体研究设计以决定采信何种概念。此外,还介绍了三种记录和判断饱和的方法,它们分别是结构性编码本、饱和表以及概念深度量表。其中,结构性编码本较为适合采信演绎主题饱和与数据饱和概念的研究;饱和表主要有主题饱和表和编码饱和表两类,较为适合采信既定主题饱和模式、特别强调既定主题能够得到数据有效支撑的研究;概念深度量表尤为适合采信理论饱和模式的研究。本文指出,“度”的概念较好地把握了饱和的本质特征;质量(充分)而非数量(多少)是饱和的关键;饱和本身应当是具体的方法论实践,重视饱和,并对取得饱和的过程进行清晰陈述,有助于提升质性研究的规范性、透明度、质量和认可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何谓人工智能素养:本质、构成与评价体系
    钟柏昌, 刘晓凡, 杨明欢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 (1): 71-8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1.005
    摘要1817)   HTML113)    PDF(pc) (845KB)(1888)    收藏

    Chat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给教育带来了积极和消极影响,教育领域不仅要被动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诸种挑战,更应该主动思考如何培育学生具备适应和驾驭人工智能的素养,本文将这种素养称之为人工智能素养,即通过人工智能教育培养的领域特定性与领域一般性兼具的学生核心素养。对人工智能素养的解析可以追溯到三维目标模式下的诸类研究,但这些研究未能廓清其内涵本质和内在逻辑。鉴于人工智能素养是因应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素养类型,本文首先从技术本体论视角分析了人工智能素养的本质——人的技术化,并从哲学认识论与教育心理学视角出发,把握了人工智能素养的构成:核心素养发展的实质就是一个“知识与思维”的动态转化过程;情感作为源于认知过程的情绪化体验,不仅涵养了知识建构与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获得道德观念的根据和渊源。由是,知识、情感与思维的相互作用关系共同构成了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底层逻辑。籍此,本文从人工智能知识、人工智能情感、人工智能思维三个维度出发,重点构建并详述了人工智能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人工智能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指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中国教育实证研究中的定量方法:五年应用述评
    吕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38 (9): 36-5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9.003
    摘要593)   HTML308)    PDF(pc) (1070KB)(1962)    收藏
    自2015年“全国首届教育实证研究论坛”召开后,中国教育科学领域兴起了一股定量研究方法的应用之风。然而,由于受到研究水平、研究环境的制约,有关量化研究和混合研究中定量方法的应用和方法论的研究仍是我国教育研究中的一个薄弱项,学术界还没有对教育实证研究中的定量方法的应用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即便陆续有学者对定量方法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做了综述研究,却多是对统计数据的简单描述与概括,针对具体问题的详细分析几乎没有。更没有针对实际方法误用的纠正,无法切实帮助到具体方法的应用者。因此,详细地梳理、分析定量研究方法在我国的实际应用情况,并尝试对其不足之处给出较为具体的建议,对定量研究方法在我国的发展与成熟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本文以2015—2019年在11本教育综合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中应用定量方法的论文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定量研究方法五年来在我国教育实证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整理了一些常见的定量研究方法的误用情况,并针对这些误用给出了正确应用的建议;分析了定量研究方法在教育实证研究中的使用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潜在类别模型的原理、步骤及程序
    温忠麟, 谢晋艳, 王惠惠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1): 1-1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1.001
    摘要3096)   HTML302)    PDF(pc) (837KB)(4010)    收藏

    潜在类别分析和潜在剖面分析相应的模型统称为潜在类别模型,它是根据个体在观测指标上的不同反应模式将其进行分类,从而达到识别群体异质性的一类统计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等社科领域日益受到应用研究者的关注。然而现有的中文文献对此类模型的统计原理和分析步骤的介绍不易为教育研究工作者所接受。本文系统讲述潜在类别模型的基础知识、统计原理、分析步骤和Mplus程序,厘清潜在类别模型的后续分析所涉及的多种方法和选用策略,有助于增进应用研究者对潜在类别模型的原理理解和方法掌握,推动潜在类别模型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创新:机遇、挑战以及未来
    朱永新, 杨帆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7): 1-1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7.001
    摘要4412)   HTML556)    PDF(pc) (805KB)(5964)    收藏

    名为ChatGPT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产品一经问世就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它表现出的教育创新价值更受到热烈讨论。由于具有先进算法、强大算力和海量数据基础,ChatGPT可以在与用户进行交互的过程中实现自主学习,从而智能化地提供问答、翻译、写作等服务。此外,最新发布的ChatGPT升级版——GPT-4还可以更好地解决实时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完成创意写作。在教育领域,ChatGPT既可以成为教学辅助工具、解答专业学术问题、搭建自主学习平台、节约人力资源成本、重构学校教育结构等,为教育创新提供新的机遇;同时,它也会带来一些风险与挑战,比如对教师角色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传统学校秩序等产生冲击,进而导致技术依赖、学术滥造、智能歧视等问题。当前,技术变革正在不断推动教育创新,这要求我们必须积极且谨慎地对待新型技术,通过加强有组织科研实现智能技术自立自强,通过修订相关法律法规筑牢国家数字安全屏障,通过明确数字伦理标准增强应用服务透明度,通过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形成教育评价灵活思维,力求在迈向人机共教的进程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积极心理学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实践
    席居哲, 叶杨, 左志宏, 彭雅楠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7 (6): 149-15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6.014
    摘要597)   HTML134)    PDF(pc) (593KB)(1966)    收藏
    21世纪以来,积极心理学在西方学界的影响日盛,并对我国学校教育产生影响。国际上,积极教育的落实从类似PRP项目和施特拉斯港项目到吉朗文法学校的系统实践正稳步向前。我国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整体上呈现良好态势,然仍缺乏符合我国文化背景的积极教育操作实践框架。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于国内学校实践,其要点宜集中于积极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这三大支柱,从理论出发落到实处,以人为本;积极心理学学校实践的策略则须关注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幸福感,充分发展积极教育,同时关注教师的积极发展;其方案的落脚点包括"以‘培优’代替‘补足’的教育模式""增加社会实践和体育活动""提高教师的同理心"以及"营造积极的学校管理文化"等。营造促成积极建构的教育生态,是积极心理学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首要和核心的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教师活力与积极师生关系:师生情感传递效应研究
    闫伟, 石中英, 彭凯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 (3): 78-8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3.007
    摘要808)   HTML51)    PDF(pc) (742KB)(1086)    收藏

    近年来,师生的课堂情绪互动愈发受到关注。本研究基于活力理论,提出了教师通过情感传递效应以自身的活力和热情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活力,推动形成积极的师生关系的假说,并以我国2386名中学生和76名班主任老师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本研究收集了学生和教师的活力、学生感知到的教师热情和积极师生关系四个变量的测量数据,并以此建立了链式中介模型予以检验。结果发现,教师的活力可以直接预测积极的师生关系,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传递,即学生感知到的教师热情、学生的活力以及二者的链式中介作用来实现的。换言之,当教师在教学中充满能量、富有朝气、活力十足时,就越有可能将对教学工作的喜爱和热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深受活力的感染,并因此推动形成更加积极的师生关系。这一发现,对提升教育活力,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媒体暴力对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和心理机制
    邢淑芬,王丹旸,林崇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 33 (3): 71-7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3.010
    摘要654)   HTML1094)    PDF(pc) (548KB)(5008)    收藏
    随着各种新兴媒体和暴力游戏的盛行,媒体暴力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再次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然而,对于媒体暴力与攻击行为的因果关系依然存在激烈的争议,主要有两个观点截然相反的理论模型,即一般攻击模型和催化剂模型?一般攻击模型认为,媒体暴力对攻击行为存在着即时效应和长时效应,有着不同的心理机制?但是,儿童的人格特点?原有的攻击水平?对暴力角色的认同和游戏特点等因素会对媒体暴力的影响发挥调节作用?未来需要采用新的研究范式和技术对该领域问题进行研究,以获得相对一致性的结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
    13. “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设计
    魏锐, 刘坚, 白新文, 马晓英, 刘妍, 马利红, 甘秋玲, 康翠萍, 徐冠兴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38 (2): 20-2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2.003
    摘要1363)   HTML628)    PDF(pc) (848KB)(1855)    收藏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与美国21世纪学习联盟开展合作,在P21提出的21世纪核心素养4C模型(审辨思维、创新、沟通、合作)的基础上,新增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构成5C模型。通过文献梳理、深入研讨和综合论证,我们建立了包括5个一级维度、16个二级维度在内的核心素养5C框架。在经过广泛调研和进一步深入阐述后,我们最终完成了对5C模型的框架建立、内涵阐释和行为表现举例,以期为推动核心素养教育的落地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框架。这是继研究院与世界教育创新峰会组织(WISE)联合发布《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报告之后,中美学术团队深度合作完成的又一份围绕核心素养教育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成长型思维如何影响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基于OECD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的实证分析
    黄忠敬, 尚凯悦, 张静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4): 22-3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4.002
    摘要926)   HTML341)    PDF(pc) (697KB)(1682)    收藏

    思维模式对人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本研究以OECD 2019年在中国苏州的调查数据为基础,从学生、家长、教师三个角度,探究10岁和15岁青少年的成长型思维及他们的思维模式与社会与情感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1)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受社会经济地位的制约;(2)学生、家长、教师的成长型思维与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显著正相关并具有预测作用。这一研究结果丰富了现阶段关于成长型思维及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研究,为促进我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途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如何提升中小学生的学业成绩?——基于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改进的视角
    唐一鹏, 王闯, 胡咏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38 (3): 93-10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3.009
    摘要749)   HTML208)    PDF(pc) (827KB)(1370)    收藏
    从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的视角出发,基于中国东部某省份的大规模测评数据探讨何种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能够更为有效地提升中小学生的学业成绩。多层线性回归模型的结果表明:认知、元认知和探究性学习三种学习策略均能够显著提升学生成绩,其中认知策略的提升效应最大;因材施教、参与式教学和引导探究三种教学策略均能够显著提升学生成绩,其中引导探究策略的提升效应最大。泛精确匹配(CEM)的准实验设计结果表明,教学策略能够显著促进各类学习策略的提升,特别是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策略和探究性学习策略,以及初中生的元认知策略的提升作用更大。在以核心素养为标志的中国新一轮课改中,应该深入研究学习策略和教学策略对教与学的影响,注重通过更有效的策略引导来提升学生学业成绩。同时,在未来的考试评价改革中,应该顺应国际教育测评发展趋势,推动中国基础教育考试命题向强调创新能力、合作探究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教师情绪调节研究:从个体取向到人际取向
    王文岚, 蒋文艳, 尹弘飚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 (7): 77-8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7.007
    摘要325)   HTML26)    PDF(pc) (771KB)(811)    收藏

    人际互动是教师工作的基础与核心,因此教育活动充满着情绪的流动,而情绪调节亦渗透和弥漫于教师日常工作之中。教师情绪调节研究因其多学科融合的特性,发展出了三条经典的理论路径,即情绪调节、情绪劳动和情绪管理,但三条路径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化倾向,缺少对情绪调节的人际特性和动态过程的考量。近十年来,国际情绪调节研究的理论视角出现了从个体取向到人际取向的转向。人际取向的情绪调节研究经历了从萌芽期到成型期的发展历程,已发展出了较为成熟的理论模型和测量工具。鉴于教师工作鲜明的人际特性与国际情绪调节研究近来的视角转向,人际取向的教师情绪调节研究亟待学界的关注与深入探究。未来人际取向的教师情绪调节研究需留意新兴理论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和调适,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适应性和本土化应用问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测评模型实证研究
    朱德全, 彭洪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2): 1-1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2.001
    摘要1716)   HTML77)    PDF(pc) (776KB)(1871)    收藏

    跨学科教学素养是促成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实践活动的根本动力,跨学科教学素养测评则是引领和推动教师发展跨学科教学素养的重要工具和必要手段。本文通过厘清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内涵特征,构建中小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测评指标体系,并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形成带有权重系数值的集跨学科教学知识、跨学科教学能力和跨学科教学情意三维一体的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测评模型。通过实证检验,结合我国中小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现状和水平,提出教师内生跨学科教学素养的发展路径,即领悟跨学科教学理念,增强跨学科教学情意与博雅意识;深化跨学科教学实践,锤炼跨学科教学能力与跨界思维;加强学科教师间交流,发展跨学科教学共同体与组织文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教育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研究
    吴永和, 许秋璇, 王珠珠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3): 25-3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3.003
    摘要1569)   HTML73)    PDF(pc) (854KB)(2139)    收藏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和革新因素,对教育数字化转型能力水平的评估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与实践的要点之一。成熟度模型为破解教育数字化转型能力水平评估难题提供新方法,有助于引领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落地。本研究基于成熟度模型理论及基本结构,从国际比较视角分析现有数字化成熟度模型,通过政策分析提炼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构成要素;借鉴能力成熟度模型的级别划分和行为特征,结合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特点,构建了包含 5 个关键过程域、18 个子关键域和 5 个成熟度等级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评价框架;基于“宏观— 中观—微观”系统性推进数字化创变的思路,从国家、区域和学校三个层面探讨了教育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评价框架的关键应用场景,以期为探寻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施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行的评价路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下教师的工作变革:机遇、挑战与应对
    宋萑, 林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7): 78-9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7.008
    摘要2371)   HTML142)    PDF(pc) (1388KB)(3496)    收藏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人工智能的最新突破,自发布后在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和探讨其对教师工作带来的变革。通过借鉴比斯塔“教育之弱”和杜威“交流行动哲学”的理论思想,深入思考ChatGPT和教育的融合本质,认为根据“强式教育”和“弱式教育”不同的思维取径,教师和学校具有截然不同的可替代性。教师工作应注意教育的价值伦理取向,把握教育的特性,在个性化学习、教师负担、教师自身成长等方面抓住ChatGPT带来的机遇,在学习目的、教学过程和设计、评价方式等方面积极应对ChatGPT带来的挑战。从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素养本位”的教育入手,围绕教育者数字信息素养,本文提出新时代教师素养结构新要求包括立德树人的能力、数字化时代的专业伦理、人工智能融合教学的能力,以及更新课程—学习—教学—评价的能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从思辨到实证:教育公平研究范式的转型
    黄忠敬, 孙晓雪, 王倩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38 (9): 119-13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9.007
    摘要391)   HTML119)    PDF(pc) (1102KB)(1113)    收藏
    本研究以中国社会科学引文(CSSCI)数据库收录的2010—2019年间教育公平论文共计932篇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工具,探索近十年以来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进展,分析教育公平研究范式的转型。从教育公平研究的主题来看,从重视宏观输入公平转向重视微观过程公平;从教育公平研究方法的维度来看,从思辨研究走向实证研究;从教育公平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的相关性来看,教育输入中的财政投入及资源配置、教育机会中的背景因素、教育过程公平中的课程及教学资源、教育产出公平中的个人产出均与实证范式呈现显著相关性。在新的时代,教育公平研究借助实验经济学范式、地理学科的空间分析范式、更深层次的实证研究范式以及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技术,又拓宽了新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