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探析及应对策略
    杨宗凯, 王俊, 吴砥, 陈旭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7): 26-3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7.003
    摘要1491)   HTML331)    PDF (699KB)(1565)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带来重大影响。ChatGPT赋能教学,推动教学模式从“师-生”二元结构转向“师-机-生”三元结构,促进教学内容从人工生产转向智能生产,催化“知识+素养”的测评模式;ChatGPT赋能学习,推动学习空间泛在化,满足学习过程全覆盖的个性化需求,形成人机协同的学习模式;ChatGPT赋能育人,推动育人理念转向高阶能力培养和综合素养培育,创新学科融合的育人模式。面对ChatGPT引发的冲击,我们要充分重视、冷静思考、积极应对,既要加快发展具有本土化特色的高水准竞品,又要深入研究人机协同的智能教育学规律,妥善处理教育的变与不变、公平与效率,以及技术的专用性与通用性等重要关系,正确把握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引领教育体系结构与运行机制变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创新:机遇、挑战以及未来
    朱永新, 杨帆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7): 1-1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7.001
    摘要1533)   HTML367)    PDF (805KB)(2264)   

    名为ChatGPT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产品一经问世就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它表现出的教育创新价值更受到热烈讨论。由于具有先进算法、强大算力和海量数据基础,ChatGPT可以在与用户进行交互的过程中实现自主学习,从而智能化地提供问答、翻译、写作等服务。此外,最新发布的ChatGPT升级版——GPT-4还可以更好地解决实时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完成创意写作。在教育领域,ChatGPT既可以成为教学辅助工具、解答专业学术问题、搭建自主学习平台、节约人力资源成本、重构学校教育结构等,为教育创新提供新的机遇;同时,它也会带来一些风险与挑战,比如对教师角色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传统学校秩序等产生冲击,进而导致技术依赖、学术滥造、智能歧视等问题。当前,技术变革正在不断推动教育创新,这要求我们必须积极且谨慎地对待新型技术,通过加强有组织科研实现智能技术自立自强,通过修订相关法律法规筑牢国家数字安全屏障,通过明确数字伦理标准增强应用服务透明度,通过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形成教育评价灵活思维,力求在迈向人机共教的进程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教育质量与国家(地区)收入差距:全球教育质量指数构建
    曹妍, 张国洋, 姚歆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10): 66-7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10.006
    摘要111)   HTML16)    PDF (1141KB)(318)   

    教育发展与经济分配的关系一直是教育经济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立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利用2000—2018年62个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数据构建全球教育质量指数,并基于指数构建探究教育质量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研究发现:(1)我国教育质量总体处于全球中等水平,其中,学校教育运行质量名列前茅,但基础教育保障质量与中高教育发展质量竞争力较低。究其缘由,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年份较晚,受现阶段老龄化人口结构的影响,获得中高等学历的年轻世代占比较低,这降低了我国中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另一方面,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比相对偏低,加之小学完成率欠佳,从而间接降低了基础教育保障质量。(2)通过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以探究教育质量与国家收入不平等的关系发现,一国(或地区)的教育质量总指数与学校教育运行质量愈高,其收入分化程度愈低。国家教育质量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综上,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巩固基础教育获得性指标,并以满足最低目标为标准适度增加公共教育经费投入,加大基础教育保障力度。第二,持续发挥学校教育运行质量优势,努力促进中学阶段毕业生能力水平达标,提高我国储备劳动者的能力素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大国博弈新边疆
    余南平, 张翌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7): 15-2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7.002
    摘要673)   HTML281)    PDF (1057KB)(643)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应用,标志着从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的转化正在发生,并为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其原理机制主要呈现出师生关系网络化效应、教学活动动态生成、知识信息隐态传输等特征。从应用场景来看,ChatGPT模型将围绕“教师”“学生”和“学科”三个主体,在教师发展与队伍建设、学生学习与能力培养、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三个领域产生综合性影响。ChatGPT的教育应用在对现行教育范式产生颠覆性影响的同时,也将推动加速地区发展差距、决定国家产业转型进程、颠覆劳动力结构,并使国家信息安全复杂化。上述影响既超越教育自我定义的范畴,也全方位地波及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各个层面。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推动了大国博弈的新边疆,也在国际权力结构的重构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而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将被重新认识和再定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潜在类别模型的原理、步骤及程序
    温忠麟, 谢晋艳, 王惠惠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1): 1-1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1.001
    摘要1244)   HTML164)    PDF (837KB)(1511)   

    潜在类别分析和潜在剖面分析相应的模型统称为潜在类别模型,它是根据个体在观测指标上的不同反应模式将其进行分类,从而达到识别群体异质性的一类统计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等社科领域日益受到应用研究者的关注。然而现有的中文文献对此类模型的统计原理和分析步骤的介绍不易为教育研究工作者所接受。本文系统讲述潜在类别模型的基础知识、统计原理、分析步骤和Mplus程序,厘清潜在类别模型的后续分析所涉及的多种方法和选用策略,有助于增进应用研究者对潜在类别模型的原理理解和方法掌握,推动潜在类别模型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价值和使命
    荀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7): 56-6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7.006
    摘要485)   HTML43)    PDF (640KB)(598)   

    即便以ChatGPT和GPT-4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各个教育阶段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我们还是应该首先关注在应用这一模型的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应对人工智能的能力,或者说发展他们与人工智能协作共处的智慧。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在教育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所不能实现的事情恰恰是人类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包括发展人类独特的理性、人类智慧的集体性与丰富性、人类文化的适应性、人类的道德与伦理选择以及人类的创造力,促进人的完善、实现人类共同福祉的理想与追求。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必须坚守高等教育的内在价值,专注于学生道德、伦理、精神与创造力的发展,同时为合理应用人工智能提供必要的指南,以确保年轻一代在正确地使用人工智能前提下,持续地发展人类的集体智慧,从而创造人类共同幸福的未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研究报告:来自2003—2021年调查数据
    岳昌君, 冯沁雪, 辛晓佳, 邱文琪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9): 138-15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9.010
    摘要473)   HTML61)    PDF (853KB)(446)   

    基于2003—2021年10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对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包括:第一,从毕业去向看,正规就业比例创新低,升学比例持续走高;落实率下滑,待就业率回升,不同学历的落实率趋同。第二,从就业质量看,学历越高则起薪越高、增长越快;相对起薪呈现“L”型下降趋势;近五成毕业生的起薪低于期望;就业满意度波动上升。第三,从就业结构看,大中城市就业比例超过八成;民营企业的就业占比跃升第一;企业就业比例先升后降、超过五成;职业类型从同质化、趋向多样化、再回归同质化;教育行业成为毕业生首选。第四,从就业匹配看,适度教育比例先降后升、超过70%;专业不对口比例约为40%。第五,从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