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奚. 儒家的人类中心论及其生态学意义——兼与西方人类中心论比较 中国哲学史 2004 02 22 28 白奚. (2004). 儒家的人类中心论及其生态学意义—兼与西方人类中心论比较. 中国哲学史,(02),22—28.
doi: 10.3969/j.issn.1005-0396.2004.02.003
|
|
程颢, 程颐. (2000). 二程遗书.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储昭华. 庄子对儒家政道的批判及其意义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6 05 14 20+168 储昭华. (2019). 庄子对儒家政道的批判及其意义.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6(05),14—20+168.
doi: 10.13793/j.cnki.42-1020/c.2019.05.005
|
|
冯建军. 构建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 高等教育研究 2015 36 08 1 8 冯建军. (2015). 构建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 高等教育研究,36(08),1—8.
|
|
丁钢, 侯怀银, 谭维智, 吴刚, 黄忠敬, 王保星, 龙宝新, 康永久, 肖绍明, 丁书林, 李政涛. 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建构: 问题与路径 基础教育 2021 18 01 13 39+2 丁钢, 侯怀银, 谭维智, 吴刚, 黄忠敬, 王保星, 龙宝新, 康永久, 肖绍明, 丁书林, 李政涛. (2021). 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建构: 问题与路径. 基础教育,18(01),13—39+2.
|
|
董平. “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儒家道德哲学之“伦理生态”系统的形成 哲学研究 2006 06 41 46+128-129 董平. (2006). “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儒家道德哲学之“伦理生态”系统的形成. 哲学研究,(06),41—46+128-129.
|
|
董晔. 庄子与卢梭的自然观比较及其文化意义 东疆学刊 2013 30 02 18 22 董晔. (2013). 庄子与卢梭的自然观比较及其文化意义. 东疆学刊,30(02),18—22.
doi: 10.3969/j.issn.1002-2007.2013.02.004
|
|
樊洪业. 从科举到科学: 中国本世纪初的教育革命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98 01 40 47+39 樊洪业. (1998). 从科举到科学: 中国本世纪初的教育革命. 自然辩证法通讯,(01),40—47+39.
|
|
顾明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 70 年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6 04 5 10 顾明远. (20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 70 年.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56(04),5—10.
|
|
国宁, 于伟. 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国教育学”的构建——以贾馥茗的教育学体系研究为例 现代大学教育 2020 05 8 16 国宁, 于伟. (2020). 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国教育学”的构建—以贾馥茗的教育学体系研究为例. 现代大学教育,(05),8—16.
|
|
黄翠新. 论庄子自由思想的生态意蕴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20 36 02 98 102 黄翠新. (2020). 论庄子自由思想的生态意蕴. 自然辩证法研究,36(02),98—102.
doi: 10.19484/j.cnki.1000-8934.20200219.004
|
|
吉登斯. (2011). 现代性的后果(田禾,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
|
李振纲. 庄子之“道”与现代生态反思 哲学研究 2008 12 39 43 李振纲. (2008). 庄子之“道”与现代生态反思. 哲学研究,(12),39—43.
|
|
李政涛. 走向世界的中国教育学:目标、挑战与展望 教育研究 2018 39 09 45 51 李政涛. (2018). 走向世界的中国教育学:目标、挑战与展望. 教育研究,39(09),45—51.
|
|
刘铁芳, 李明达. 发现“中国教育学”的“文化逻辑”——全国教育基本理论第十七届学术年会综述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1 04 02 142 143 刘铁芳, 李明达. (2021). 发现“中国教育学”的“文化逻辑”—全国教育基本理论第十七届学术年会综述.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04(02),142—143.
|
|
马克思, 恩格斯. (2018). 共产党宣言(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
穆勒. (2012). 论自由(彭正梅, 柏友进,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彭正梅, 王清涛, 温辉, 连爱伦, 刘钗. 迈向“生态正义”的新人文教育: 论后疫情时代教育的范式转型 开放教育研究 2021 27 06 4 14 彭正梅, 王清涛, 温辉, 连爱伦, 刘钗. (2021). 迈向“生态正义”的新人文教育: 论后疫情时代教育的范式转型. 开放教育研究,27(06),4—14.
|
|
皮凯蒂. (2014). 21世纪资本论(巴曙松, 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
|
石中英. 论教育学的文化性格 教育研究 2002 03 19 23 石中英. (2002). 论教育学的文化性格. 教育研究,(03),19—23.
|
|
滕珺, 龚凡舒, Susan Sclafani. 新天下体系视角下的中美教育交流与合作 外国教育研究 2022 49 03 17 27 滕珺, 龚凡舒, Susan Sclafani. (2022). 新天下体系视角下的中美教育交流与合作. 外国教育研究,49(03),17—27.
|
|
王福湘. 约翰•穆勒: 鲁迅自由思想资源第一人 学术研究 2007 12 141 147+160 王福湘. (2007). 约翰•穆勒: 鲁迅自由思想资源第一人. 学术研究,(12),141—147+160.
doi: 10.3969/j.issn.1000-7326.2007.12.027
|
|
王铭铭. (2015). 超社会体系: 文明与中国.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
王清涛, 彭正梅. 迈向新的社会契约: 重塑未来教育何以成为全球共同议程 全球教育展望 2023 52 06 22 37 王清涛, 彭正梅. (2023). 迈向新的社会契约: 重塑未来教育何以成为全球共同议程. 全球教育展望,52(06),22—37.
|
|
许纪霖, 刘擎. (2014). 新天下主义.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杨金海. (2018). 《共产党宣言》的国际影响与历史贡献. (2018-05-28)[2022-05-10]. 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8/0528/c1003-30016475.html.
|
|
杨力苈, 西蒙•马金森, 许心, 谭越. 以“天下”思天下: “天下”思想对全球高等教育的新启发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2 43 02 1 13 杨力苈, 西蒙•马金森, 许心, 谭越. (2022). 以“天下”思天下: “天下”思想对全球高等教育的新启发.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43(02),1—13.
|
|
叶澜, 罗雯瑶, 庞庆举. 中国文化传统与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建设——叶澜教授专访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7 03 83 91 叶澜, 罗雯瑶, 庞庆举. (2019). 中国文化传统与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建设—叶澜教授专访.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7(03),83—91.
doi: 10.19563/j.cnki.sdjk.2019.03.007
|
|
叶澜.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在回归与突破中生成 教育学报 2013 9 05 3 23 叶澜. (2013).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在回归与突破中生成. 教育学报,9(05),3—23.
doi: 10.3969/j.issn.1673-1298.2013.05.001
|
|
叶澜. 中国哲学传统中的教育精神与智慧 教育研究 2018 39 06 4 7+23 叶澜. (2018). 中国哲学传统中的教育精神与智慧. 教育研究,39(06),4—7+23.
|
|
臧玲玲. 国际视域中的核心价值观进课程——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的分析 比较教育研究 2022 44 07 3 11+94 臧玲玲. (2022). 国际视域中的核心价值观进课程—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的分析. 比较教育研究,44(07),3—11+94.
doi: 10.20013/j.cnki.ICE.2022.07.01
|
|
张良, 易伶俐. 核心价值观如何进课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嵌入式设计模式及其意蕴 比较教育研究 2021 43 11 73 79 张良, 易伶俐. (2021). 核心价值观如何进课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嵌入式设计模式及其意蕴. 比较教育研究,43(11),73—79.
|
|
张书克. 胡适和约翰•密尔的《论自由》 广东社会科学 2011 06 20 26 张书克. (2011). 胡适和约翰•密尔的《论自由》. 广东社会科学,(06),20—26.
doi: 10.3969/j.issn.1000-114X.2011.06.003
|
|
赵凤远. 论庄子“万物一齐”的生态审美观 管子学刊 2008 04 86 90 赵凤远. (2008). 论庄子“万物一齐”的生态审美观. 管子学刊,(04),86—90.
|
|
赵汀阳, H. 费格, S. 戈思帕, L. 缪勒 & 王惠民. 柏林论辩: 天下制度的存在论论证及疑问 世界哲学 2020 03 89 111+161 赵汀阳, H. 费格, S. 戈思帕, L. 缪勒 & 王惠民 (2020). 柏林论辩: 天下制度的存在论论证及疑问. 世界哲学,(03),89—111+161.
|
|
赵汀阳. (2011). 天下体系: 世界制度哲学导论.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200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
Gray, J. (2013). Mill on liberty: A defence. London: Routledge.
|
|
Honneth, A. (2014). Freedom’s right: The social foundations of democratic lif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
Keping, W. A. N. G. Appreciating nature in view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07 2 1 140 149 Keping, W. A. N. G. (2007). Appreciating nature in view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1), 140—149.
doi: 10.1007/s11466-007-0009-z
|
|
Marshall, P. (2009). Demanding the impossible. Oakland: PM Press.
|
|
Marx, K. & Engels, F. (1956). The holy family: Or critique of critical criticism. Moscow: Foreign Languages Publishing House.
|
|
Marx, K. (1972). The Marx-Engels reader (Vol. 4). New York: Norton.
|
|
Piketty, T. (2021). Time for socialism: Dispatches from a world on fire, 2016—2021.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
Zhao, G. The self and human freedom in foucault and zhuangzi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2012 39 1 139 156 Zhao, G. (2012). The self and human freedom in foucault and zhuangzi.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39(1), 139—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