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道勇. 作为一种教育隐喻的“绿色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05 136 142 丁道勇. (2011). 作为一种教育隐喻的“绿色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5),136—142.
|
|
段玉裁. (1981). 说文解字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高维, 郝林玉. 教育隐喻与理论创新——叶澜先生教育思想中的隐喻研究 基础教育 2019 01 5 14 高维, 郝林玉. (2019). 教育隐喻与理论创新—叶澜先生教育思想中的隐喻研究. 基础教育,(01),5—14.
|
|
高维, 王安雯. 我们赖以教学的隐喻——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隐喻研究 基础教育 2021 02 53 64 高维, 王安雯. (2021). 我们赖以教学的隐喻—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隐喻研究. 基础教育,(02),53—64.
|
|
高原. 论教育隐喻理解的思维机制 当代教育科学 2013 05 6 8 高原. (2013). 论教育隐喻理解的思维机制. 当代教育科学,(05),6—8.
|
|
赫尔德. (1998). 论语言的起源 (姚小平,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
胡壮麟. (2004). 认知隐喻学.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皇甫科杰. 教育隐喻研究省思 教育评论 2022 09 28 35 皇甫科杰. (2022). 教育隐喻研究省思. 教育评论,(09),28—35.
|
|
金忠明. (2006). 中外教育史汇通.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
|
劳思光. (1998). 中国文化要义新编. 香港: 中文大学出版社.
|
|
李弘祺. (2012). 学以为己: 传统中国的教育. 香港: 中文大学出版社.
|
|
刘莉萍, 孙杰. 论《学记》教育知识的隐喻表征 高教探索 2019 04 101 106 刘莉萍, 孙杰. (2019). 论《学记》教育知识的隐喻表征. 高教探索,(04),101—106.
|
|
刘美辰. “教育是什么”的隐喻分析——从“教育即农业”和“教育即生长”的隐喻说开去 教育探索 2015 11 23 26 刘美辰. (2015). “教育是什么”的隐喻分析—从“教育即农业”和“教育即生长”的隐喻说开去. 教育探索,(11),23—26.
|
|
卢梭. (2021). 论语言的起源(李平沤,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
梅汝莉, 等. (2013). 中国教育通史•先秦卷(下).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钱穆. (1992). 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县委员会, 编. 钱穆纪念文集.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乔治•莱考夫, 马克•约翰逊.(2015).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何文忠, 译).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
|
阮元, 校刻. (1980). 十三经注疏. 北京: 中华书局.
|
|
尚杰. 从语言的边界到显露的图像 中国社会科学 2022 11 49 68 尚杰. (2022). 从语言的边界到显露的图像. 中国社会科学,(11),49—68.
|
|
石中英. 简论教育学理论中的隐喻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 02 41 47 石中英. (1997). 简论教育学理论中的隐喻.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41—47.
|
|
束定芳. (2000). 隐喻学研究.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
孙诒让.(2017).墨子间诂.北京: 中华书局.
|
|
陶玫. (2021). 中美教育隐喻的文化认知研究.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王文斌. (2007). 隐喻的认知建构与解读.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
王文锦. (2016). 礼记译解. 北京: 中华书局.
|
|
王先谦. (2013). 荀子集解. 北京: 中华书局.
|
|
吴卫东. 教育隐喻: 一种认知与语言视角的诠释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 05 1 5 吴卫东. (2010). 教育隐喻: 一种认知与语言视角的诠释.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05),1—5.
|
|
谢之君. (2007). 隐喻认知功能探索.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
|
叶澜. (2015). 回归突破: “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伊曼努尔•康德. (2005). 论教育学(赵鹏, 何兆武,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伊士列尔•谢富勒. (1994). 教育的语言(林逢祺, 译). 台北: 桂冠图书公司.
|
|
袁征. 教育隐喻的神话 教育发展研究 2019 12 60 65 袁征. (2019). 教育隐喻的神话. 教育发展研究,(12),60—65.
|
|
约翰•杜威. (2001). 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
|
曾文婕, 柳熙. 获得•参与•知识创造——论人类学习的三大隐喻 教育研究 2013 07 88 97 曾文婕, 柳熙. (2013). 获得•参与•知识创造—论人类学习的三大隐喻. 教育研究,(07),88—97.
|
|
赵玲. 论孔子的教育隐喻观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05 107 111 赵玲. (2019). 论孔子的教育隐喻观.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5),107—111.
|
|
郑金洲. 若干教育隐喻探源 上海高教研究 1997 09 5 9 郑金洲. (1997). 若干教育隐喻探源. 上海高教研究,(09),5—9.
|
|
钟启泉. 知识隐喻与教学转型 教育研究 2006 05 19 24 钟启泉. (2006). 知识隐喻与教学转型. 教育研究,(05),19—24.
|
|
朱杰人, 等, 主编. (2002). 朱子全书(第20册).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
|
朱熹. (2012).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 中华书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