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森,索斯尼克.(1998).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40年回顾(谭晓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安德森等.(2009).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完整版(蒋小平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安德森.(2011).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第7版(秦裕林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布卢姆等.(1986).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罗黎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艺,钟柏昌. (2015).谈"核心素养".教育研究, (9),17-23. 李艺,冯友梅.(2018).支持素养教育的"全人发展"教育目标描述模型设计.电化教育研究,(12),5-12. 马克思.(1979).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皮连生.(1994).智育概论—一种新的智育理论的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4),41-49. 皮连生.(1997).论智力的知识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3),52-58. 皮连生,卞春麒.(1991).论知识的分类与教学设计.铁道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81-89. 皮连生,蔡维静.(2000).超越布卢姆—试论"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中的学习结果测量与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6),40-49. 皮亚杰.(1981).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盛群力,毛伟,贺巍.(2015).国际教育目标分类研究进展要览及其创新价值.数字教育,(6),1-7. 王汉松.(2000).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评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3),65-71. 吴红耘,皮连生.(2009).修订的布鲁姆认知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兼论课程改革中"三维目标"说.课程·教材·教法,29(2),92-96. 希尔加德,鲍威尔.(1987).学习论——学习活动的规律探索(邵瑞珍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熊哲宏.(2000).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康德哲学框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3):53-63. 阎平.(1992).格式塔心理学派关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方法论原则与认识论基础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8(10),35-43. 余文森.(2016).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11 -13. 钟柏昌,李艺.(2018).核心素养如何落地——从横向分类到水平分层的转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55-61. 张春莉,高民.(1996).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在中国十年的回顾与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57-70. 周晓亮.( 2003).西方近代认识论论纲: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哲学研究,(10),48-54. 张亚平,施立明.(1992).动物分类学及其存在的一些问题.自然杂志,(1),22-26. 郑震.(2007).论梅洛-庞蒂的身体思想.南京社会科学,(8),46-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