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3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6-05-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笔谈
    《每一个学生都成功法》七人谈
    陶西平,顾海良,张力,杨东平,谢小庆,赵中建,庞维国
    2016 (2):  1-1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2.001
    摘要 ( 437 )   HTML ( 147 )   PDF(911KB) ( 1513 )  
    2015年末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的《每一个学生都成功法》作为对2002年小布什签署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的纠偏,反映了美国主流价值观从重视绩效评价回归到培养良好公民这样的转向。无疑,它将对美国基础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该法案的颁布和实施,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本刊特邀七位学者就美国这一新法案展开笔谈。  陶西平:一个难题 两种策略; 顾海良:基础教育现代化视界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张力:从教育改革法治化视角看美国《每一个学生都成功法》  ; 杨东平:教育风向的转变; 谢小庆: 不因最紧迫的事情忘记最重要的事情; 赵中建:清晰的目标,艰难的历程; 庞维国:《每个学生都成功法》将会更成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校创业教育
    GALCHS视野下的创业教育生态发展观
    徐小洲,王旭燕
    2016 (2):  16-21.  doi: DOI: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2.002
    摘要 ( 300 )   HTML ( 93 )   PDF(598KB) ( 1099 )  
    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建设是当前国际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建设要树立以全球(Global)、全民(All)和终身(Lifelong)为外驱力,以互补性(Complementary)、整体性(Holistic)和可持续性(Sustainable)为内应力的“GALCHS”创业教育生态发展观念, 破解学校创业教育“生态位”角色缺失、政策因子缺位、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运行基础薄弱等难题,推进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萌芽、发育并进入“稳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校创业教育实效性的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
    高桂娟,李丽红
    2016 (2):  22-2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2.003
    摘要 ( 317 )   HTML ( 42 )   PDF(623KB) ( 1177 )  
    在声势浩大的创业教育政策呼吁与实践热潮下,高校创业教育实效性应引起重视。为此建立了创业教育实效性评价模型,从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与创业能力两个维度构建了创业教育实效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高校创业教育实效性进行了评价,样本涵盖了不同类别的高校以及教育部创业教育试点高校。数据收集与处理的结果显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际效果不好,问题比较突出。在分析影响高校创业教育实效性因素的基础上,从加强学校、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协同效应的角度,提出了提升高校创业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创业教育的演进历程与发展趋势研究
    王占仁
    2016 (2):  30-3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2.004
    摘要 ( 564 )   HTML ( 40 )   PDF(564KB) ( 2304 )  
    系统研究中国创业教育的演进历程是从根本上廓清现实存在的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模糊认识的重要途径。中国创业教育发端于1988年,直接榫接创造教育,是本土创造而不是“舶来品”;中国创业教育的“六年研究”具有深远的国际背景,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验的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始于1997年,政策导向经历了从“以创带就”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拓展;展望未来,“面向全体”是主流趋势,形成“三位一体、特色鲜明”的教育模式,实现“课程实践化、实践课程化”是纵深发展的关键,在体制机制、师资队伍、社会资源方面构建系统化协同推进的支持体系是实现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特色及启示
    黄兆信,张中秋,赵国靖,王志强
    2016 (2):  39-4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2.005
    摘要 ( 363 )   HTML ( 36 )   PDF(911KB) ( 1063 )  
    自20世纪80年代英国高校掀起从“研究型大学”到“创业型大学”演变的第二次学术革命以来,英国大批高校纷纷开始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业实践。英国政府对大学生创业和创业教育在政策上给予的支持、引导和规范进一步推动了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为创业教育的繁荣提供了根本保证。反观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可以从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扶持力度、品牌效应等四个方面得出如下启示:第一,积极开展对高校新型办学模式的探索;第二,构建突出创新思维的课程体系;第三,加大对创业教育组织机构的扶持力度;第四,加强校企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第五,发展专业性的创新成果服务机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国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及若干启示
    阚阅
    2016 (2):  45-5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2.006
    摘要 ( 341 )   HTML ( 37 )   PDF(554KB) ( 1163 )  
    作为创业教育的发源地和流行地,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完善,美国业已形成一个涵盖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及教育机构等多重利益相关者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同时在传统商业创业基础上更加注重通过社会创业创造社会价值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鼓励包括女性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通过创业改善其经济社会状况,并构建起形式多样、贯穿于各个教育层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美国创业教育发展的经验与实践,对从法制环境、生态系统、社会创业、创业课程和知识创业等维度推进我国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同样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调查报告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内涵的多视角分析——基于九省市学生、家长与教师的调查
    杨欣,宋乃庆
    2016 (2):  52-6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2.007
    摘要 ( 491 )   HTML ( 91 )   PDF(670KB) ( 2305 )  
    为了科学界定课业负担的内涵,本研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通过对九省市7524名学生(小学、初中)、3836名家长和3766名教师的问卷调查,多视角分析学生、家长以及教师对课业负担成因、内容、结果等问题的若干认知,还原了课业负担概念的认知要素,最终在此基础上建构了课业负担的操作性定义。课业负担是指学生在适应现有学习环境的过程中,能够意识到的由考试评价与课业任务引发的压力体验,以及为此消耗的时间与精力。该定义可以引导课业负担研究从“概念化”过渡到“操作化”,可将课业负担的内涵特征具体化为若干可观察、可评价的要点,从而为进一步开展课业负担定量研究奠定必要的概念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基本理论
    教育需要的个体发生机制研究
    张旸
    2016 (2):  62-6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2.008
    摘要 ( 325 )   HTML ( 127 )   PDF(1307KB) ( 1282 )  
    教育需要的个体发生是从微观的角度,探讨个体教育需要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和过程。研究教育需要的个体发生,不仅能够为反思实践中的教育价值实现问题提供一个视角,而且也为研究教育价值观念的个体发生奠定基础。认知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教育需要个体发生的先天基础,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其调节作用和个体存在环境中的“核心他人”的教育需要及其对个体的影响是教育需要个体发生的主客观条件。个体教育需要发生的过程包括具有先天性的个体认知需要的初步展现及其不断增强、发展性障碍的出现及其看护者作为“核心他人”的教育需要的逐渐出现等五个阶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过程哲学视域中教学环境的三种形态及其价值意蕴
    魏善春
    2016 (2):  68-7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2.009
    摘要 ( 349 )   HTML ( 103 )   PDF(1379KB) ( 1979 )  
    本研究的目的是将过程哲学的思维方式运用于教学环境研究,探讨教学环境特殊的生存形态及其特征和价值。文章采取哲学省察方法,对现实教学生活中教学环境与作为主体的人所呈现的“二元对立”状态及其被规范和控制的事实进行深入分析。以怀特海过程哲学的过程-关系思维反思教学环境建构,师生的感官和身体,师师、师生及生生之间形成的“共同体”,以及围绕儿童生活和经验组织的“连续性课程知识”,构成教学环境的特殊形态。这种教学环境既是主体存在的,又是客体化的;既是稳定的,又是动态生成、能量流动的;既具有以自身整体性、独立性及内在和谐为旨归的主体道德关怀诉求,同时也具有使师生更具“创造性”、充满“关心”意味的客体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占有”到“生成”:儿童学习观的转换
    张更立
    2016 (2):  76-8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2.010
    摘要 ( 366 )   HTML ( 124 )   PDF(609KB) ( 1287 )  
    儿童学习观是儿童观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然而,由于人们对“儿童”、“发展”及“幸福”等持有不同的观点,便衍生出了有关“学习”的不同观念。这些学习观各具认识论基础,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对人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学习即占有”,它是人们在现代功利社会背景下,依据“成人儿童”二元比较的他者思维框架,建构的以“匮乏”为基点、以“功利幸福”为目的、以“占有”为手段、以“效率”为标准的儿童学习观。这一学习观由于其特定的观念基础和价值追求,而使得其表现出根本的自身缺陷性。其实,超越二元比较的理解框架,直面儿童本身,儿童实际上并不是一类本质先定的匮乏性存在,而是拥有丰富发展潜能的生成着的人。“学习即生成”,即是儿童内在的生命潜能在与环境的开放性相遇中生长变化的过程,儿童生命的内在规定性构成儿童生成性学习实现的基本条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道德教育
    中小学生道德信念的现实意义及培育
    彭虹斌
    2016 (2):  82-8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2.011
    摘要 ( 373 )   HTML ( 35 )   PDF(648KB) ( 1030 )  
    信仰通常适用于宗教层面;信念则更适用于道德,是指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本文从道德信念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出发,提出了培育中小学生道德信念的若干途径。通过哲学透析并运用心理学成果,发现个体不同时期获得的道德信念日后改变程度不一样;学校组织成员所共享的信念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基础,它们是影响个体道德信念的重要因素;道德信念会有形无形地影响学生未来价值的选择和道德自律;道德信念决定个体的决策、日常行为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潜移默化地培育早期信念;运用权威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道德信念;利用情感,促进学生道德信念变革;让学生参与道德实践,促进学生信念改变与实践变化的良性循环;让学生学会反思与体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类型、成因与对策
    朱琳
    2016 (2):  88-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2.012
    摘要 ( 525 )   HTML ( 154 )   PDF(870KB) ( 1487 )  
    伴随信息时代而来的是全面网络化社会的形成,以及信息洪流充斥的虚拟世界的蔓延,这种时代背景与生存空间带给了大学生无穷的选择机会,但网络行为失范现象也屡有发生。为了解失范类型与行为成因,我们选取了22所高校1708名大学生、126名教育工作者和46名大学生家长作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失范主要包括“违规行为、侵权行为、暴力行为和犯罪行为”等四种类型;对“虚拟网络”的误解、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过度崇拜等为行为产生之内因,社会集体意识的衰落和规范的缺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相对滞后等为行为之外因。基于此,高校教育工作者须采取引导大学生遵规意识的自我强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改善大学生的网络生态环境等干预策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心理学
    非关联性正负强化条件对迷信行为习得的影响差异
    郝健宇,李凌
    2016 (2):  96-10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2.013
    摘要 ( 328 )   HTML ( 33 )   PDF(674KB) ( 965 )  
    迷信行为对社会、个人生活都有着重要影响。对迷信行为的产生机制进行详细的研究,对现实生活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两个实验探究了非关联性的正负强化条件对于迷信行为习得的影响差异。在第一个实验中,72名参与者被指导通过指定反应键去完成图片任务,正强化条件组的任务是使令人愉悦的图片(IAPS)尽可能多地出现在屏幕上并保持图片尽可能长时间地显示。负强化条件组的任务则是使令人厌恶的图片(IAPS)尽可能少地出现在屏幕上并尽可能快地使其从屏幕上消失。第二个实验是音乐操作实验,在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上改变了刺激持续时间。本研究同时考察了刺激固定间隔时间对迷信行为习得的影响,发现间隔时间和强化条件有交互作用。结果显示,负强化条件下参与者更容易产生控制幻觉,并且相对于较短的间隔时间,较长的时间间隔条件下负强化条件组和正强化条件组的差异会更大。基于这样的结果,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迷信行为的发生,并充分制定干预、教育方案对大众进行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外教育史
    我国职业学校成绩展览会的历史考察(1918-1944)
    王江涛,俞启定
    2016 (2):  104-11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2.014
    摘要 ( 302 )   HTML ( 32 )   PDF(550KB) ( 1139 )  
    民国期间职业教育迅速兴起,职业学校通过举办成绩展览会的方式展示学校技能教育之成果,希望以此来争取社会之扶持,改变民众之认识。自1918年创办至抗战期间,中华职业教育社及其所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不遗余力,逐步将职业学校成绩展览会之影响由地方扩展到全国。职业学校成绩展览会的历史演变过程可划分为探索、上升、平复、高潮、衰退五个时期。成绩展览活动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之间固有的一种封闭状态,在舆论宣传、民众教化、谋求社会之认同方面功不可没,对促进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