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5, Vol. 23 ›› Issue (2): 20-27.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5.02.003

•   • 上一篇    下一篇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及其知识论与人学根源

彭泽平   

  • 收稿日期:2005-03-01 出版日期:2005-06-01 发布日期:2022-10-10
  • 作者简介:彭泽平(1974—),男,苗族,贵州天柱人,西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胄学博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哲学、教育史研究
  • 基金资助: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EHA03432)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师范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2004年度重大项目(课题编号:200402005)。的阶段成果之一

泽平 彭   

  • Received:2005-03-01 Online:2005-06-01 Published:2022-10-10

摘要:

在世纪之交启动的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标志着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从教育哲学角度来审视,我国新课程的这种价值转型,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知识论、人学观的转换紧密相关。在知识论转换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的动态性、建构性、开放性、内在性已为人们所普遍认同。在人学观方面,人们开始超越以往对“人”抽象化、静态化、空洞化的认识,强调了“人”本然具有的生命性、主体性、能动性、自为性、超越性等应然性的向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人知识论、人学观的转换,为我国新课程改革提供了知识论的前提和鲜活的人学基础。

关键词: 新课程, 价值转型, 知识论, 人学观

Abstract:

在世纪之交启动的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标志着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从教育哲学角度来审视,我国新课程的这种价值转型,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知识论、人学观的转换紧密相关。在知识论转换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的动态性、建构性、开放性、内在性已为人们所普遍认同。在人学观方面,人们开始超越以往对“人”抽象化、静态化、空洞化的认识,强调了“人”本然具有的生命性、主体性、能动性、自为性、超越性等应然性的向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人知识论、人学观的转换,为我国新课程改革提供了知识论的前提和鲜活的人学基础。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