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时见, 刘凤妮. 师范生教育实习的目标定位与实践路径 教师教育研究 2022 34 02 15 21 陈时见, 刘凤妮. (2022). 师范生教育实习的目标定位与实践路径. 教师教育研究,34(02), 15—21.
|
|
陈亮. 高质量教师教育评价: 内涵特征、逻辑架构与推进策略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1 06 25 35 陈亮. (2022). 高质量教师教育评价: 内涵特征、逻辑架构与推进策略.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1(06), 25—35.
|
|
崔延强, 段禹. 新文科究竟“新”在何处——基于对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史的考察 大学教育科学 2021 01 36 43 崔延强, 段禹. (2021). 新文科究竟“新”在何处——基于对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史的考察. 大学教育科学, (01), 36—43.
|
|
杜学元, 赵永勤. “高自适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应然特征、现实困境及其改进路径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2 36 07 44 57 杜学元, 赵永勤. (2022). “高自适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应然特征、现实困境及其改进路径. 教育与教学研究,36(07), 44—57.
|
|
杜文静, 张茂聪. “新师范”建设的时代意蕴、现实张力与路径选择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67 03 85 93 杜文静, 张茂聪. (2022). “新师范”建设的时代意蕴、现实张力与路径选择.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7(03), 85—93.
|
|
段晓君, 林益, 赵城利. (2019). 系统科学教程.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29—230.
|
|
韩益凤. 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的构建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24 06 140 145+148 韩益凤. (2022). 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的构建.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4(06), 140—145+148.
|
|
教育部等八部门. (2022). 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Z2, 87—96.
|
|
刘义兵, 付光槐. 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 教育研究 2014 35 01 111 116 刘义兵, 付光槐. (2014). 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 教育研究,35(01), 111—116.
|
|
刘来兵, 杨子立. 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若干问题的思考——专访周洪宇教授 教师发展研究 2024 8 01 69 77 刘来兵, 杨子立. (2024). 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若干问题的思考——专访周洪宇教授. 教师发展研究,8(01), 69—77.
|
|
李晴, 刘海军. 技术赋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制度逻辑、结构特征与实践路径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3 04 63 77 李晴, 刘海军. (2023). 技术赋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制度逻辑、结构特征与实践路径.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3(04), 63—77.
|
|
覃玉荣. 终身学习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 中国教育学刊 2015 S1 255 256 覃玉荣. (2015). 终身学习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 中国教育学刊, (S1), 255—256.
|
|
王红, 罗小丹. 整体性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支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系统谋划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11 02 1 10 王红, 罗小丹. (2023). 整体性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支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系统谋划.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1(02), 1—10.
|
|
荀渊. 推进教师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 04 38 39 荀渊. (2018). 推进教师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36(04), 38—39.
|
|
袁振国. 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变 中国高等教育 2004 05 30 32 袁振国. (2004). 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变. 中国高等教育, (05), 30—32.
|
|
袁纯清. (1998). 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7—8.
|
|
游旭群. 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学科体系的意义、特征及路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1 06 5 13 游旭群. (2022). 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学科体系的意义、特征及路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1(06), 5—13.
|
|
中共中央国务院. (2019).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Z1, 2—5.
|
|
朱旭东. 论“国培计划”的价值重估——以构建区县教师教育新体系为目标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1 03 93 99 朱旭东. (2019). 论“国培计划”的价值重估——以构建区县教师教育新体系为目标.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1(03), 93—99.
|
|
朱小平, 张家军, 刘毅.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医学学科共同体的构建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23 40 03 203 207+213 朱小平, 张家军, 刘毅. (202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医学学科共同体的构建.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40(03), 203—207+213.
|
|
张军, 朱旭东. 重构科学教师教育体系 教育研究 2023 44 06 27 35 张军, 朱旭东. (2023). 重构科学教师教育体系. 教育研究,44(06), 27—35.
|
|
周洪宇.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之路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25 03 1 9 周洪宇. (2023).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之路.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5(03), 1—9.
|
|
张应强, 苏永建.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反思、批判与变革 教育研究 2014 35 05 19 27+49 张应强, 苏永建. (2014).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反思、批判与变革. 教育研究,35(05), 19—27+49.
|
|
祝刚, 荀渊. 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我国一流教师教育体系建设 上海教育 2023 10 44 45 祝刚, 荀渊. (2023). 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我国一流教师教育体系建设. 上海教育, (10), 44—45.
|
|
周雪光, 艾云. 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 一个分析框架 中国社会科学 2010 04 132 150+223 周雪光, 艾云. (2010). 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 一个分析框架. 中国社会科学, (04), 132—150+223.
|
|
Paracer, S., Ahmadjian, V. (1986). Symbiosis: an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association.New England: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