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伯顿•R•克拉克. (1994). 高等教育系统.王承绪等译. 杭州: 杭州大学出版社.
|
|
陈洪捷. (2019). “双一流”建设, 学科真的那么重要吗. 中国科学报, 2019.11.27.
|
|
陈洪捷, 巫锐. (2020). “集群”还是“学科”: 德国卓越大学建设的启示. 江苏高教 , (2), 1- 8.
|
|
董英哲. (1986). 科学技术的分化综合律. 西北大学学报 , (1), 107- 114.
|
|
范旭, 李佳晋. (2014). 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协同创新实践及其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科技管理研究 , (20), 79- 83.
|
|
胡春光. (2012). 大学学科的“学术部落化”及知识危机. 教育评论, (2), 90- 92.
|
|
华勒斯坦. (1997). 开放社会科学: 重建社会科学报告 刘锋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
华勒斯坦等. (1999). 学科•知识•权力. 刘健芝等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
李正风. (2005). 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演变. 北京: 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
李泽林. (2014). 分科教学: 历史、问题与趋势. 教育史研究 , (2), 81- 88.
|
|
迈克尔•吉本斯. (2011). 知识生产的新模式: 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 陈洪捷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单中惠. (2000). 试析十九世纪英国科学教育与古典教育的论战.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 (2), 91- 96.
|
|
王建华. (2006). 试论学科制度与大学制度的相关性.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4), 87- 89.
|
|
王建华. (2003). 学科、学科制度、学科建制与学科建设. 江苏高教 , (3), 54- 56.
|
|
王树松. (1996). 现代科学综合与分化的哲学基础.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 , (2), 5- 7.
|
|
王义遒. (2019). “漏网之鱼”或许是“卓越”之源——从《“双一流”建设, 学科真的那么重要吗》一文说开来. 中国科学报 .7.
|
|
解瑞红. (2014). 矛盾与反常: 大学学科固化的危机. 江苏高教 , (6), 80- 83.
|
|
宣勇, 凌健. (2006). “学科考辨”. 高等教育研究 , (4), 18- 23.
|
|
宣勇, 凌健. (2009). 大学学科组织化建设:价值与路径. 教育研究 , (8), 31- 37.
|
|
宣勇, 钱佩忠. (2007). 知识增长与学科发展的关系探析. 大学(研究与评价) , (1), 21- 26.
|
|
宣勇. (2016). 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要实现“三个转变”. 中国高教研究 , (5), 1- 6.
|
|
宣勇, 方学礼. (2020). 论本科教育中的学科责任. 北京高等教育 , (6), 11- 14.
|
|
阎光才. (2020). 学科的内涵、分类机制及其依据. 大学与学科 , (1), 58- 71.
|
|
杨天平. (2004). 学科概念的沿演与指谓. 大学教育科学 , (1), 13- 15.
|
|
张春美, 郝凤霞, 闫红秀. (2001). 学科交叉研究的神韵——百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探析.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 (6), 63- 67.
|
|
张鹏, 宣勇. (2011). 创业型大学学术运行机制的构建. 教育发展研究, (9), 30- 34.
|
|
周慧颖, 郄海霞. (2014). 世界一流大学工程教育跨学科课程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 黑龙江高教研究, (2), 50- 53.
|
|
周三多, 陈传明, 鲁明泓. (2015).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