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2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8-03-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书院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王炳照
    2008 (1):  1-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1.010
    摘要 ( 1469 )   HTML ( 6 )   PDF(348KB) ( 719 )  

    书院精神是书院教育在长期发展历程中不断积淀和凝炼而成的优良传统的结晶, 是书院办学风格和特色的集中体现, 是书院教育传统的灵魂和精髓。书院精神不是凝固的, 而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书院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是通过历代教育家和学者, 依据时代的要求, 反复认识和实践, 不断传承和创新实现的。梳理书院精神传承和创新的历程, 对于加深对书院精神的理解和把握, 并从中吸取有益的借鉴, 寻求智慧和启迪, 应该是很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孔子诗教哲学与朱熹诗教哲学的比较
    靳健
    2008 (1):  10-1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1.004
    摘要 ( 1692 )   HTML ( 4 )   PDF(202KB) ( 773 )  

    子诗教哲学是一种本体论,是探求人的存在价值的本体论;朱熹诗教哲学是一种认识论。学《诗》就是“明天理”的认识论。孔子诗教的过程是开放的,其哲学价值是追求个体人格的发展;而朱熹诗教的过程是封闭的,其哲学价值是致知文本蕴含的道学。孔子诗教哲学表现出海纳百川的气魄,而朱熹诗教哲学则有点杞人忧天的伤感。孔子诗教哲学是一种语录式思想.不利于生成系统化的教育功能;而朱熹诗教哲学是一种结构化纲领,有利于引领文明发展的自觉化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论蔡元培大学理念的哲学基础
    汤广全, 金林祥
    2008 (1):  14-1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1.011
    摘要 ( 1385 )   HTML ( 5 )   PDF(231KB) ( 555 )  

    元培主政北京大学,以坚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而声名显赫。其办学理念的哲学基础就是:对哲学本义的把握,持守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的划分,对中庸之道的阐发。三者是一个统一体,共同支撑着蔡氏的大学理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师生关系畸变
    刘继青
    2008 (1):  20-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1.005
    摘要 ( 1791 )   HTML ( 8 )   PDF(282KB) ( 593 )  

    从书院到学堂的转型过程中。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导致变化的社会历史原因繁多而复杂,但中国近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近代学校制度改变了传统社会中学校与社区共同体的密切联系,使学校相对全面地游离于社区共同体之外,从而也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结合与互动方式;另一方面,移植外来模式而建立起来的近代学校.毕竟生长在中国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中,在西化的形式中。容纳了各种不同且常常相互冲突的社会力量、文化因素,从而使近代师生关系呈现出混乱、失序的状态。从这个角度来看,近代学校的师生关系,不过是变化了的制度形式及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学方法论的内涵及其研究视角
    鲍同梅
    2008 (1):  27-3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1.006
    摘要 ( 1972 )   HTML ( 10 )   PDF(226KB) ( 821 )  

    文立足于对象与方法的关系之维.在对教育学研究方法论的内涵进行简要辨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学研究方法论的三种研究视角:其一,分析和理解哲学原则对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其二.比较教育学科内外研究教育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视角其三,从方法论上对教育理论进行历史的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教师全面敬业
    江玲, 熊川武
    2008 (1):  33-3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1.007
    摘要 ( 1294 )   HTML ( 4 )   PDF(166KB) ( 515 )  

    师全面敬业是量性敬业与质性敬业的统一。它改变了教师敬业的元素,使之由往昔的单纯的道德要求发展成价值追求与科学法统一的范畴。它在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能力的协调发展过程中彰显了自身的价值。实现教师的全面敬业涉及许多内容,其中识量性敬业、理解质性敬业,并在此基础上将这两种敬业形式结合起来是主要方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业人才培养制度的历史分析
    董秀华
    2008 (1):  37-4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1.012
    摘要 ( 1480 )   HTML ( 4 )   PDF(408KB) ( 616 )  

    为一个科学术语,“专业”(profession)主要指一部分知识含量极高的特殊职业。也正因如此,在这些职业领域就业的专业人员的养就与高等教育有着某种天然联系。本文从对专业概念的界定、专业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入手,追溯专业人才培养制度的历史沿革。分析认为:专业人员的养成在中世纪时是在大学进行的,但在十九世纪中期,通识教育和纯科学研究的理念和实践把专业教育逐出了大学,一直到二十世纪才又逐步重新纳入高等教育轨道。而目前。专业高等教育制度因各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传统与特色而表现出不同的模式和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教育考试的功能性缺陷与价值冲突
    王后雄
    2008 (1):  47-5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1.008
    摘要 ( 1922 )   HTML ( 4 )   PDF(407KB) ( 584 )  

    迄今教育考试在基础教育发挥着其他要素所不可替代的功能。但是, 教育考试自身存在着“利弊兼具”的功能性缺陷, 正反映了它作为一种考试内在的矛盾以及人们对待这一问题的价值分歧与冲突, 考试恰恰是在动态处理这些矛盾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教育改革的目标与方向, 就是要在考试功能正向性与负向性、考试系统内部与外部、考试的社会性与合目的性之间寻求契合与平衡, 发挥教育考试的正面功能, 实现教育考试目的和价值的回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资本视角下19世纪柏林大学之崛起
    胡钦晓
    2008 (1):  58-6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1.013
    摘要 ( 1748 )   HTML ( 2 )   PDF(389KB) ( 615 )  

    柏林大学模式是高等教育研究中一个无法绕开的“热点”问题。社会资本概念为研究柏林大学崛起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从外部关系来看, 柏林大学已经融入政府网络, 摆脱了宗教束缚, 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 坚持“纯粹知识” (Wissenschaft)的真理探究; 从大学内部关系看, 底部科层化和顶部非等级制的组织内部, 既存在着学术竞争, 也存在着科研合作; 从制约大学内外部关系运营的非正式制度来看, 民族意识形态的觉醒、唯心主义思想的力量以及德国传统大学的习俗惯例等, 都为柏林大学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柏林大学的崛起, 为当下中国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提供了诸多理论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他人格研究述评
    钟华, 郭永玉
    2008 (1):  68-73, 8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1.001
    摘要 ( 1787 )   HTML ( 2 )   PDF(293KB) ( 603 )  

    就在“人类行为决定于人格和情境两大因素交互作用”这一观点逐渐成为心理学界之共识时, 人格心理学家却还在为证明利他行为中人格因素的存在而长期不懈地搜寻着相关佐证。直到近年, 利他人格这一概念才逐渐得到研究者的认可, 并确立了其在利他行为研究中应有的地位。本文梳理了人格研究者从反驳人们对利他人格存在的质疑, 到发现利他人格, 再到对其内在结构探索的发展线索, 列举了利他人格领域新近的研究成果, 指出了该研究领域尚存的问题, 并对利他人格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能力的模块性———Dehaene的“神经元复用”理论述评
    胡林成, 熊哲宏
    2008 (1):  74-8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1.002
    摘要 ( 1515 )   HTML ( 6 )   PDF(284KB) ( 597 )  

    针对人类算术能力的本质与起源问题, 近年来, Dehaene等提出的“神经元复用”理论认为人类的数能力依赖于大脑中预存的神经回路, 这种回路的可变性使其预存的倾向性发生变化, 从而可以表征数字的近似量, 并能够进行精确的数学计算。本文简要介绍了在该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认知模型———三重编码模型和相应的神经模块理论———顶叶三回路共存说以及相关的比较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方面的经验证据, 并对该理论存在的问题予以评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中阶段教师职业枯竭的多层研究
    高峰强, 王鹏, 张文新
    2008 (1):  81-8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1.009
    摘要 ( 1769 )   HTML ( 1 )   PDF(377KB) ( 532 )  

    通过对29所高中阶段学校763名教师的问卷调查, 探讨了教师个体水平变量和集体水平变量对教师职业枯竭的预测作用。多层分析结果表明:(1)教师教学效能、应对效能和工作压力分别对职业枯竭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且存在学校间差异; (2)学校水平的集体效能变量能显著正向预期工作压力与情绪衰竭、工作压力与非人性化、应对效能和知识枯竭以及应对效能与个人成就感之间的关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
    马伟娜, 桑标, 洪灵敏
    2008 (1):  89-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1.003
    摘要 ( 2717 )   HTML ( 68 )   PDF(459KB) ( 1447 )  

    心理弹性目前已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并日益为心理学界所关注。已有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给予心理弹性不同的定义, 虽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 但在进行研究时, 都认可两个基本的操作性定义要素:个体遭遇逆境和个体成功应对。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目前大多停留在第一阶段, 即对心理弹性变量的探讨; 对心理弹性内在机制的探讨是心理弹性研究的第二阶段, 这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在综合国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心理弹性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 并提出注重生态学原则、进行细化研究、拓展纵向研究、加强认知研究和实施干预研究, 将可能成为心理弹性作用机制的研究趋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