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琳达.达玲-哈蒙德. 创建21世纪的教师教育[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26(4): 1-14. |
[2] |
鲍同梅. 教育学方法论的内涵及其研究视角[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26(1): 27-32. |
[3] |
刘继青.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师生关系畸变[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26(1): 20-26. |
[4] |
靳健. 孔子诗教哲学与朱熹诗教哲学的比较[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26(1): 10-13. |
[5] |
王炳照. 书院精神的传承与创新[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26(1): 1-9. |
[6] |
高德胜. 电子媒介与“旁观者”的生产——论道德教育在电子媒介时代的选择[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5(4): 30-37. |
[7] |
章小谦. "先生"考[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5(4): 73-78. |
[8] |
朱家存, 周兴国. 论公共教育的公共性及实践表征[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5(4): 38-43,51. |
[9] |
周谷平, 孙秀玲. 挑战与应对: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的社会服务[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5(4): 79-86. |
[10] |
于述胜. 教育史学科建立时期的中国问题解读舒新城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学术理路[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5(4): 87-95. |
[11] |
鲁洁. 超越性的存在——兼析病态适应的教育[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5(4): 6-11, 29. |
[12] |
张人杰. 教师角色冲突解决方法的教育社会学研究之批判[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5(4): 12-20. |
[13] |
彭泽平, 陆有铨. 论当代中国教育学者的使命[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5(4): 21-29. |
[14] |
郭法奇. 原始社会的“成年礼”仪式及对学校教育的影响[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5(3): 65-69. |
[15] |
陈恒, 邬跃. 完善城市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思考[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5(3): 92-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