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顾小清, 李世瑾. 人工智能促进未来教育发展:本质内涵与应然路向[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9): 1-9. |
[2] |
荆思凤, 刘希未, 宫晓燕, 赵红霞. 人工智能时代人力资本新需求与教育变革的关系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9): 10-18. |
[3] |
权国龙. 主体赋能:智能学习的多感官体验[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9): 105-117. |
[4] |
胡艺龄, 赵梓宏, 文芳. 智能时代下教育生态系统协同演化模式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9): 118-126. |
[5] |
张博, 董瑞海.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赋能教育智能发展——人工智能科学家的视角[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9): 19-31. |
[6] |
翟雪松, 许家奇, 王永固. 在线教育中的学习情感计算研究——基于多源数据融合视角[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9): 32-44. |
[7] |
蔡慧英, 董海霞, 陈旭, 顾小清. 如何建设未来学校:基于智能教育治理场景的前瞻与审思[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9): 45-54. |
[8] |
李世瑾, 王成龙, 顾小清. 人工智能教育治理:逻辑机理与实践进路[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9): 55-66. |
[9] |
郝祥军, 贺雪. AI与人类智能在知识生产中的博弈与融合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9): 78-89. |
[10] |
尤西林. 中国当代通识教育的起源背景与现状问题——兼论通识教育“评估−调整”机制的意义[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8): 1-8. |
[11] |
李毅, 李纪阳. 社会博弈与公共理性:义务教育“公民同招”的治理逻辑与路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8): 115-126. |
[12] |
曾开富, 王孙禺, 陈丽萍. 中美研究型大学工程教育制度与理念研究——基于语料库的批判话语分析方法[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8): 19-30. |
[13] |
李曼丽, 王金羽, 郑泉水, 徐芦平. 新时期本科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一项关于清华“钱班”12年试点的质性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8): 31-43. |
[14] |
吴瑞君, 尹星星, 尹文耀. 我国人口在校模式高质量发展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8): 44-56. |
[15] |
郑磊, 孙钰. 有志者,事竟成——学生意志力对认知能力的异质性影响[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8): 83-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