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3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9-09-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特稿
    什么是好的大学治理:治理的“实然”与“应然”分析
    李立国
    2019 (5):  1-1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5.001
    摘要 ( 296 )   HTML ( 204 )   PDF(1255KB) ( 731 )  
    大学组织处于外部环境影响与内部力量影响的均衡状态,在组织内部具有理性科层组织和政治属性组织的双重属性,使得大学治理呈现模糊性和复杂性。高等教育机构受到的外部环境影响和内部因素制约都处于中等程度,既要受外部特别是政府与市场的影响又要保持一定的自主性,同时既受内部控制又要对外保持一定的开放度。现实的"实然"状态是在三角模型中,出现了学术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的不同治理模式;理想的"应然"状态是学术、政府、市场的内外部力量保持平衡,大学治理在内外部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保持相对自主的发展状态。从内部的理性科层组织和政治属性组织来看,大学治理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现实的"实然"状态要么是以科层官僚制为主,按照行政机构模式管理大学,要么过分强调某一部分人的利益与权力;理想的"应然治理"是既要发挥理性科层制的作用,提高治理能力,同时更要从政治组织属性看待大学治理,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组织文化,有效化解冲突。中国的大学治理要从"求变"到"求治",从治理变革走向治理建设,从治理体系转向治理能力,从治理目标转向治理效能,实现从大学治理的"实然"现状走向"应然"改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信息技术时代的教育学理论重建
    信息技术的教育理论意蕴及其限度
    李云星, 王良辉, 周跃良
    2019 (5):  17-2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5.002
    摘要 ( 234 )   HTML ( 279 )   PDF(562KB) ( 450 )  
    技术不仅关涉教育活动,也形塑、影响着教育理论生产。信息技术变革了教育实践形态,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表征认识论的新学校教育认识论,并革新着教育知识生产的逻辑,从而具有深刻的教育理论意蕴。技术内在目的的消解使得信息技术存在教育价值限度,技术二元性则内生了信息技术的教育限度与伦理挑战。面向信息技术的教育理论重建,需确立"人的生命成长"价值尺度,保持教育的开放性,以解决、回应信息技术的教育理论限度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时代的教育学发展——兼议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学的两种可能
    伍红林
    2019 (5):  26-3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5.003
    摘要 ( 332 )   HTML ( 211 )   PDF(678KB) ( 872 )  
    19世纪下半叶以来,技术成为哲学、传媒学、社会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主题。与之相较,教育学原理关于技术的研究严重滞后。事实上,教育学的发展与近四百年的技术发展保持同步。从技术视角回顾教育学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内蕴的技术逻辑: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化身为知识(课程)、技能、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评价标准、绩效目标等使教育成为技术体系,将教育转变成为一台"巨型机器",教育学则是为这一体系及其形成过程提供合法合理性论证的知识体系。技术逻辑是技术时代教育学发展的基本逻辑。在人工智能时代,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教育学的发展将出现两种可能:一是在面对人工智能的直接正面冲击时教育学的必然回应,表现为基于人工智能引发的教育实践变革的理论回应、基于人工智能引发的教育学基本问题变化的理论重构、基于人工智能引发的学科标准变化的学科体系重建;二是在面对人工智能对人类生存的挑战和潜在危险时教育学的可能回应,表现为教育学的学科使命将从顺应转向解放,其核心概念将由可塑转向自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知识观:重塑面向智能时代的教与学
    王竹立
    2019 (5):  38-5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5.004
    摘要 ( 341 )   HTML ( 135 )   PDF(2318KB) ( 739 )  
    历史上对知识有过很多定义,也有过很多种不同的知识观,但大多都把知识视为正确的、经过检验的、被专家学者系统加工整理过的人类认知成果。自网络诞生以来,人类的经验被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存储在数字媒体中,并通过网络迅速传播,一种新的知识类型开始出现并受到重视。这种还在形成过程中的、尚未被系统加工整理的知识,被称为软知识,而传统的、经过系统加工整理的知识被称为硬知识。区别软、硬知识最主要的指标是知识的稳定性,包括结构的稳定性、内容的稳定性和价值的稳定性。以软、硬知识为主要划分标志的知识观被称为"新知识观"。新知识观引发了一系列变化,产生了新学习观、新教学观以及新的教与学和理论与模式,对新时代的教育变革和教育信息化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信息技术时代的教育学是一门“娱乐学”
    马和民, 王德胜, 尹晗
    2019 (5):  56-6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5.005
    摘要 ( 311 )   HTML ( 201 )   PDF(788KB) ( 639 )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开启了教育领域的全新可能,激发了人们对未来教育的无限想象力,技术成为认识和理解教育的新维度。信息技术业已建构出一种日趋强大的教育话语权力,演变为一种具有现代化、现代性象征的新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生产力的革命性巨变及由此衍生的均衡教育资源的强大动能。但是从教育技术发展史的事实判断的角度来看,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过程始终充满了娱乐学的色彩,表现为丰富性、互动性、新奇性、简捷性等娱乐性特征。正因为如此,新技术的教育应用常常受到学校、教师、家长的质疑和抵制。信息技术时代的教育学是一门"娱乐学"的思考,有助于走向"技术教育学"的探索,从而支持我们深刻认知技术应用于教育的两面性——娱乐性和生产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本理论与基本问题
    七十年来我国两轮“减负”教育改革的历史透视
    项贤明
    2019 (5):  67-7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5.006
    摘要 ( 358 )   HTML ( 122 )   PDF(646KB) ( 943 )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之路上的绊脚石。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年来的教育改革历史经验,尤其是通过对学业负担问题两度浮现的历史进行客观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层级教育发展规模匹配度过低所导致的升学压力是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重点和非重点学校的差别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科举文化残余影响在社会心理层面起着学业负担放大器的作用;中小学课程设置不合理、评价机制不科学、教学方法失当、学习指导不足等是造成学业负担过重的内在原因;政绩追逐推动下的改革话语生产失范是形成"减负"改革困境的重要干扰因素。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应当改"办重点"为"办特色",引导中小学教育走多样化发展道路;通过调节各级各类教育规模的匹配度,来降低升学压力;并通过社会改革来调整阶层利益,化解科举文化残余的消极影响,从而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中成功地踢开"学业负担过重"这个绊脚石,为培养一大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所需的优秀人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尊重视域下学生学习期望的政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吴遵民, 李艳
    2019 (5):  80-9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5.007
    摘要 ( 224 )   HTML ( 110 )   PDF(5082KB) ( 738 )  
    当前无论是初中生、高中生还是大学生,除家长与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期待之外,他们对自己的学习也都有一定的期望。三者期望虽各有不同,但其本质却都反映为成绩至上。从尊重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性角度来看,在成绩至上心理的主导下,教师和家长均缺乏对学生内在学习期望的了解与关注。同时,教育投入的高成本与高风险,亦使得干涉、代替、剥夺学生学习期望的行为频发。事实上,学生的学习期望并没受到家长或教师等成人群体的尊重,这将会对学生的后期发展形成严重阻碍。可通过普遍开设家长讲堂、探索创建学生生涯指导机制、进一步完善新高考制度、建立多元社会媒体平台等方法,来缓解成绩至上的社会心理,增进成人群体对学生学习期望的了解与理解,推动尊重意识的形成,以让学习回归兴趣的本源,并使学习期望充分发挥引导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语境中学习科学发展的历史进路和当代使命——基于科学范式形成及其知识图谱证据的分析
    赵健, 杨晓哲
    2019 (5):  92-10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5.008
    摘要 ( 251 )   HTML ( 111 )   PDF(3224KB) ( 560 )  
    本文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语境中分析了学习科学发展的成就,提出了当代中国的学习科学研究范式的形成问题。借用库恩的范式理论,本文概括了中国语境下学习科学发展历程的三个阶段:蒙学阶段、心理学范式阶段和当下的科学范式初期阶段。继而通过对中英文相关文献的知识图谱对比分析,证实了科学范式初步的发展进程,同时确认中国学习科学还处于一个学科新知生产机制不健全、针对中国文化背景下学生学习问题的研究尚未凸显的初级阶段,明确指出了中国学习科学发展的当代使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传统课堂中进行指向高阶思维和社会性发展的话语变革
    夏雪梅
    2019 (5):  105-11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5.009
    摘要 ( 238 )   HTML ( 109 )   PDF(601KB) ( 600 )  
    话语变革是课堂变革的核心。传统课堂的特征之一在于教师控制课堂的话语权,并表现为教师发起-学生回应-教师评价(IRE)的话语结构。教师和学生应该说什么,怎样说,才能指向学生的高阶思维和社会性发展?近20年来,课堂话语在结构、内容与功能上产生了深刻的转向。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在传统的阅读课堂中,进行了调节话语、改变话语内容、创建新的话语规则的设计研究。前后测的对比数据表明,课堂中产生了指向高阶思维和社会性发展的话语变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学生科学学习的性别差异与课程应对——基于PISA 2015中国四省市的数据分析
    伍远岳, 郭元祥
    2019 (5):  115-12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5.010
    摘要 ( 316 )   HTML ( 199 )   PDF(555KB) ( 1069 )  
    在PISA2015科学素养的测试中,我国学生在科学整体认知、科学能力、科学知识、科学内容等认知维度多个层面的表现上,男生整体优于女生。同时,在与科学相关的非认知背景调查中,男生在乐意学习科学、科学学习兴趣以及科学活动三个变量上的表现亦明显优于女生。基于我国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认知和非认知层面上的性别差异,为缩小或消除中学生科学学习的性别差异,在科学课程编制中,需要凸显科学知识选择的公正性以消除课程内容的性别偏见;在学校课程建设中,需要彰显学校课程的适应性以增强学校课程的性别适应;在教师课程实施中,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以保持课程实施的性别敏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场域转换及惯习重构
    阮成武
    2019 (5):  128-13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5.011
    摘要 ( 220 )   HTML ( 259 )   PDF(705KB) ( 642 )  
    高校教师作为一个与学生相对应和互动的关系性存在,是在特定的教育场域内形塑一定惯习的社会行动者。其不同职业生涯阶段与学生之间形成的年龄夹角,导致既有惯习与持续转换的场域之间形成冲突。基于A大学若干个案的叙事研究,以场域转换与既有惯习的矛盾运动为解释框架,对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过程进行考察。提出高校教师应采取能动性的行动策略,根植于最初性情倾向系统又应随场域转换而不断实现惯习重构,以实现其职业生涯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法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法治建设及其时代发展
    汪华, 孙霄兵
    2019 (5):  136-14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5.012
    摘要 ( 180 )   HTML ( 94 )   PDF(477KB) ( 498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法治建设取得了瞩目成绩,法治目标确定并不断推进,高校法人地位权利确立并发展,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结构不断完善。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快速发展、高等教育领域深刻变革,一流大学建设和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给高等学校依法治理带来新的挑战。应当采取有力措施,完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规章体系,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加大高校依法治理力度,重视高校师生权益保护,将高校法律治理推进到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高校巡察监督体系的构建——以沪上部分高校为例
    斯阳
    2019 (5):  144-15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5.013
    摘要 ( 206 )   HTML ( 95 )   PDF(1670KB) ( 415 )  
    探索高校巡察监督的有效路径,持续深化政治巡察,加强巡察工作规范化建设,是解决高校基层党的建设"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的有力抓手,也是推动高校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实现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要健全高校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监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联动监督的制度体系和落实机制,加强联动监督的条件保障,强化联动监督成果运用,使高校联动监督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促进发展、推动改革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外教育史
    重新理解《学记》:基于整体教育史观的审思
    孙杰
    2019 (5):  153-16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5.014
    摘要 ( 327 )   HTML ( 120 )   PDF(677KB) ( 648 )  
    以学论教是经学时代《学记》文本注疏的总体特征,由学至本是中国古代学者对《学记》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在经学时代向学科时代的转变过程中,学者们通过中体西用范式来表达对现代学术的文化认同,《学记臆解》就是国人依托传统学术对现代教育学的自我应答。国人在翻译和介绍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学类译著的过程之中,拉开了中国教育学科体系自身建设的序幕。《学记考释》就是借鉴赫尔巴特的教育范式,从《学记》之教育目的论、教育方法论和教育心理学三个部分,来解读《学记》的教育思想体系。《学记今译》和《〈学记〉译述》《〈学记〉批注》《学记评注》等著作,可以被看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的历史缩影。教育史学科对于人类社会化活动的共时性和历时性关系的关注,使得我们必须围绕中国教育思想史的基本问题,基于实质概念与形式概念连接和转换的研究路径,来重新思索经学化和学科化视域下的《学记》研究范式,以期在实现教育史学和教育学史辩证统一的基础之上,达到对《学记》教育思想体系的历史的逻辑的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