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桂清. 论义务教育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全球教育展望 2022 05 14 26 安桂清. (2022). 论义务教育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全球教育展望,(05),14—26.
|
|
陈佑清, 贺元萍. 综合学习的要义阐释 当代教育科学 2023 04 27 34 陈佑清, 贺元萍. (2023). 综合学习的要义阐释. 当代教育科学,(04),27—34.
|
|
陈友芳.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中国教材学建设的定位与关键研究问题 新课程评论 2023 11 7 11 陈友芳. (2023).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中国教材学建设的定位与关键研究问题. 新课程评论,(11),7—11.
|
|
陈玉琨, 李如海. 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未来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0 01 1 12 陈玉琨, 李如海. (2000). 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未来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01),1—12.
|
|
陈霜叶. 探索中国教材制度建设的比较优势与可能形态 全球教育展望 2019 12 102 116 陈霜叶. (2019). 探索中国教材制度建设的比较优势与可能形态. 全球教育展望,(12),102—116.
|
|
崔允漷. 新教学需要“抓大统小”而非“抓小放大” 教育发展研究 2024 02 3 崔允漷. (2024). 新教学需要“抓大统小”而非“抓小放大”. 教育发展研究,(02),3.
|
|
崔允漷, 郭洪瑞. 跨学科主题学习: 课程话语自主建构的一种尝试 教育研究 2023 10 44 53 崔允漷, 郭洪瑞. (2023). 跨学科主题学习: 课程话语自主建构的一种尝试. 教育研究,(10),44—53.
|
|
崔允漷, 王涛, 雷浩. (2022).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解读.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崔允漷, 郭洪瑞. 试论我国学科课程标准在新课程时期的发展 全球教育展望 2021 09 3 14 崔允漷, 郭洪瑞. (2021). 试论我国学科课程标准在新课程时期的发展. 全球教育展望,(09),3—14.
|
|
崔允漷, 雷浩.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70年历程——从规范为先的教学体系到育人为本的课程制度 人民教育 2019 22 50 52 崔允漷, 雷浩. (2019).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70年历程——从规范为先的教学体系到育人为本的课程制度. 人民教育,(22),50—52.
|
|
崔允漷. 指向深度学习的学历案 人民教育 2017 20 43 48 崔允漷. (2017). 指向深度学习的学历案. 人民教育,(20),43—48.
|
|
崔允漷, 何珊云. “丛林之旅”: 校本课程十年——校本课程的回顾、省思与展望 基础教育课程 2010 Z1 142 145 崔允漷, 何珊云. (2010). “丛林之旅”: 校本课程十年——校本课程的回顾、省思与展望. 基础教育课程,(Z1),142—145.
|
|
崔允漷, 夏雪梅. 校本课程开发在中国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4 03 30 34+52 崔允漷, 夏雪梅. (2004). 校本课程开发在中国.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03),30—34+52.
|
|
董建春. 论发展性课程评价制度建设 中国教育学刊 2008 04 52 55 董建春. (2008). 论发展性课程评价制度建设. 中国教育学刊,(04),52—55.
|
|
杜尚荣, 李森. 中小学教材编写逻辑体系的反思与重构——兼论教材编写的教学逻辑体系 课程. 教材. 教法 2014 10 34 39 杜尚荣, 李森. (2014). 中小学教材编写逻辑体系的反思与重构——兼论教材编写的教学逻辑体系. 课程. 教材. 教法,(10),34—39.
|
|
郭洪瑞, 张紫红, 崔允漷. 试论核心素养导向的综合学习 全球教育展望 2022 51 05 36 48 郭洪瑞, 张紫红, 崔允漷. (2022). 试论核心素养导向的综合学习. 全球教育展望,51(05),36—48.
|
|
郭华, 王琳琳. 中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改革的70年探索 中国教育学刊 2019 10 9 16 郭华, 王琳琳. (2019). 中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改革的70年探索. 中国教育学刊,(10),9—16.
|
|
郭元祥. 知行合一: “知”“行”范畴的蕴含及其教育指引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05 185 194 郭元祥. (2023). 知行合一: “知”“行”范畴的蕴含及其教育指引.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5),185—194.
|
|
黄强. 新时代教材建设: 理念与实践 中国出版 2018 09 5 10 黄强. (2018). 新时代教材建设: 理念与实践. 中国出版,(09),5—10.
|
|
柯政. 从整齐划一到多样选择: 改革开放40年中国课程改革之路 全球教育展望 2018 03 3 18 柯政. (2018). 从整齐划一到多样选择: 改革开放40年中国课程改革之路. 全球教育展望,(03),3—18.
|
|
拉尔夫. 泰勒. (2014).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罗康, 等译).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
李臣之. 课程实施: 意义与本质 课程. 教材. 教法 2001 09 13 17 李臣之. (2001). 课程实施: 意义与本质. 课程. 教材. 教法,(09),13—17.
|
|
李雁冰. (2002). 课程评价论.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
|
李子建, 尹弘飚. 后现代视野中的课程实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 01 21 33 李子建, 尹弘飚. (2003). 后现代视野中的课程实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01),21—33.
|
|
吕达, 张廷凯. 试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课程. 教材. 教法 2000 02 1 5 吕达, 张廷凯. (2000). 试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课程. 教材. 教法,(02),1—5.
|
|
吕达 等. (1991). 独木桥? 阳关道? ———未来中小学课程面面观. 北京: 中信出版社.
|
|
吕立杰, 袁秋红. 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组织逻辑 教育研究 2014 09 96 103 吕立杰, 袁秋红. (2014). 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组织逻辑. 教育研究,(09),96—103.
|
|
马云鹏. 课程实施及其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课程. 教材. 教法 2001 09 18 23 马云鹏. (2001). 课程实施及其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课程. 教材. 教法,(09),18—23.
|
|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2020). 基础教育教材建设文献资料选编(1949-2019年): 课程计划卷.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
|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2001).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汇编: 课程(教学)计划卷.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
|
石鸥, 张学鹏. 改革开放40年教科书建设再论 教育学报 2018 02 26 33 石鸥, 张学鹏. (2018). 改革开放40年教科书建设再论. 教育学报,(02),26—33.
|
|
石中英. 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03 29 38 石中英. (2009). 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3),29—38.
|
|
田慧生, 雒义凡. 关于当前教材研究应高度关注的几个问题 课程. 教材. 教法 2024 03 4 7 田慧生, 雒义凡. (2024). 关于当前教材研究应高度关注的几个问题. 课程. 教材. 教法,(03),4—7.
|
|
王嘉毅. 立足基点战略定位系统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人民教育 2023 17 6 11 王嘉毅. (2023). 立足基点战略定位系统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人民教育,(17),6—11.
|
|
王荣华. 以健全机制推动落实《规划》和《四个教材管理办法》 教育研究 2020 03 8 11 王荣华. (2020). 以健全机制推动落实《规划》和《四个教材管理办法》. 教育研究,(03),8—11.
|
|
吴刚平, 陈华, 徐晨盈, 赵晓雨. 校本课程开发20年 全球教育展望 2021 12 3 18 吴刚平, 陈华, 徐晨盈, 赵晓雨. (2021). 校本课程开发20年. 全球教育展望,(12),3—18.
|
|
吴松伟, 高德胜.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学术成就 课程. 教材. 教法 2024 02 63 70 吴松伟, 高德胜. (2024).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学术成就. 课程. 教材. 教法,(02),63—70.
|
|
徐彬, 刘志军. 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探析 课程. 教材. 教法 2019 07 21 26 徐彬, 刘志军. (2019). 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探析. 课程. 教材. 教法,(07),21—26.
|
|
余宏亮. 建设教材强国: 时代使命、主要标志与基本路径 课程. 教材. 教法 2020 03 95 103 余宏亮. (2020). 建设教材强国: 时代使命、主要标志与基本路径. 课程. 教材. 教法,(03),95—103.
|
|
余文森.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 01 11 13 余文森. (2016).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01),11—13.
|
|
教育部. (2001). 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 取自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0106/t20010608_167343.html.
|
|
教育部. (2022a).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教育部. (2022b).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钟启泉, 崔允漷等. (2014). 从失衡走向平衡 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研究.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
|
钟启泉. “三维目标”论 教育研究 2011 09 62 67 钟启泉. (2011). “三维目标”论. 教育研究,(09),62—67.
|
|
钟启泉. 走向人性化的课程评价 全球教育展望 2010 01 8 14+20 钟启泉. (2010). 走向人性化的课程评价. 全球教育展望,(01),8—14+20.
|
|
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 (2001).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
钟启泉. (1989). 现代课程论.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
|
周彬. 新高考改革: 经验、困境与出路 教育学报 2018 04 22 28 周彬. (2018). 新高考改革: 经验、困境与出路. 教育学报,(04),22—28.
|
|
周卫勇. (2002). 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Brophy, J. E. How teachers influence what is taught and learned in classroom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982 83 1 1 13 Brophy, J. E. (1982). How teachers influence what is taught and learned in classroom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3(1), 1—13.
|
|
Deng, Z. Powerful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s and Didaktik/curriculum thinking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021 47 6 1652 1674 Deng, Z. (2021). Powerful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s and Didaktik/curriculum thinking.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47(6), 1652—1674.
|
|
Klein, J. T. Integrative learning and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Peer Review 2005 7 4 8 10 Klein, J. T. (2005). Integrative learning and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Peer Review, 7(4), 8—10.
|
|
Jacobs, H. H. (1989).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1250 N. Pitt Street, Alexandria, VA 22314.
|
|
Saylor, J. G., Alexander, W. M., & Caswell, H. L. (1981). Curriculum planning : for better teaching and learning. Rinehart & Company.
|
|
Torrance, H. Assessment as learning? How the use of explicit learning objectives, assessment criteria and feedback in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an come to dominate learning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2007 14 3 281 294 Torrance, H. (2007). Assessment as learning? How the use of explicit learning objectives, assessment criteria and feedback in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an come to dominate learning.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14(3), 281—2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