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 智能意识: |
1. 在日常生活中,具备主动接触人工智能产品的意识。 |
2. 针对具体的生活场景,能够判断人工智能的应用与否。 |
3. 能够区分动物、人类和机器的智能,区分三者学习的不同。 |
4. 能够理解人的五感,主动体验机器感知功能,了解机器是否能映射实现人的五感。 |
5. 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参与各种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 |
智能思维: |
1. 能够了解大脑的组成结构和人脑智能的产生过程,类比此过程的机器实现。 |
2. 能够理解人类的表达方式,类比机器的表达方式。 |
3. 针对给定的简单任务,能够初步运用人工智能思维提取特征,通过图表可视化呈现数据关系,并形成问题解决的粗略方案。 |
4. 针对特定任务进行智能化分析,明确问题关键。 |
小学 | 5. 能提取问题特征并进行抽象和形式化表征。 |
6. 运用人工智能模式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并运用人工智能工具加以实现。 |
智能应用与创造: |
1. 了解人工智能的典型应用场景,知道应用中的人工智能关键领域技术。 |
2. 在人工智能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认识到相关资源和工具给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利,并能简单描述具体实例。 |
3. 依据具体任务,进行需求分析,并选择合适的人工智能资源。 |
4. 能够初步利用简单的智能化工具,完成作品的设计与创作。 |
5. 了解人工智能教育开源工具,能根据具体的需要进行恰当的选择。 |
6. 针对特定的学习和生活任务,运用一定的智能化资源进行管理,完成一定的任务,实现个性化的创作。 |
7. 了解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解放一些重复性、危险性的人力劳动。 |
智能社会责任: |
1. 认识人工智能的应用对社会和人类的生活发展带来的双向影响。 |
2. 认识人工智能在应用过程中可能引发的潜在问题,以及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挑战。 |
3. 在智能化活动过程中,能够初步采用简单的策略和方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工具。 |
4. 遵守基本的智能法律法规,按照社会公认的智能伦理道德规范开展智能化的行为活动。 |
5. 在智能活动中,具备智能安全意识,尊重与保护个人及他人的合法权益与隐私。 |
6. 能够采用简单的技术手段保护数据、信息以及智能设备的安全。 |
7. 了解数据偏见、算法偏见会造成人工智能的不公平。 |
初中 | 智能意识: |
1. 认识人工智能的作用,并能选择适当的实例作为论证支持。 |
2. 了解人工智能的含义、特征、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等基础知识。 |
3. 主动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动向和趋势,理性想象人工智能的未来。 |
4. 理解人工智能的三要素(数据、算法、算力),清晰概念,形成知识结构。 |
5. 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工智能产品,能甄别异同并主动归类。 |
6. 主动了解较为复杂的人工智能综合应用场景。 |
7. 具备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主动运用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意识,能够针对实际需要,恰当地选择人工智能工具。 |
智能思维: |
1. 理解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强化学习的机制原理。 |
2. 理解人工智能核心理念及实现机制,理解简单的回归、分类和聚类方法。 |
3. 掌握寻找、训练、划分、分析、识别数据集的方法。 |
4. 针对较为复杂任务,能运用数据、图表进行形式化描述,训练模型,以人机协同的系统化智能方法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 |
5. 区分问题解决中涉及的各类智能算法和技术,并能依据问题特征做出恰当选择。 |
6. 针对不同问题,选择合适算法,利用人工智能教育开源平台实现和体验算法运行过程和结果。 |
智能应用与创造: |
1. 能够针对不同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辨别和罗列其中涉及的人工智能关键领域技术和通用技术。 |
2. 在较为复杂的人工智能综合应用环境中,体验人工智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各领域的典型案例,能够有效评估各种智能化资源工具对于特定任务的价值。 |
3. 针对较为复杂的情境任务,能使用智能工具快速获取和筛选所需资源,并通过卓有成效地管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生成富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作品。 |
4. 有效应用恰当的智能化资源与工具,促进知识关联与综合运用,提高学习与生活的质量。 |
智能社会责任: |
1. 认识人工智能活动中法律法规的管理、调节与规制的必要性,能够自觉遵守智能法律法规、信息伦理道德规范。 |
初中 | 2. 知道人工智能的应用会对社会职业发展带来的冲击,辩证地看待人工智能对于特定职业的可替代性。 |
3. 在人工智能应用过程中,能够采用一定的技术性策略保障信息、数据安全,有效管理自身的数字身份。 |
4. 初步理解数据偏见、算法偏见对人工智能公平性的影响,理解智能技术可能带来的隐私泄露等问题,在利用积极作用的同时,具备主动规避负面影响的意识。 |
5. 认识人工智能的责任边界,自觉抵制违反智能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的行为活动,针对不良的智能行为,能够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 |
高中 | 智能意识: |
1. 理解人与机器在感知和意识方面的差别,理解机器的局限性。 |
2. 在复杂的人工智能应用情境中体会人工智能的核心价值,形成自己的人工智能观念。 |
3. 针对实际生活中的复杂问题,能够主动运用人工智能进行分析与综合判断,选择运用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路径。 |
4. 具备积极建设与服务智能化社会的贡献意识,具备分享智能化资源的意识和行动。 |
智能思维: |
1. 理解机器感知、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原理,掌握基本算法,并能运用常见编程语言和开发框架进行算法实现。 |
2. 理解各种常见算法的优势与局限,区分人与机器的思维差异。 |
3. 针对较为复杂的问题,能够依据人工智能进行全面评估、系统设计,并采用有效方法迭代优化解决方案。 |
4. 能够把利用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过程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其他相关问题的解决。 |
智能应用与创造: |
1. 能够批判性地认识、评估和合理地选择、应用人工智能应用系统的开发工具和开发平台。 |
2. 根据实际任务复杂程度和个体需求特点,合理创设和运用智能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
3. 能够独立或合作开发支持跨学科学习和真实问题解决的适切智能资源,实现富有价值意义的创新创造。 |
4. 能适应人机交融环境中的学习与生活,感悟人工智能的应用对强化与提升个体综合能力、促进实践创新和高效学习的特殊价值。 |
智能社会责任: |
1. 较深入地理解数据偏见、算法偏见对人工智能公平性的影响,能够设法规避负面影响。 |
2. 能够以可持续发展的视野态度,理解智能法律法规、伦理道德规范的科学性并自觉遵守,能够理解法律要适应人工智能的进步。 |
3. 在智能活动中,掌握保护个人和他人合法权益的手段和方法,自觉维护智能社会的绿色环境。 |
4. 知道社会生活中现有的哪些领域难以被人工智能替代。 |
5. 理解人工智能对于社会发展带来的崭新可能性,具有积极学习的态度、理性判断的思维和负责行动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