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2021). 关于下达202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 取自教育部网站(2021年11月26日):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yjss_xwgl/moe_818/202111/t20211112_579351.html.
|
|
黄宝印, 唐继卫, 郝彤亮.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高等教育 2017 2 18 24 黄宝印, 唐继卫, 郝彤亮. (2017).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高等教育, (2), 18—24.
|
|
洪大用. 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撑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0 1 1 5 洪大用. (2020). 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撑.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 1—5.
|
|
洪大用. 研究生教育的新时代、新主题、新担当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 9 1 9 洪大用. (2021). 研究生教育的新时代、新主题、新担当.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9), 1—9.
|
|
教育部. (2023). 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 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23年11月24日):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12/content_6922068.htm.
|
|
梁传杰, 熊盛武, 范涛. 基于企业需求导向的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3 5 7 13 梁传杰, 熊盛武, 范涛. (2023). 基于企业需求导向的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5), 7—13.
|
|
李锋亮, 孟雅琴. 建设高质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3 2 1 6 李锋亮, 孟雅琴. (2023). 建设高质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 研究生教育研究, (2), 1—6.
|
|
刘继安, 盛晓光. 科教融合的动力机制、治理困境与突破路径——基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案例的分析 中国高教研究 2020 11 26 30 刘继安, 盛晓光. (2020). 科教融合的动力机制、治理困境与突破路径——基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案例的分析. 中国高教研究, (11), 26—30.
|
|
李立国.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背景下高教人才培养改革逻辑与路径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4 01 3 10 李立国. (2024).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背景下高教人才培养改革逻辑与路径.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01), 3—10.
|
|
牛晶晶, 刘惠琴. 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与内在逻辑 教育研究 2023 11 115 126 牛晶晶, 刘惠琴. (2023). 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与内在逻辑. 教育研究, (11), 115—126.
|
|
刘卓瑶, 马浚锋. 省域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政策效应评估——以广东省“冲补强”提升计划为例 教育发展研究 2023 05 77 84 刘卓瑶, 马浚锋. (2023). 省域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政策效应评估——以广东省“冲补强”提升计划为例. 教育发展研究, (05), 77—84.
|
|
马永红, 张飞龙.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国际趋势及启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 142 150 马永红, 张飞龙. (2021).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国际趋势及启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 142—150.
|
|
彭绪庶.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发展路径与关键着力点 经济纵横 2024 3 23 30 彭绪庶. (2024).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发展路径与关键着力点. 经济纵横, (3), 23—30.
|
|
施一公. 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3 10 3 10 施一公. (2023). 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10), 3—10.
|
|
吴开俊, 王一博.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切性分析——以广东省为例 教育研究 2013 2 97 104 吴开俊, 王一博. (2013).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切性分析——以广东省为例. 教育研究, (2), 97—104.
|
|
王莉.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的演进与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研究 2021 7 78 84 王莉. (2021).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的演进与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研究, (7), 78—84.
|
|
王战军, 张微. 增强紧迫感 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 中国高等教育 2023 1 30 33 王战军, 张微. (2023). 增强紧迫感 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 中国高等教育, (1), 30—33.
|
|
习近平. (2022).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22年10月16日): http://www.gov.cn/xinwen/2022-10/16/content_5718884.htm.
|
|
习近平. (2024).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24年2月1日):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2/content_6929446.htm.
|
|
熊玲, 等. 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的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3 8 13 21 熊玲, 等. (2023). 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的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8), 13—21.
|
|
邢政权, 姜华, 李欣欣, 曹茂甲. 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一流学科发展策略 中国高校科技 2020 Z1 19 23 邢政权, 姜华, 李欣欣, 曹茂甲. (2020). 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一流学科发展策略. 中国高校科技, (Z1), 19—23.
|
|
朱杰.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 2023 9 10 13 朱杰. (2023).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 (9), 10—13.
|
|
章丽萍, 蒋尧明. (2022).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耦合效应研究——以江西为例. 江西社会科学, (5), 65—79+206—207.
|
|
张秀萍, 卢小君, 黄晓颖.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结构分析 中国科技论坛 2016 11 82 88 张秀萍, 卢小君, 黄晓颖. (2016).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结构分析. 中国科技论坛, (11), 82—88.
|
|
张学敏, 赵国栋. 我国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时空格局与演化——基于2003—2018年省域面板数据的供给侧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6 59 77 张学敏, 赵国栋. (2023). 我国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时空格局与演化——基于2003—2018年省域面板数据的供给侧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6), 59—77.
|
|
张艺, 龙明莲, 杜军. “双一流”大学与产业部门、科研机构的三螺旋互动成效 中国高校科技 2020 10 65 68 张艺, 龙明莲, 杜军. (2020). “双一流”大学与产业部门、科研机构的三螺旋互动成效. 中国高校科技, (10), 65—68.
|
|
钟哲. (2020). “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成效显现--广东高校百个学科入围ESI全球前1%. 南方日报, (A01版), 2020-09-20.
|
|
Clarivate. (2023, December). Global 1% University Subject Rankings. Retrieved from https://clarivate.com/highly-cited-researchers/.
|
|
Crawford, C. B., Brungardt, C. L., Scott, R. F., & Gould, L. V. Graduate Programs in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A Review of Programs, Faculty, Costs, and Delivery Methods Journal of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al Studies 2002 8 4 64 74 Crawford, C. B., Brungardt, C. L., Scott, R. F., & Gould, L. V. (2002). Graduate Programs in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A Review of Programs, Faculty, Costs, and Delivery Methods. Journal of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al Studies, 8(4), 64—74.
|
|
Ellery, K., & Lotz-Sisitka, H. Integrating scholastic and practice- centred epistemologies in a post-graduate professional degree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11 25 4 710 724 Ellery, K., & Lotz-Sisitka, H. (2011). Integrating scholastic and practice- centred epistemologies in a post-graduate professional degree.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5(4), 710—724.
|
|
Heikkinen E P, Jaako J, Hiltunen J. A triangular approach to integrate research, education and practice in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16 42 6 812 828 Heikkinen E P, Jaako J, Hiltunen J. (2016). A triangular approach to integrate research, education and practice in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42(6), 812—828.
|
|
Ivavova I A, Leydesdorff L. Rotational symmetr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novation systems in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4 86 143 156 Ivavova I A, Leydesdorff L. (2014). Rotational symmetr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novation systems in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86), 143—156.
|
|
Meyer, M., Grant, K., Morlacchiorl P., &Weckowska, D. Triple helix indicators as an emergent area of enquiry: A bibliometric perspective Scientometrics 2014 99 1 151 174 Meyer, M., Grant, K., Morlacchiorl P., &Weckowska, D. (2014). Triple helix indicators as an emergent area of enquiry: A bibliometric perspective. Scientometrics, 99(1), 151—174.
|
|
Shulman, L. S. Theory, practice and the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998 98 5 511 526 Shulman, L. S. (1998). Theory, practice and the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8(5), 511—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