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2.
|
|
姜琦.何谓新教育[J].新教育, 1919, (4),
|
|
王希曾.新教育应得的待遇[J].新教育评论, 1925, (6).
|
|
陈启天.中国新教育思潮小史[J].中华教育界, 1923, (2).
|
|
罗廷光.新兴教育的特征及其评价[J].中华教育界, 1932, (12).
|
|
庄泽宣.如何使新教育中国化[M].上海: 上海民智书局, 1929.
|
|
陈独秀.新教育是什么——在广东高师演讲词[J].新青年, 1919, (6).
|
|
孟禄.旧教育与新教育的差异——孟禄博士在江苏一师的演讲[J].教育丛刊, 1922, (8).
|
|
陈百年.新旧与中西[N].北京大学日刊, 1923-4-14.
|
|
A. H. Mateer (1917).Hand Book of New Tenns.p.80.
|
|
舒新城.论道尔顿制精神答余家菊[J], 中华教育界, 1924, (8).
|
|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1.
|
|
邱椿.通信[J].独立评论, 1932, (11).
|
|
陈序经.新教育的中国化还是现代化[J].独立评论, 1933, (43).
|
|
舒新城.中国教育建设方针[M].北京: 中华书局, 1937,
|
|
[美]希尔斯著.傅裡, 吕乐译.论传统·译序[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
|
[英]安东尼·吉登斯, 克里斯多弗·皮尔森著.尹宏毅译·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M].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1.
|
|
转引自万俊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论[J].中国社会科学, 2001, (2).
|
|
转引自汪行福.走出时代的困境——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反思[M].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0.
|
|
赵汀阳.现代性与中国·序[C].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