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彭正梅, 陈丽莎, 吴月竹, 施芳婷, 邓莉. 迈向共同的“世界文学”:论启蒙与文化辩证中的中国比较教育新使命[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9): 42-55. |
[2] |
孙杰. 化教育思想为教育理论——以《学记》研究为中心的历史考察[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12): 103-109. |
[3] |
周慧梅. 图像启蒙与社会教育——以晚清通俗画报为考察中心[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10): 117-126. |
[4] |
张华. 论杜威与中国教育改革[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7(2): 18-28. |
[5] |
吴冠军. 后人类状况与中国教育实践:教育终结抑或终身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哲学思考[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7(1): 1-15+164. |
[6] |
舒志定. 马克思对教育正义理论构建思路的变革[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6): 77-84+157. |
[7] |
张斌贤, 陈露茜. 美国教育思想演化的主要阶段与基本特征[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2): 123-132+158. |
[8] |
胡金木, 栗洪武. 在“延传变体链”上思考中国教育现代化[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35(2): 92-98+124. |
[9] |
吴小鸥,姚艳. 民族脊梁:1933年“复兴教科书”的启蒙坚守?[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 33(4): 113-118. |
[10] |
刘涛. 我国教育思想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基于对核心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 33(2): 10-16. |
[11] |
吴小鸥 ,李想. 赋权女性:晚清民国女子教科书的启蒙诉求[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4, 32(1): 103-110. |
[12] |
胡金木,冯建军. 中国早期现代化中教育启蒙的三重转换[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 31(2): 80-86. |
[13] |
贺晓舟. 晚清政府选择明治日本学制的原因探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 30(4): 69-74. |
[14] |
吴小鸥. 现代性:清末民初教科书的启蒙诉求[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 28(4): 71-81. |
[15] |
刘黎明 吕旭峰. 重唤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 28(3): 1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