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教育法治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公立高等学校的依法治理问题——基于公益服务原则的制度性观察和思考
    于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 (2): 29-37+15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2.003
    摘要140)   HTML39)    PDF (633KB)(469)   
    公立高等学校治理应当实行法治优先的原则,以法治引导大学治理体制和结构改革的全部过程,将法治嵌入大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作为提供公益教育服务的事业组织,公立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最高属性是公益,大学的教育服务活动应当纳入公益行政诉讼的监督范围。应当依照公益服务原则,对大学办学自主权进行系统化整理和法典化。为弥补民事法人功能的有限性,应当加快公共事业法人的制度构建和工作实验。多科性大学治理中心向基层院系的非正式转移,严重损害了既有的法律责任体系,应当尽快地调整、限制和消除基层院系的行政功能。大学教师的权利具有公益内涵,应当破除单位内部从属关系的限制,接受社会法和行政法等法律部门的系统调整和国家机关的全面保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依法治校:价值、内容与实现路径
    关保英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 (2): 38-45+15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2.004
    摘要235)   HTML29)    PDF (517KB)(561)   
    依法治校的精神关系到依法治校在我国的实施和实现。其科学内涵应当包括学校具有法律地位、具有法治思维、具有法律人格、具有法律行为等方面。其法治价值在于实现学校治理的法治理性,它应当从学校治理体系、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等方面得到诠释。依法治校是实实在在的,它的基本内容构成体现于法律渊源、法律主体、法律权利义务、法律效力等环节。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依法治校的实现路径也是依法治校精神的题中之意,应当通过依法定位学校、依法治理学校、依法评估学校、依法助益学校等路径予以实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我国民办学校利益关系法治化研究——以财税法为视角
    于浩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 (2): 46-53+15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2.005
    摘要158)   HTML30)    PDF (524KB)(425)   
    利益关系法治化是民办学校法治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民办学校既承载了社会公共利益,也追求着私人利益。它所涉及的具体利益关系多种多样,可以进一步类型化为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与私人利益的关系三类。利益与法律存在天然联系,与财税法的关系尤为紧密。财税法通过确认利益归属、协调利益冲突、促进利益实现等方式实现民办学校利益的法治化。我国现行有关民办学校的财税立法,较好地体现了财税法治的认识逻辑,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应当在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公益性支持平等、非营利性学校举办者税收优惠、义务教育营利性学校放开等方面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现代学校治理的制度之善
    胡金木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 (2): 54-59+154+15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2.006
    摘要133)   HTML27)    PDF (524KB)(527)   
    现代学校治理需要完善的制度。任何制度都有其伦理之维,这就需要从制度伦理的视角来审视学校治理中制度安排的伦理正当性。一种制度只有具备了伦理上的正当性,才会是一种良善制度。然而,在工具理性与功利主义的影响下,效率取代德性成为评判学校优劣的标准。学校为了追求效率,在制度安排上出现了一种追求标准化、强调控制的"非人化"治理倾向,从而造成了一种学校生活的去道德化危机。面对这种危机,人们需要关注良善制度对学校治理的重要价值,只有良善制度才能保障学校实现一种善治。良善制度是善治的支撑性因素,它要以关照人的存在为人性前提,以合乎正义精神为价值基础,以理性协商为形成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