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导航切换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首页
关于本刊
期刊沿革
组织架构
期刊荣誉
编委会
编辑团队
学术动态
本刊活动
国内会议
国际会议
投稿审稿
投稿须知
作者投稿
编辑审稿
专家审稿
主编审稿
读者中心
最新出版
专刊
高被引文章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全年目录
按栏目浏览
过刊浏览
征订启事
留言
E-mail Alert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3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6-03-1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
全选
选:
导出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隐藏/显示图片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人谈(笔谈)
Select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人谈(笔谈)
褚宏启, 崔允漷, 辛涛, 张华, 石鸥, 余文森
2016 (
1
): 1-13.
摘要
(
1007
)
HTML
(
1048
)
PDF
(1846KB) (
5456
)
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崔允漷:素养:一个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概念 辛 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应注意几个问题 张 华: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再出发” 石 鸥: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价值 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基本理论
Select
竞争的德性及其在教育中的扩张
高德胜
2016 (
1
): 14-2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1.002
摘要
(
326
)
HTML
(
102
)
PDF
(1645KB) (
1075
)
在很大程度上,现代教育是竞争为基本运行逻辑的,竞争理应纳入教育研究的视野。本文旨在思考竞争的德性、竞争对现代教育的附体是如何完成的、后果是什么。通过哲学透视与事实分析,发现竞争以人人为己为出发点,内在地包含着对他人的排斥与打击,是一种“灵恶”;现代教育无论从动力、组织条件、内在结构,还是从运行方式、评价标准、精神气质上都是竞争的;竞争借教育之身所传之道,无外乎人人为己、道德冷漠、竞争就是人际关系的全部、学习的工具性、人的工具性等。竞争对教育的附体,窒息了教育的灵魂,对人类也是贻害无穷。在现今的教育框架内,教育是无法摆脱竞争控制的。教育还魂的希望,只能寄托于新的教育革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在“过好自己的生活”之后 ——深化小学德育课程与教材改革的新思路
孙彩平,赵伟黎
2016 (
1
): 24-3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1.003
摘要
(
380
)
HTML
(
36
)
PDF
(1118KB) (
1257
)
本研究的目的是总结当下的小学品德课教材在品德课程改革中实现的历史性突破,检视其目前存在的伦理隐忧,在进一步深化品德课程改革的思路上,提出小学品德课教材的设计的改进理路。本文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现行小学品德课教材中相关内容及以此内容为指导的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的深入分析,认为现行教材以儿童现实的生活事件为主要素材,以“过好自己的生活”为核心目标,取得了品德课程改革的长足进步。但是,当下教材中存在着伦理立场的唯“我”无“他”、生活思路的技术化以及道德逻辑的功利化问题等伦理隐忧。结合新编教材的相关主题,借鉴解释学与存在主义的理论,论文解释了新教材编写中新的努力与超越:引入中国传统天人合一、与世界相依存的伦理立场,引导儿童深入理解个体与生活的文化意义与历史内涵,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思维,使之成为与世界和他者共在、有文化历史感的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我国道德教育的现代性转型及其伦理风险
樊改霞
2016 (
1
): 31-3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1.004
摘要
(
419
)
HTML
(
35
)
PDF
(1228KB) (
1181
)
近百年来,道德教育的现代性问题一直被教育研究者所持续关注。通过规范性研究,发现我国道德教育在现代性浪潮冲击下曲折的历经了道德革命、社会主义道德改造以及工商化的道德改革这三次现代性的转向,这使得我国的道德教育走上了泛政治化道德、工具理性主义道德之路。我国道德教育的现代性方案需要作出内部批判和修正。一方面,承认现代性道德教育所确立的基本价值理念的普遍规范性和形式有效性,另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批评现代性道德教育转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的遗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人类心智的“论辩性”及其培育
顾尔伙
2016 (
1
): 38-4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1.005
摘要
(
336
)
HTML
(
34
)
PDF
(1198KB) (
919
)
论辩是中西方教育文明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人类历史上,中国、印度和古希腊都出现过规模宏大的论辩思潮,形成了世界古代三大辩学体系,即希腊“逻辑学”、印度的“因明学”、中国的“名辩学”。论辩为什么会久经不衰,它与思维关系是什么,它对教育意味着什么,如何利用论辩的思想和方法提升我们的教育质量?论文从跨学科的角度探讨了“人在论辩中的存在及其与教育的关系”这一关系到“论辩—思维”之间关系,涉及到“认知博弈中人的精神生长”的基本问题。研究发现:从论辩与思维的关系来看,人类的心智具有“论辩性”;从论辩的角度来关注现实生活,人类思考就是一个“内在论辩”的过程。论辩不仅提高了思考的速度,而且提高了思考的质量。教育的核心是发展人的心智,具有“论辩性”的心智只有在对话教育中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建议在对话教育实践中,活动前与“文本”进行对话,活动中与“他人”进行对话,活动后与“自己”进行对话,以便对“论辩性”的心智进行培育。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知识图谱:教育文献内容可视化研究新技术
郭文斌
2016 (
1
): 45-5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1.006
摘要
(
468
)
HTML
(
37
)
PDF
(1034KB) (
1951
)
如何对数字时代产生的海量信息进行客观、高效和科学的整理,产生出新的知识为教育研究者所用,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研究者必备的素养。本文旨在促进教育研究者通过使用计算机,将抽象数据信息转化为可视化信息,增强他们快速识别抽象信息的认知过程。论文对知识图谱进行教育文献内容可视化的原理、绘制流程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实例说明。结果发现,作为教育文献内容可视化的知识图谱属于较新的科学计量分析方法,它能够通过图像直观展现出教育研究最前沿领域和学科知识的信息会聚点,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面来揭示教育研究发展的概貌,便于研究者全面审视教育研究领域的结构和研究热点、重点等信息。结果表明,知识图谱通过信息可视化对教育文献内容进行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结合,极大提升了教育文献内容研究的质量,为海量教育文献内容的深度解读提供了可行性的技术支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师教育
Select
论分立知识视野中的教师知识
刘旭东
2016 (
1
): 51-5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1.007
摘要
(
430
)
HTML
(
33
)
PDF
(997KB) (
1145
)
教师的教学行为受一定知识的支配,理解教师知识是准确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实现途径的核心方面。由于知识观存在着较大差异,导致对教师工作的理解不尽相同,由此所提出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也大相径庭。教师是实践性职业,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开展工作的,他要随时面对千变万化的情境并据此及时调整自己的实践策略,丰富的个人化知识支持着他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履行专业职责的活动,因此,依照哈耶克的“分立知识”观,教师知识具有情境性、个体性和内隐性等特征,是个人化知识,蕴含着巨大的创造可能。教师教育改革要尊重每位教师个人知识的独特价值,创建有助于教师合作并促进每位教师展现其才华的文化和制度,构建丰富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钟摆振动与介入转化 ——教师发展中教育理论与教师实践的关系审思
程良宏
2016 (
1
): 57-6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1.008
摘要
(
354
)
HTML
(
33
)
PDF
(823KB) (
831
)
教育理论优先抑或教师实践优先的钟摆振动长期困扰着教师发展,致使教育理论者产生盲目自持的理论优越感或唯实践是从的理论自卑,使教师对教育理论无所适从或质疑抗拒而凭借经验行事。教育理论者要使其教育理论有效作用于教师实践,须向教师实践生活不断介入转化,在尊重和理解教师实践基础上生成教育理论。教师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需要向理论者的理论生活介入转化,通过理论学习、理论批判和实践理论构建提升实践的理论品质和素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公平研究
Select
教育公平视角下流动儿童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研究 ——以上海市小学为例
张丹
2016 (
1
): 62-6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1.009
摘要
(
396
)
HTML
(
38
)
PDF
(966KB) (
1680
)
如何促进教育公平,尤其是流动儿童群体在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公平?本文以流动儿童在上海市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及课堂表现的性别差异为切入点,试图分析导致流动儿童受教育过程性别差异的原因,以及影响不同性别儿童受教育质量差异的影响因素等,以缩小流动儿童群体在城市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差距。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及课堂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对上海市10所小学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显示,流动儿童群体,尤其是劳动力阶层子女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最大,这部分儿童原生家庭中的传统“重男”观念对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分工产生初次影响,而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与教师评价再次强化其性别角色差异,并逐步导致学生课堂行为和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从而拉大性别差距。为缩小这一性别差距,除学校教育外,更需要流动人口提升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意识,加强与学校教育的沟通与合作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高考成绩性别差异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邵志芳,庞维国
2016 (
1
): 69-7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1.010
摘要
(
800
)
HTML
(
141
)
PDF
(952KB) (
1922
)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女生通过高考成为普通高校学生的比例持续攀升,新生录取的性别比例已从男生多于女生变成女生多于男生,以至于有人呼吁要“拯救男孩”。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高考成绩性别差异的相关文献,从高考总分和科目分的性别差异、不同科目内容和认知目标上的性别差异、两性成绩差异的成因和影响因素等多个侧面,对性别差异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梳理。结果显示,高考成绩的性别差异确实存在,并可能影响高校录取性别比例;但性别差异的成因与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各种研究所得的结果也不尽相同。以此为基础,本文进一步讨论了高考成绩性别差异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教育改革
Select
区域整体推进学与教的改革:合理性、理念与实践
李小红
2016 (
1
): 76-8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1.011
摘要
(
361
)
HTML
(
31
)
PDF
(1214KB) (
1016
)
学与教的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组成部分。一些学校自主进行的学与教改革常因缺乏区域范围的制度保障、专业支持和改革氛围而难以深入和持续。区域整体推进是学与教改革的有效路径。区域整体推进学与教的改革,是促进学校和教师深入持续推进学与教的改革的需要,是推动区域内校际间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落实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的需要。本文结合在区域教育改革实践中的行动研究,提出区域整体推进学与教的改革必须树立三大理念: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目标;除学校与教师外,区域教育行政管理者、业务支持者和家长也是责任主体;从起始年级开始推进,才能达持续促进学生发展的效果。在实践层面,区域可从教育管理制度的重构,教研、科研和培训的一体化改革,家校合作的完善等方面整体推进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与教的改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校长领导方式与学生现代性发展:以西部学校为对象
王树涛,田立新
2016 (
1
): 84-8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1.012
摘要
(
323
)
HTML
(
75
)
PDF
(915KB) (
1388
)
为探索校长不同领导方式对学生现代性发展的影响,提升西部学校的育人效能,该研究采用问卷法对西部学校进行了调查,并采用沃尔德曼等人的分层回归分析方法对校长变革型领导、交易型领导之于学生现代性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校长变革型领导及其四个分维度——理想化影响、鼓舞干劲、智力激发及个性化关怀——对学生现代性都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虽然交易型领导及其两个分维度——权变激励、例外管理——对学生现代性也具有预测作用,但变革型领导总体上更具优势。这要求西部中小学校长转变领导方式,提升变革型领导的意识与素养,更好促进学生的现代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心理学
Select
第二语言学习的利与弊:语言与认知的角度
王瑞明,焦鲁,程小月,刘聪
2016 (
1
): 90-9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1.013
摘要
(
892
)
HTML
(
43
)
PDF
(958KB) (
2388
)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加深,第二语言学习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从个体语言学习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第二语言学习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在第二语言学习的积极作用方面,大量的实验数据证明了双语者在执行功能方面表现出优势,但是也有部分研究者提出了不同观点。在第二语言学习的消极影响方面,很多研究发现双语者存在词汇通达劣势,但是也有部分研究者认为这种影响是暂时的,甚至双语者的某些语言能力还会好于单语者。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不仅要加强第二语言学习利与弊的系统研究,探讨第二语言学习利与弊的发展轨迹和内在机制,而且应该尝试使用因果设计更直接地探讨第二语言学习对个体语言与认知发展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外教育史
Select
论孟子人格教育思想的主体精神
叶飞
2016 (
1
): 98-10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1.014
摘要
(
451
)
HTML
(
30
)
PDF
(1021KB) (
1030
)
孟子人格教育思想中是否内含着主体精神元素,这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议。本文以此问题为出发点,并通过文本诠释法和历史分析法对《孟子》原典及其所蕴含的思想理念展开了学术探究。研究结果显示,在人性观上,孟子超越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模糊表述,旗帜鲜明地强调人在本性上具有“良知”和“良能”,具有成为道德主体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在道德修养方法上,孟子不仅继承了孔子的道德内省修身理论,同时还进一步强调了人作为主体的“道德挺立”;在道德意志上,孟子超越了孔子关于道德意志探讨的零散性和非系统性,全面系统地阐释了道德意志的内涵,强调人的坚忍不拔的道德意志品质;在道德行为上,孟子并未止步于孔子所树立的谦谦君子的行为规范,而是主张培育正道而行的“大丈夫”,捍卫社会道义和正义秩序。由此观之,孟子人格教育思想中的主体精神是异常恢宏而壮阔的,非常值得我们去分析和借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陆九渊的“易简”教学法及其历史意义
黄明喜
2016 (
1
): 104-10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1.015
摘要
(
463
)
HTML
(
114
)
PDF
(1154KB) (
1386
)
通过对《陆九渊集》的分析讨论,可从学理层面上厘清陆九渊“易简”教学法的理论依据。结合对发明本心、优游读书与六经注我诸命题的阐释,可揭示 “易简”教学法的涵义:强调随机启悟,教导受教者自己向内心去体认“本心”,以端正做人的动机,从而认知外在的道德规范而有所得;要求教育者主动宣讲教化,论事析理,以情动人,鞭策鼓励受教育者明辨义利,立定志向。在读书理论上,陆九渊主张平淡简易、优游厌饫;在治学立场上陆九渊则主张学者应善于利用儒家经书里的思想智慧,以张扬自己的当下生命意义。“易简”教学法是陆九渊心学教育区别于朱熹理学教育的一大标识,对中国教育史上宋明心学教育学派的产生具有开创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