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ESCO.(1996).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UNESCO.(1997).教育——财富蕴藏其中(UNESCO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博伊德,金.(1985).西方教育史(任宝祥,吴元训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布因克曼,勒德尔.(2017).教育视频的现象学分析:课堂中的指示、注意和交互关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5),30-45. 蔡宝来.(2018).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进展及未来走向.课程·教材·教法,(8),133-143. 曹培杰.(2018).智慧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教育研究,(8),121-128. 陈凡,傅畅梅,葛勇义.(2011).技术现象学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陈红燕.(2017).视频图像阐释中的复杂性:一种方法论的探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5),46-54. 丁小浩.(2017).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5),8-14. 杜威.(2004).确定性的追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福柯.(2016).自我技术(福柯文选Ⅲ)(汪民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顾建军.(2018).技术的现代维度与教育价值.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6),1-18. 赫尔巴特.(2017).普通教育学(李其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编.(2001).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凯.(1936).儿童之世纪(魏肇基译).上海:晨光书局. 康德(2017).康德论教育(李其龙,彭正梅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库兹韦尔(2011).奇点临近:2045年,当计算机智能超越人类(李庆诚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夸美纽斯.(2013).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任钟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李开复.(2017).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革命,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李美凤.(2008).从教育与技术的关系看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的对话.中国电化教育,(1),6-10. 李政涛.(2006).为人的生命成长而设计和发展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研究,(12),3-7. 李政涛.(2012).中国社会发展的"教育尺度"与教育基础.教育研究,(3),4-11. 李政涛.(2017).当代教育研究的视频与图像转向:兼论视频图像时代的教育理论生产.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5),1-12. 李政涛.(2018). 教育学的边界与教育科学的未来——走向独特且独立的"教育科学".教育研究,(4),8-14. 洛克.(1979).教育漫话(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培根.(1959).新大西岛(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培根.(1984).新工具(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斯宾塞.(2013).斯宾塞教育论著选(胡毅,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孙丽丽.(2017).基于文件阐释法的视频分析与课堂模仿研究——兼论视频分析的方法论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5),72-86. 孙丽丽.(2018).借助视频图像分析技术进行教学仪式研究.中小学管理,(6),11-15. 唐汉卫.(2018).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将如何存在.教育研究,(11),18-24. 王伦信.(2007).从纸的发明看媒介演进对教育的影响——技术向度的中国教育史考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78-85. 王伦信.(2008).从印刷术的应用看媒介演进对教育的影响——技术向度的中国教育史考察之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4),88-95. 王战军(2018).大数据驱动的教育研究新范式.北京大学教育评论,(1),179-185. 温纳.(2014).自主性技术:作为政治思想主题的失控技术(杨海燕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吴冠军.(2019).后人类状况与中国教育实践:教育终结或终身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哲学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1-15. 项贤明.(2018).塑造儿童乃教育学之原罪.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5),94-103. 肖思汉.(2013).课堂影像拍摄与转录的若干仪题:基于互动分析方法的探讨.教育学报,(2),44-49. 肖思汉.(2017).基于视频的学习过程分析:为什么?如何做?.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5),55-71. 雅斯贝尔斯.(1991).什么是教育(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雅斯贝尔斯.(2005).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亚里斯多德.(1999).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叶澜.(2004).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报告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叶澜(2006).教育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叶澜.(2015).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叶澜.(2017).终身教育视界:当代中国社会教育力的聚通与提升.叶澜."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第一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朱永新.(2017).未来学习中心构想.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4),15-18. Farson, R.(1974).Birthrights.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 Heidegger, M.(1966). Discourse on Thinking. trans. by John M. Anderson and E. Hans Freund.New York:Harper & R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