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华, 顾小清. (2022). 智能时代的知识图景: 人工智能引发知识观重塑.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04), 47- 54.
|
|
冯建军. (2022). 网络公民教育: 智能时代道德教育的新要求. 伦理学研究, (03), 1- 9.
|
|
顾明远, 滕珺. (2019).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与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实现. 比较教育研究, (05), 3- 9+35.
|
|
顾小清, 李世瑾. (2022). 人工智能促进未来教育发展: 本质内涵与应然路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09), 1- 9.
|
|
顾小清. (2005). 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 理念、方法. 电化教育研究, (02), 35- 39.
|
|
胡姣, 彭红超, 祝智庭. (2022).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05), 72- 81.
|
|
胡佳怡. (2020). 欧盟推动数字教育改革的战略及启示——以《数字教育行动计划》为例. 中国电化教育, (10), 67- 72+105.
|
|
胡钦太, 林晓凡, 张彦. (2021). 信息化何以促进基础教育的结果公平——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 教育研究, (09), 142- 153.
|
|
李学书, 范国睿. (2016). 未来全球教育公平: 愿景、挑战和反思——基于《教育2030行动框架》的分析. 比较教育研究, (02), 6- 11.
|
|
刘三女牙等. (2021). 智能教育发展中的若干关键问题. 中国远程教育, (04), 1- 7+76.
|
|
刘祥玲. (2022). 教育数字化转型中高校课程思政的困境与应对. 中国电化教育, (08), 100- 105.
|
|
宁连举, 刘经涛, 苏福根. (2022).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 内涵、困境及路径. 中国教育信息化, (10), 3- 10.
|
|
任友群, 隋丰蔚, 李锋. (2016). 数字土著何以可能?——也谈计算思维进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中国电化教育, (01), 2- 8.
|
|
孙振东, 李仲宇. (2022). 新技术时代教育“无思”症候及突围路径.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03), 32- 39.
|
|
王美, 徐光涛, 任友群. (2014).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 一剂良药抑或一把双刃剑. 全球教育展望, (02), 39- 49.
|
|
王美, 随晓筱. (2014). 新数字鸿沟: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新挑战.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04), 97- 103.
|
|
王静. (2022). 数字公民伦理: 网络暴力治理的新路径.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04), 28- 40.
|
|
汪琼, 李文超. (2021). 人工智能助力因材施教: 实践误区与对策.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03), 12- 17+43.
|
|
万昆, 郑旭东, 任友群. (2020). 规模化在线学习准备好了吗?——后疫情时期的在线学习与智能技术应用思考. 远程教育杂志, (03), 105- 112.
|
|
万昆, 任友群. (2020). 技术赋能: 教育信息化2.0时代基础教育信息化转型发展方向. 电化教育研究, (06), 98- 104.
|
|
解月光, 曾水兵, 刘向永, 李岩. (2009). 可持续发展观下欠发达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问题与建议. 中国电化教育, (02), 11- 15.
|
|
杨小微. (2019). 迈向2035: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定位.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05), 38- 44.
|
|
杨晓哲, 刘昕. (2022). 面向数字素养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 全球教育展望, (06), 109- 117.
|
|
杨晓哲, 张昱瑾. (2020). 疫情防控下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与在线培训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 (03), 5- 11.
|
|
杨晓哲, 任友群. (2021). 教育人工智能的下一步——应用场景与推进策略. 中国电化教育, (01), 89- 95.
|
|
袁振国. (2022). 数字化转型视野下的教育治理. 中国教育学刊, (08), 1- 6+18.
|
|
张济洲, 黄书光. (2018). 隐蔽的再生产: 教育公平的影响机制——基于城乡不同阶层学生互联网使用偏好的实证研究. 中国电化教育, (11), 18- 23+132.
|
|
张汉玉, 钱冬明, 任友群. (2015). 推进电子书包教学应用: 教师接受度的实证研究. 电化教育研究, (10), 92- 97.
|
|
钟柏昌, 詹泽慧. (2022). 人工智能教育的顶层设计: 共识、差异与问题——基于4套标准文件的内容分析.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04), 29-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