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24, Vol. 42 ›› Issue (10): 23-39.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10.003
• 教育法治:教育法学建设(特约主持人:劳凯声) • 上一篇 下一篇
胡劲松, 樊冲
接受日期:
2024-06-21
出版日期:
2024-10-01
发布日期:
2024-09-25
Jinsong Hu, Chong Fan
Accepted:
2024-06-21
Online:
2024-10-01
Published:
2024-09-25
摘要:
教育法学的交叉属性要求避免单一学科思维。教育学不仅有助于解释教育中的法律实践,也有助于指导有关教育的法律实践,还有助于发现教育法律规律。教育学在教育法学研究中具有特殊价值。教育学命题是教育法学研究的理论前提,教育学思维影响教育法学的研究范式,而教育学与法学交叉则决定了教育法学的学科属性。用教育学自觉指导教育法学研究,应该重点增强教育学对教育法功能研究、教育法律关系主体行为规范研究、教育法保障和促进教育创新研究以及教育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相互关系研究的指导力。
胡劲松, 樊冲. 教育法学研究应增强教育学自觉[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10): 23-39.
Jinsong Hu, Chong Fan. Enhancing Pedagogical Consciousness in the Study of Educational Law[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s), 2024, 42(10): 23-39.
薄建国主编. (2016). 教育法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
博登海默. (1998). 法理学: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 译).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
博尔诺夫. (1999). 教育人类学(李其龙等,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
布列钦卡. (2001). 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胡劲松, 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
蔡慧琴. (2018). 新编教育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曹勇, 吴永波, 陈国清. 对交叉学科及其科研管理的理论思考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995 04 56 59 曹勇, 吴永波, 陈国清. (1995). 对交叉学科及其科研管理的理论思考.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04), 56—59. | |
陈桂生. (2000). 教育原理(第2版).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
陈亮, 陈恩伦. 我国教育法学研究的困惑与展望——基于文献之思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6 03 165 172 陈亮, 陈恩伦. (2016). 我国教育法学研究的困惑与展望——基于文献之思.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03), 165—172. | |
陈亚萍. 论人的发展与教育的价值诉求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9 06 16 18+59 陈亚萍. (2009). 论人的发展与教育的价值诉求. 教育研究与实验, (06), 16—18+59. | |
成有信. (2001). 教育学原理. 郑州: 大象出版社. | |
程关松. (2017). 以人为本的法治观. 北京: 法律出版社. | |
程亮. (2009). 教育学的“理论—实践”观.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 |
程雁雷, 隋世锋. 《教师法》修订: 基本理念、教师身份与立法技术 现代教育论丛 2024 01 28 37 程雁雷, 隋世锋. (2024). 《教师法》修订: 基本理念、教师身份与立法技术. 现代教育论丛, (01), 28—37. | |
茨达齐尔. (2001). 教育人类学原理(李其龙, 译).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 |
杜威. (1990). 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 |
段斌斌. 走向教育生活还是与教育生活脱节: 我国教育法律司法适用的现状考察 高等教育研究 2019 03 22 29 段斌斌. (2019). 走向教育生活还是与教育生活脱节: 我国教育法律司法适用的现状考察. 高等教育研究, (03), 22—29. | |
《法理》教材编委会. (2021). 法理.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 |
冯增俊. (1991). 教育人类学.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 |
高新发, 王静. 改革开放30年教育学分支学科发展研究——以教育法学和教育评价学为例 现代大学教育 2009 02 6 10 高新发, 王静. (2009). 改革开放30年教育学分支学科发展研究——以教育法学和教育评价学为例. 现代大学教育, (02), 6—10. | |
龚振黔, 孙树文. (2012). 实践规律研究.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 |
郭元祥. 论教育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生成性思维视域中的教育过程观 教育研究 2005 09 3 8 郭元祥. (2005). 论教育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生成性思维视域中的教育过程观. 教育研究, (09), 3—8. | |
豪格主编. (2021). 马克思主义历史考证大辞典(第二卷)(俞可平等, 编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出版. | |
赫尔巴特. (2017). 教育学讲授纲要(盛群力, 赵卫平, 译).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
侯怀银, 王茜. 20世纪以来我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回顾与反思 教育科学 2023 06 1 8 侯怀银, 王茜. (2023). 20世纪以来我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回顾与反思. 教育科学, (06), 1—8. | |
侯怀银. 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内涵及其关系 教育研究 2024 04 52 61 侯怀银. (2024). 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内涵及其关系. 教育研究, (04), 52—61. | |
扈中平. (2004). 教育目的论.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 |
黄济, 王策三. (1996). 现代教育论.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 |
黄明东, 杜玉萍, 汪萍. 对我国教育法学学科定位的几点认识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6 06 75 79 黄明东, 杜玉萍, 汪萍. (2006). 对我国教育法学学科定位的几点认识.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06), 75—79. | |
黄文浩. 教师专业自主权本质解读 江苏高教 2008 01 100 102 黄文浩. (2008). 教师专业自主权本质解读. 江苏高教, (01), 100—102. | |
金鑫, 朱励. 教师角色行为规范刍议 教学与管理 2007 03 32 33 金鑫, 朱励. (2007). 教师角色行为规范刍议. 教学与管理, (03), 32—33. | |
凯尔森. (1996). 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 译). 北京: 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 | |
夸美纽斯. (1984). 大教学论(傅任敢,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 |
劳凯声, 郑新蓉. (1996). 教育法学概论.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 |
劳凯声. (2023). 教育法学.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李步云. (2000). 法理学.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 |
李明. 论学校教育功能的有限性 教学与管理 2012 01 20 22 李明. (2012). 论学校教育功能的有限性. 教学与管理, (01), 20—22. | |
李晓燕. (2006). 教育法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李晓燕. 关于教育法学学科基础和内容组织结构的讨论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11 12 13+17 李晓燕. (2010). 关于教育法学学科基础和内容组织结构的讨论.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1), 12—13+17. | |
李砚田. (1988).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研究. 武汉: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 |
列宁. (2017). 列宁全集(第55卷). 北京: 人民出版. | |
刘春花. 学校教育的责任边界与有限性 教育发展研究 2009 21 40 44 刘春花. (2009). 学校教育的责任边界与有限性. 教育发展研究, (21), 40—44. | |
刘庆昌. (2008). 教育思维论. 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 | |
刘庆昌. 走向科学只是教育学的一种策略——兼及实证研究的有限合理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02 92 98 刘庆昌. (2018). 走向科学只是教育学的一种策略——兼及实证研究的有限合理.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02), 92—98. | |
刘云生. 让法律成为良好的教育文本——全民守法战略前移之策 教育发展研究 2016 11 7 13 刘云生. (2016). 让法律成为良好的教育文本——全民守法战略前移之策. 教育发展研究, (11), 7—13. | |
罗豪才. (2015). 发挥软法效用. 深圳特区报, 2015-11-24(B10). | |
吕世伦. (2016). 法的真善美: 法美学初探.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
米阿拉雷. (1989). 教育科学导论(郑军, 张志远, 译).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 |
潘婉茹, 孔凡哲. 教师教学自主权的限阈及实践路径 现代教育管理 2016 07 94 98 潘婉茹, 孔凡哲. (2016). 教师教学自主权的限阈及实践路径. 现代教育管理, (07), 94—98. | |
庞德. (2007). 法理学(第四卷)(王保民等, 译 ). 北京: 法律出版社. | |
彭聃龄. (2012). 普通心理学(第4版).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彭宇文. 教育法地位再探——兼论教育法学学科建设 教育研究 2020 04 125 138 彭宇文. (2020). 教育法地位再探——兼论教育法学学科建设. 教育研究, (04), 125—138. | |
普珀. (2011). 法学思维小学堂: 法律人的6堂思维训练课(蔡圣伟,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祁占勇, 陈鹏. 中国教育法学研究热点的共词可视化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 03 79 90+121 祁占勇, 陈鹏. (2016). 中国教育法学研究热点的共词可视化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03), 79—90+121. | |
秦惠民, 谷昆鹏. 对完善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02 5 12 秦惠民, 谷昆鹏. (2016). 对完善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02), 5—12. | |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2014). 教育学基础.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 |
申素平. (2009). 教育法学——原理、规范与应用.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 |
沈宗灵. 对霍菲尔德法律概念学说的比较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 1990 01 67 77 沈宗灵. (1990). 对霍菲尔德法律概念学说的比较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 (01), 67—77. | |
沈宗灵. (2014). 法理学.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史秋衡, 李瑞.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逻辑、关键要素与路径选择 中国远程教育 2024 01 15 24 史秋衡, 李瑞. (2024).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逻辑、关键要素与路径选择. 中国远程教育, (01), 15—24. | |
舒国滢. (2006). 法理学导论.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孙霄兵, 马雷军. (2017). 教育法理学.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 |
谭晓玉. 我国教育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教育研究 1995 08 62 66 谭晓玉. (1995). 我国教育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教育研究, (08), 62—66. | |
谭晓玉. 当前国外教育法制的发展趋势、成功经验及其借鉴 教育发展研究 2001 06 79 81 谭晓玉. (2001). 当前国外教育法制的发展趋势、成功经验及其借鉴. 教育发展研究, (06), 79—81. | |
陶富源. 实践规律简析 哲学动态 1996 08 35 37 陶富源. (1996). 实践规律简析. 哲学动态, (08), 35—37. | |
王丽英. (2014). 案例法理学.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
王梓坤. (1992). 当代交叉学科实用大全. 北京: 华夏出版社. | |
魏德士. (2003). 法理学(丁小春, 吴越, 译). 北京: 法律出版社. | |
乌申斯基. (1989). 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人类学初探(郑文樾,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 |
吴洁. 对交叉学科及其科研管理的思考 研究与发展管理 1997 04 60 63 吴洁. (1997). 对交叉学科及其科研管理的思考. 研究与发展管理, (04), 60—63. | |
肖川. 试论人的可教育性、教育的需要性和教育的意向性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2 03 39 44 肖川. (1992). 试论人的可教育性、教育的需要性和教育的意向性.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03), 39—44. | |
辛敬良. (199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 |
熊进光, 易有禄. (2012). 法学通论.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 |
杨国全. “教育主导作用”辩析──对教育学一个基本命题的思考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 06 85 88 杨国全. (1995). “教育主导作用”辩析──对教育学一个基本命题的思考.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06), 85—88. | |
姚冬梅. 生成性思维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0 04 98 102+124 姚冬梅. (2010). 生成性思维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教发展与评估, (04), 98—102+124. | |
尹力. (2015). 教育法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 |
余雅风, 吴会会.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亟须提升中小学法治教育实效 中国教育学刊 2018 03 1 6 余雅风, 吴会会. (2018).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亟须提升中小学法治教育实效. 中国教育学刊, (03), 1—6. | |
余雅风. (2008). 新编教育法.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余雅风主编. (2021). 教育法学研究. 福州: 福建出版社. | |
喻中. (2016). 法学是什么.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 |
湛中乐, 靳澜涛. 教育行政执法权的强弱两极化运行及其调适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1 02 26 32 湛中乐, 靳澜涛. (2021). 教育行政执法权的强弱两极化运行及其调适.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02), 26—32. | |
张炳奎. 实事求是与实践规律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03 19 27 张炳奎. (1998). 实事求是与实践规律.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3), 19—27. | |
张善恭. (1991). 立法学原理.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
张文显. (1999). 法理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
张文显. (2003). 法理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张忠华, 孙文敬. “教育学原理”的知识体系应该是怎样的 教育学术月刊 2022 03 28 36+50 张忠华, 孙文敬. (2022). “教育学原理”的知识体系应该是怎样的. 教育学术月刊, (03), 28—36+50.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20).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设置“交叉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通知.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yjss_xwgl/xwgl_xwsy/202101/t20210113_509633.html. | |
中央编译局. (199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
周光礼, 刘献君. 政府、市场与学校: 中国教育法律关系的变革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05 131 136 周光礼, 刘献君. (2006). 政府、市场与学校: 中国教育法律关系的变革.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05), 131—136. | |
周光礼. (2005). 教育与法律: 中国教育关系的变革.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周洪宇. (2018). 40年教育法治建设回顾与展望. 中国教师报, 2018-12-26 (03). | |
周琴. (2019).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第2版). 合肥: 安徽大学出版社. | |
周旺生. (1994). 立法论.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周旺生. (2009). 立法学(第2版). 北京: 法律出版社. | |
朱曦. (2002). 教师职业道德与法律修养. 苏州: 苏州大学出版社. | |
Berlin, Abgeordnetenhaus. (2004). Schulgesetz fuer das Land Berlin, Vom 26. Januar 2004( GVBl. 2004, 26), zuletzt geändert durch Artikel 1 des Gesetzes vom 04.10. 2023, GVBl. S. 335. |
[1] | [德]底特里希•本纳(Dietrich Benner). 现代教育学和社会教育学的起源和实用性的十大论点[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9): 33-41. |
[2] | 李政涛. 概念研究为什么重要?——构筑教育学建设与发展的概念基石[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8): 1-8. |
[3] | 刘贵华, 孟照海. 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2): 1-17. |
[4] | 史静寰, 张华峰, 郭菲. 探讨中国学习者现象与建构教育学自主知识的努力——以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CSS)项目十五年探索为案例[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11): 12-29. |
[5] | 李政涛, 徐晓晓. 从“基础教育”到“基础教育学”:建构中国自主基础教育学知识体系[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11): 146-153. |
[6] | 劳凯声, 吕伟艳, 马暄皓. 教育法学话语、体系与研究方法的演进与定位[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10): 1-12. |
[7] | 余若凡, 申素平. 论教育法学研究的双重进路[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10): 13-22. |
[8] | 蔡海龙. 法典化背景下教育法学研究方法的反思与重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10): 40-51. |
[9] | 项贤明. 劳动教育的理论意蕴[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8): 44-52. |
[10] | 郑永和, 周丹华, 张永和, 田雪葳, 王晶莹, 郑一. 计算教育学视域下的ChatGPT:内涵、主题、反思与挑战[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7): 91-102. |
[11] | 彭正梅, 周小勇, 高原, 王清涛, 施芳婷. 天下课程:论未来教育的四重视野[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12): 13-25. |
[12] | 洪如玉. 生态教育学: 回顾与前瞻[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12): 26-33. |
[13] | 游韵, 余沐凌. 在“人类世”危机中构建“共同世界教育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与世界共同生成:为了未来生存的教育》评述[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12): 46-57. |
[14] | 张广斌, 薛克勋. 数字教育学的底层逻辑与构建路径——兼论中国式数字教育学建设[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11): 67-84. |
[15] | 侯怀银, 原左晔. 乡村振兴呼唤乡村教育学[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12): 50-62.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