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什, 霍尔特. (2020). 科学: 无尽的前沿(崔传刚, 译). 北京: 中信出版集团.
|
|
蔡铁权, 郑瑶. (2019). 科学观念及其科学教育价值. 教育科学研究, (10), 5- 11.
|
|
蔡铁权. (2003). 后现代视点下的科学教育. 全球教育展望, (11), 59- 63.
|
|
丁邦平. (2021). 全球化视野下学校科学教育改革的观察与反思.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05), 10- 17.
|
|
丁钢, 侯怀银, 谭维智, 等. (2021). 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建构: 问题与路径. 基础教育, (01), 13- 39+2.
|
|
冯建军. (2022). 回答好时代之问: 新时代中国教育学体系建设的旨归. 中国社会科学网(2022年7月11日).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712/04/12776403_1039514269.shtml#google_vignette.
|
|
黑格尔. (1978). 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贺麟, 王太庆, 等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
洪谦. (1984). 逻辑经验主义.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
李正风. (2006). 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演变.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李政涛. (2023). 跨以成人: 跨界教育的历史、现实与未来. 教育研究, (05), 43- 57.
|
|
潘斌. (2023). 合理慎思常识认知及其风险. 探索与争鸣, (01), 65- 67.
|
|
习近平. (2016).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 2016-05-19(001).
|
|
习近平.(2022).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22-04-25):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2204/t20220425_621698.html.
|
|
谢鑫, 陈洪捷, 沈文钦. (2023). 学术训练环境对博士生科研能力增值的影响——基于学科差异的视角. 研究生教育研究, (04), 1- 11.
|
|
熊华夏. (2020). 科学发展模式的历史演进及其对当代科学教育的启示.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03), 95- 99+104.
|
|
袁振国. (2019). 科学问题与教育学知识增长. 教育研究, (04), 4- 14.
|
|
袁振国. (2023). 教育学的历史转向——关于教育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思考. 教育研究, (05), 4- 15.
|
|
张红霞, 郁波. (2023). 从“探究”到“实践”: 科学教育的国际转向与本土应对. 教育研究, (07), 66- 80.
|
|
张政文. (2023). 科学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逻辑关系. 探索与争鸣, (09), 5- 9+177.
|
|
郑永和, 杨宣洋, 袁正, 卢阳旭. (2022). 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 内涵和框架. 中国教育学刊, (10), 12- 18.
|
|
中央编译局. (200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中央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
朱德全. (2023). 新文科时代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学科范式. 教育研究, (05), 30- 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