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海伟, 王龚, 陆美晨.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探索与上海实践[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3): 110-120. |
[2] |
张翕, 陆铭. 新人口形势下的公共教育供给[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10): 65-76. |
[3] |
邬大光, 李文. 我国高校大规模线上教学的阶段性特征——基于对学生、教师、教务人员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38(7): 1-30. |
[4] |
张沿沿, 顾建军, 徐维炯, 陆叶丰. 对我国8省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技术素养的调查与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6): 29-41+154+155. |
[5] |
田爱丽, 严凌燕. 高校综合评价招生的理论、实践与展望——以上海市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学校为例[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3): 69-78+168. |
[6] |
刘源, 刘红云. 非连续性与异质性——多阶段混合增长模型在语言发展研究中的应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1): 137-148+166. |
[7] |
楼世洲, 张家雯, 吴海江. “63%的农村孩子一天高中都没上过”吗?——对罗斯高团队研究结论的几点质疑[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35(6): 143-147. |
[8] |
张心科. 教科书如何兼顾地域特点和城乡差异:1910-1930年代的探索[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 33(4): 119-124. |
[9] |
曾茂林. 新生代农民工生命发展阶段职教体系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 30(4): 37-43. |
[10] |
倪辉. 大学仪式的形态、特点及功能:道德教育的视角[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 30(3): 29-33. |
[11] |
于珍, 金林祥. 近代上海同乡组织的移民成人教育及启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 27(3): 83-87, 96. |
[12] |
李晓文. 青少年日常行为取向及其形成因素分析———自我发展特征透视[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 22(4): 53-62. |
[13] |
申继亮, 刘加霞. 论教师的教学反思[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 22(3): 44-49. |
[14] |
张际平. 网络远程教育的主要特点分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 22(2): 37-41. |
[15] |
姚云. 美国高等教育法治化演进及其特点[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 22(1): 2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