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赵丽, 刘寅生. 教育对话的技术转向:嬗递路径、应用困顿与范式重构——兼论对ChatGPT的逻辑审视及展望[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8): 76-84. |
[2] |
尹弘飚, 秦晗. 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研究:范式、旨趣与论述[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3): 61-77. |
[3] |
张广斌, 薛克勋. 数字教育学的底层逻辑与构建路径——兼论中国式数字教育学建设[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11): 67-84. |
[4] |
龙宝新. 学科内卷化时代的教师教育学科建设[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39(8): 83-93. |
[5] |
刘善槐, 张雪, 朱秀红, 霍明. 指向科学决策的农村教育实证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38(9): 103-118. |
[6] |
林克松, 朱德全. 教育应对公共危机的分析框架与行动范式——基于“新冠”重大疫情危机的透视[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38(4): 118-126. |
[7] |
王楠, 罗珺文. 高校科研成果的非学术影响及其评估: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38(4): 62-71. |
[8] |
程天君. 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中断与损失(1949—1979)——基于“历史的天空”之比较[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38(12): 1-20. |
[9] |
赵健, 杨晓哲. 中国语境中学习科学发展的历史进路和当代使命——基于科学范式形成及其知识图谱证据的分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7(5): 92-104. |
[10] |
祝贺, 高玲, 威廉·里斯. 教育史研究范式的“美国历程”和“威斯康星经验”——祝贺、高玲与威廉·里斯的对话[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7(4): 164-167. |
[11] |
姜勇, 柳佳炜, 戴乃恩. 论教育研究的现象学范式与实证主义范式的差异[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6): 61-68+156. |
[12] |
姚计海. 教育实证研究方法的范式问题与反思[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35(3): 64-71+169+170. |
[13] |
柳夕浪. “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再谈“培养什么样的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35(2): 68-75+121. |
[14] |
李刚;王红蕾. 混合方法研究的方法论与实践尝试:共识、争议与反思[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 34(4): 98-105. |
[15] |
蒋柯,胡瑜. “注意”的意义:认知科学的解释范式述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 31(1): 44-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