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0年, 第1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0-03-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未来展望
    陈玉琨, 李如海
    2000 (1):  1-1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1.001
    摘要 ( 457 )   HTML ( 43 )   PDF(1124KB) ( 544 )  

    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 我国教育评价理论研究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间续发展阶段和持续发展阶段。本文研究了这两个阶段发展的特点, 并对新时期以来, 我国教育评估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和对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作了探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哲学与教育科学:历史的观点
    范国睿
    2000 (1):  13-28,3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1.002
    摘要 ( 227 )   HTML ( 5 )   PDF(1615KB) ( 82 )  

    作为教育理论的重要范畴, 教育哲学与教育科学代表着教育研究的不同趋向和价值追求, 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实际上也就是教育哲学与教育科学彼此论争、相互影响、互为补充的历史。本文拟从教育理论发生学的角度, 从不同历史时期里教育理论的学科称谓、教育理论的学科基础、理论性质以及研究方法论等多重层面对教育哲学与教育科学予以系统考察, 分析教育哲学与教育科学从作为一门统一的教育学的不同价值追求到分化成两门独立的教育学科的演进过程, 在此基础上概括其内在的区别与必然的联系, 以揭示教育理论由综合走向分化、由分化走向综合的辩证发展历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教育研究的历史意识与逻辑意识
    郭元祥
    2000 (1):  29-3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1.003
    摘要 ( 170 )   HTML ( 0 )   PDF(919KB) ( 42 )  

    本文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出发, 批判了教育研究中历史与逻辑相脱离的现象, 探讨了教育研究中的教育历史观, 考察了教育历史与教育逻辑的关系, 认为教育研究应具有历史意识和逻辑意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台湾和香港以及大陆(或内地)部分教育学院系本科教学计划之比较
    熊川武
    2000 (1):  39-5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1.004
    摘要 ( 326 )   HTML ( 2 )   PDF(881KB) ( 109 )  

    通过比较台湾师大教育学系、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华东师大教育学系的本科教学计划, 本文得出的初步结论有四:一是三个计划, 两大风格。台湾师大与华东师大的比较接近, 而香港中文大学的大异其趣。二是培养目标, 同异两存。台湾师大教育学系主要培养“教育行政人才”、“教育学术人才”与“中等学校师资”, 而华东师大教育学系:本科将朝培养“学者型”教育工作者方向发展, 拟试行`, 4十3 ”或`, 4十2 ”学制, 即部分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直升硕士研究生。三是变通招生, 广开生源。相对而言, 台湾师大招生的路子似乎宽广一些, 招收多种保送生, 还有插班生。四是紧扣目标, 改革课程。台湾师大教育学系课程变化的主要趋势:拓宽文化基础, 减少一般理论科目, 加强专题课程。华东师大教育学系坚持“两类三块四个内涵”的课程改革方案: “两类”指“必修”与“选修”两大类, ’ `两类”的改革策略是适当调整前者, 大力发展后者。“三块”指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均由文化课程、情境课程和实践课。程构成。“四个内涵”指“充实文化底蕴”、“突出理论修养”、“增强情境感悟”、“培养科研能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需要·问题·对策-试析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高职教育发展
    李建求
    2000 (1):  52-5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1.005
    摘要 ( 127 )   HTML ( 0 )   PDF(535KB) ( 69 )  

    本文从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的现状出发, 指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中心城市要获得持续、高效、健康的发展, 必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者还就这些城市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基本对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二战后日本教育环境的变化和教育社会学的发展——教育社会学的范式和研究的新动态
    藤田英典
    2000 (1):  57-6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1.006
    摘要 ( 246 )   HTML ( 3 )   PDF(615KB) ( 60 )  

    范式是一门学科的提问方法, 回答问题的方法和对对象、问题的研究方式。二战后日本教育环境发生了诸多变化, 日本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也历经了儿个阶段, 其间有多种范式更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发展观:儿童社会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发展倾向
    邓赐平, 刘金花
    2000 (1):  64-70,7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1.007
    摘要 ( 119 )   HTML ( 0 )   PDF(739KB) ( 35 )  

    系统发展观是当代儿童发展理论中一个重要理论模型, 它把发展看作是动力系统相互调节的结果。这一观点强调儿童发展受生活环境中多个水平的影响、系统水平的循环因果性、以及系统的动态特征, 因此在当代的儿童发展研究中, 特别是儿童社会化研究中, 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家庭系统中的儿童社会化作为分析范例, 试图揭示系统发展观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中的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汉语儿童识字的心理机制及其给教育的启示
    胡平
    2000 (1):  71-7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1.008
    摘要 ( 212 )   HTML ( 3 )   PDF(544KB) ( 378 )  

    本文从儿童识别汉字的心理机制对汉语儿童汉字学习过程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作者认为, 在感知汉字过程初期, 识别汉字与识别拼音文字的过程基本相似。儿童对汉字识别有其独特的发展过程, 对其过程的研究有助于对儿童进行科学的识字教育; 对汉字识别进行的神经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失读病人的语言缺失和大脑的功能定位研究, 这种研究从另一方面提供了对科学教育的思路。总之, 对儿童识字的心理机制的研究启示我们重新思考如何科学地指导对儿童的教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金林祥, 李庚靖
    2000 (1):  77-8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1.009
    摘要 ( 3693 )   HTML ( 66 )   PDF(462KB) ( 443 )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创造教育的开拓者。针对旧中国教育脱离实际的严重弊端, 他提出旨在造就创造型人才,培养创新精神创造教育思想。这个思想主要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为理论依据,以生活为教育内容,强调教学做合一; 力图通过“六大解放、“三个需要”、“一大条件”来解放、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同时采取启发、自动、手脑并用等方法实施创造教育。这是一种具有中国特征,又反映现代教育理论发展趋势的新的教育理论。它不仅为中国教育理论宝库作出了独特贡献,而且对于我国当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理学音乐教育思想初探
    张学强
    2000 (1):  82-87,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1.010
    摘要 ( 120 )   HTML ( 0 )   PDF(827KB) ( 36 )  

    理学音乐教育思想是理学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是对先秦儒家音乐教育思想的继承, 又体现了理学的特色, 主要表现为将先秦儒家音乐教育思想进一步抽象化。理学家在音乐教育方面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性的见解, 但从根本上来讲, 它仍然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音乐教育没有取得独立的地位, 音乐教育为德性修养和社会政治服务的倾向过于明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王安石的陶冶成才观
    黄明喜
    2000 (1):  88-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1.011
    摘要 ( 331 )   HTML ( 1 )   PDF(899KB) ( 171 )  

    陶冶成才观是贯穿在王安石整个教育思想中的红线和突出主题。王安石基于历史教训与变法需要,构建了集“教”、“养”、“取”、“任”诸环节于一体的人才学说,形成了基础在教育的比较完备的人才理论体系。王安石的陶冶成才观及实践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