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闵维方. 创新研究方法 提高教育科学研究水平[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5, 43(5): 1-15. |
[2] |
周勇. 大变局中的民族复兴与教育改革——现代中国教育学的兴起及其范式演变[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5, 43(4): 1-8. |
[3] |
刘婷婷, 金明磊, 蔡连玉.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建设之困与解:基于大规模语料的质性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5, 43(4): 116-125. |
[4] |
杨茂庆, 黄茂林. 青少年价值观类型与家庭背景的关系:基于潜在剖面分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5, 43(4): 41-52. |
[5] |
马思腾, 褚宏启. 学生参与学校治理对其创新能力的影响[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5, 43(3): 110-123. |
[6] |
郑金洲. 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学基本概念的类型分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5, 43(2): 1-9. |
[7] |
温晓情, 冯建军. 中国特色教育学标识性概念建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5, 43(2): 10-18. |
[8] |
张华峰, 史静寰, 郭菲. 求知、修身与发展的统合:国际比较视野下中国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5, 43(2): 19-33. |
[9] |
范涌峰, 吴钰茜. 走出混沌迷途:普通高中特色发展三十年滞缓困境与出路——基于深度访谈的证据[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5, 43(2): 90-104. |
[10] |
卓泽林. 研究型大学赋能区域创新发展的理论审思与策略——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5, 43(1): 67-80. |
[11] |
孙彩平, 葛丹丹. 中国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动态演变及生态系统模型建构——基于三轮大样本实证调查[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5, 43(1): 96-112. |
[12] |
李政涛. 概念研究为什么重要?——构筑教育学建设与发展的概念基石[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8): 1-8. |
[13] |
崔延强, 李雄.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兴起与可持续发展策略[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8): 23-39. |
[14] |
谢爱磊, 覃云云, 刘群群. “后知后觉”与“随波逐流”——精英高校农村籍大学生就业能力管理的反身性叙事[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7): 15-27. |
[15] |
余秀兰. 文化资本与教育获得:中国情境中的探索与创新[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6): 2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