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鲍威, 陈得春, 佟琳楠. 美德是否可教?高等教育对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4): 56-71. |
[2] |
严从根. 道德凸显和伦理隐退的中国德育危机与出路[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38(11): 101-108. |
[3] |
彭韬, 林凌. 赫尔巴特的性格形成理论研究——基于教育学与伦理学相互关系的视角[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6): 69-76+156+157. |
[4] |
李学良, 杨小微.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公正体验的实证研究——基于学校内部公平数据库的报告[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4): 95-106+165. |
[5] |
何菊玲. 因材施教原则的教育正义之意蕴[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2): 110-116+157. |
[6] |
吴全华. 论教育与人性的关系
——保守主义人学视角的审视[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 34(3): 71-78. |
[7] |
樊改霞. 我国道德教育的现代性转型及其伦理风险[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 34(1): 31-38. |
[8] |
朱守信,杨颉. 教育与哲学:游离到复归[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 33(4): 1-6. |
[9] |
张中原;扈中平. 教育人性化的三重遮蔽与敞明[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 33(2): 1-9. |
[10] |
余维武. 现代道德教育中的道德底线与道德至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4, 32(3): 69-77. |
[11] |
唐燕 高德胜. “称赞”抑或“敬重”:从伦理概念到德育实践[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4, 32(2): 31-37. |
[12] |
金生鈜. 公共道德义务的认同及其教育[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 30(3): 1-6. |
[13] |
倪辉. 大学仪式的形态、特点及功能:道德教育的视角[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 30(3): 29-33. |
[14] |
郑富兴. 个体化社会的道德教育问题[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29(4): 1-7. |
[15] |
严从根, 冯建军. 道德教育:在正当与有效之间寻求平衡[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29(3): 1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