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桂清. (2018).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 特征、形态与维度. 课程. 教材. 教法, 38 (9), 48- 54.
|
|
常建娥, 蒋太立. (2007).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1), 153- 156.
|
|
陈英和, 张淳俊. (2010). 基于跨学科概念图的跨学科知识整合模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37- 44.
|
|
杜惠洁, 舒尔茨. (2005). 德国跨学科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分析. 全球教育展望, 34 (8), 28- 32.
|
|
范涌峰, 宋乃庆. (2018). 学校特色发展测评模型构建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36 (2), 68- 78+155−156.
|
|
高潇怡, 孙慧芳. (2020). 小学科学教师的跨学科概念理解: 水平、特征与建议. 教师教育研究, 32 (6), 68- 75.
|
|
何齐宗, 刘流. (2021). 中小学教师专业核心素养模型构建研究. 课程. 教材. 教法, 41 (4), 131- 137.
|
|
黄晓磊, 邓友超. (2017). 学校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德尔菲法的调查分析. 教育学报, 13 (1), 23- 31.
|
|
教师跨学科能力发展项目组, 胡庆芳, 朱远妃. (2020). 教师跨学科能力的理想、现实与实现. 上海教育科研, (2), 76- 78+46.
doi: 10.16194/j.cnki.31-1059/g4.2020.02.018
|
|
江净帆. (2016). 小学全科教师的价值诉求与能力特征. 中国教育学刊, (4), 80- 84.
|
|
李兆义, 杨晓宏. (2019). “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素养结构与培养路径. 电化教育研究, 40 (7), 110- 120.
doi: 10.13811/j.cnki.eer.2019.07.014
|
|
刘晟等. (2016). 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课程、教学与评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34 (3), 38- 45+11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3.005
|
|
钱月圆, 韦雪艳. (2017). 中小学差错管理氛围与教师创新教学行为的关系研究. 教学与管理, (12), 21- 24.
|
|
宋歌, 王祖浩. (2019). 国际科学教育中的跨学科素养: 背景、定位与研究进展. 全球教育展望, 48 (10), 28- 43.
doi: 10.3969/j.issn.1009-9670.2019.10.003
|
|
苏敏. (2021). 小学全科教师语文核心素养体系建构. 中国教育学刊, (10), 99- 102.
|
|
田娟, 孙振东. (2019). 跨学科教学的误区及理性回归. 中国教育学刊, (4), 63- 67.
|
|
汪丁丁. (2012). 转型期社会的跨学科教育问题. 社会科学战线, (7), 197- 201.
|
|
王光明, 卫倩平, 赵成志. (2017).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跨学科能力测评研究. 中国教育学刊, (7), 24- 29.
|
|
王光明, 张楠, 李健, 杨蕊, 张胜. (2019). 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的结构体系及发展建议. 中国教育学刊, (3), 81- 88.
|
|
王海霞, 唐智松. (2020). 教师核心素养教育胜任力研究. 课程. 教材. 教法, 40 (2), 132- 138.
|
|
王莲芬, 许树柏. (1990). 层次分析法引论.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王奕婷, 陈霜叶. (2020). 全球视角下的课程整合“新故事”——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综述. 教育发展研究, 40 (4), 79- 84.
|
|
肖正德, 王振宇. (2020).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乡村属性”教学能力: 价值、结构及培养路径. 中国教育学刊, (12), 64- 69.
|
|
徐蔼婷. (2006). 德尔菲法的应用及其难点. 中国统计, (9), 57- 59.
doi: 10.3969/j.issn.1002-4557.2006.09.032
|
|
许京, 蔡丽红. (2017). 协同创新 提升跨学科教师团队合作效能. 中小学管理, (2), 24- 25.
|
|
杨静. (2021).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基于G市中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 现代教育管理, (12), 61- 69.
|
|
杨开城, 窦玲玉, 公平. (2021). 论STEM教师的专业素养. 电化教育研究, 42 (4), 115- 121.
|
|
杨向东. (2020). 关于核心素养若干概念和命题的解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38 (10), 48- 59.
|
|
余胜泉, 胡翔. (2015). STEM教育理念与跨学科整合模式. 开放教育研究, 21 (4), 13- 22.
|
|
张淳俊, 陈英和. (2010). 采用跨学科概念图推进中学生跨学科学业成就. 心理发展与教育, 26 (2), 153- 160.
|
|
张和生, 余军民, 郑岱. (2013). 高考公平指数的建构与测评——以湖南省为例.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11 (1), 29- 42+190.
doi: 10.3969/j.issn.1671-9468.2013.01.003
|
|
钟启泉. (2021). 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课程改革的挑战性课题. 基础教育课程, (11), 5- 20.
|
|
朱立明, 马振, 冯用军. (2019). 我国教师专业素养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教育科学研究, (12), 80- 87.
|
|
祝智庭, 肖玉敏, 雷云鹤. (2018). 面向智慧教育的思维教学.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1), 47- 57.
doi: 10.3969/j.issn.1009-5195.2018.01.006
|
|
Jacobs, H. H. (1989).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
|
Smith Deborah C., Neale Daniel C. (1989). The construction of subject matter knowledge in primary science teaching.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5 (1), 1- 20.
doi: 10.1016/0742-051X(89)90015-2
|
|
Taylor, P. G. (2006).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o teaching art in high school.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