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 (2002). 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陈锡文. (201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5-12 陈衍, 徐梦佳, 郭珊, 柳玖玲. (2017). 面向2030年我国农村人口发展与职业教育现代化刍议.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5),20-25 成婧. (2014). 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国家治理体系建设.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64-68 重庆晨报. (2018−09−18). 开州区职教中心开设老年教育培训班, 5个专业随便选. 取自: http://www.cqcb.com/county/kaizhouqu/kaizhouquxinwen/2018-09-18/1099650_pc.html. 凡勇昆, 邬志辉. (2012). 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方向的困境与出路——基于文化的视角.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4),26-30 费孝通. (2015). 乡土中国. 北京: 人民出版社. 郝文武. (2010). 当代中国教育哲学研究: 从概念建构到理论创新和实践变革.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5-14 姜大源. (2006). 职业教育教育思想的功能说.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5),1 李慧慧. (2018).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土文化的复兴.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5),61-65 李延平, 陈鹏, 祁占勇. (2018). 我国当代农村职业教育研究.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李延平, 王雷. (2017).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使命及变革. 教育研究,(11),70-74 刘春生, 徐长发. (2002). 职业教育学.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刘复兴. (1991). 教育的本体价值与工具价值关系管窥.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6),51-55+78 刘铁芳. (2011). 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刘影. (2017). 城乡统筹视域下农村“空心化”治理策略. 高等农业教育,(2),118-123 吕莉敏, 石伟平. (2018).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高等职业教育责任与策略.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6),12-19 马建富. (2015).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职业教育责任及行动策略. 教育发展研究,35(Z1),73-79 祁占勇, 杨文杰. (2018). 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进逻辑与展望.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7),43-50 祁占勇. (2018). 职业教育政策研究.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萨伊. (1963). 政治经济学概论(陈福生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森. (2002). 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 于真等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王汉澜, 马平. (1991). 浅谈教育的价值.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27-32 王欢. (2012). 涉农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探寻——基于对石家庄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读意愿的调查.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31-37 乡村旅游网. (2018-11-22). 乡村振兴的资源、资金和人才. 取自: http://www.crttrip.com/showinfo-20-3424-0.html. 徐国庆. (2008). 职业教育课程论.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徐辉. (2005). 国外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6),96-101 徐长发. (2006). 新乡村职业教育发展预期.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岳映平, 贺立龙. (2016). 精准扶贫的一个学术史注脚: 阿马蒂亚·森的贫困观. 经济问题,(12),17-20+56 张攀春. (2017). 资源禀赋与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 来自国外的经验借鉴. 江苏农业科学,(3),250-254 张旸. (2011). 教育需要论.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赵运平. (2018). 知识耗散的产业供需侧适配人才涌现机制. 自然辩证法通讯,(8),85-91 周黎. (2014). 农业现代化视角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周正. (2006). 福斯特与巴洛夫论战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外国教育研究,(3),57-62 Foster, P. J. (1965). The vocational school fallacy in development planning. In C. A. Anderson and M. J. Bowman ed. Education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Chicago: Aldine. Nasibullov, R., et al. (2016). Rural school as a resource for the intellectual and labour potential formation of the rural socie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 Science Education, (3), 119-128 Roberts, T. G., & Ball, A. L. (2009). Secondary agricultural science as content and context for teaching.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1), 81-91 Webb, S., et al. (2015). Geographical and Place Dimensions of Post-school Participation in Education and Work. NCV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