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3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0-04-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特稿
    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实证研究
    岳昌君, 夏洁, 邱文琪
    2020 (4):  1-1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4.001
    摘要 ( 733 )   HTML ( 481 )   PDF(794KB) ( 897 )  
    本文基于2019年17个省区市32所高校的抽样调查数据,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2019年高校毕业生整体落实率为80.1%,与2017年相比,毕业生单位就业的比例有所下降,而待就业的比例上升,国内升学的比例也明显上升,就业难度加大;(2)从就业分布来看,毕业生更倾向于在东部地区和北上广等地区就业,在大中城市就业的比例超过80%,教育成为就业占比最大的行业,民营企业仍然是吸纳毕业生最多的单位类型;(3)人力资本依然是影响高校毕业生求职结果和起薪水平的重要因素。同时,家庭背景、学校背景以及地区间、行业间劳动力市场差异,对毕业生求职、起薪、就业满意度也产生着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带一路”教育
    从“边境”到“跨境”:“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境民族教育的转型发展
    陈时见, 王远
    2020 (4):  18-2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4.002
    摘要 ( 285 )   HTML ( 304 )   PDF(646KB) ( 375 )  
    “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境民族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跨境民族教育需要进行创新性的价值建构,既要打造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带动跨境民族教育的快速发展,又要加强对外合作驱动国际国内教育联动发展;既要增强和平合作的价值共识维护边境地区社会繁荣稳定,又要强化开放包容的发展取向促进与周边国家的民心相通。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发展,跨境民族教育显现出新的时代特征,表现为从单一民族教育拓展为复合跨境教育,从边境落后教育转变为跨境前沿教育,从内陆封闭教育转向国际开放教育。因此,为了深入推进跨境民族教育在新时代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秉承“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重构跨境民族教育的结构体系;提升跨境民族教育的整体质量,构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支点;汇聚各方社会力量,推动跨境民族教育与社会的协同发展;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有机整合,促进跨境民族教育的互联互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关系的实证研究
    蔡文伯, 闫佳丽
    2020 (4):  30-3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4.003
    摘要 ( 295 )   HTML ( 178 )   PDF(856KB) ( 452 )  
    本研究以2006—2017年为考察期,利用PVAR模型对“一带一路”沿线44个样本国家的来华留学生规模和中国对其直接投资量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二者存在显著的相互依存关系。研究结果显示:OFDI规模增长在短期内对沿线国留学生流入有明显的正向冲击作用,它是二者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强烈动因,且具有一定的引导性;沿线国来华留学规模增长是推动OFDI发展的基本源动力之一,并存在较强的正效应,但整体质量不高、经济贡献率偏低;OFDI规模扩张对其本身进一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后期动力不足;受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国际价值链地位等因素的影响,双边人才存量对留学生来华促进作用有限。基于此,政府应合理评估沿线国家投资环境,集约化经营OFDI发展模式,以推动区位资源结构优化和提高全球化价值链的地位;同时,还应搭建国际化人才交流体系、健全留学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和拓宽留学生学科专业招生范围,发展我国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等教育评价
    大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宏观逻辑和教师学术工作的微观行动:审计文化与学术文化的较量
    林小英, 薛颖
    2020 (4):  40-6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4.004
    摘要 ( 262 )   HTML ( 168 )   PDF(986KB) ( 449 )  
    2014年以来中国大学的教育综合改革方案以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希望以此达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改革的逻辑是从经济人假设出发,用丰厚的薪酬待遇吸引人才并刺激产出,通过绩效考核和淘汰制进行市场竞争,以此激发教师的学术活力和产出效率。这是人事制度改革投射出的理想的学术生产图景,也是审计文化进入高等教育的典型表现。然而,通过对教师在职称晋升时的行为策略分析发现,以利益为交换条件,以奖惩为刺激的激励不仅会侵蚀教师热爱学术的纯粹之心,也会破坏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文化,进而对教师造成难以估量的、永久性的内伤。学校的宏观逻辑和教师的微观行动之间的错位是管理视角的审计文化和个体视角的学术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较量。人事改革政策的宏观逻辑要求大量的透明信息,但破坏了学术文化中最宝贵的信任。面对审计文化在高等教育中推行的强制性问责,我们需要从学术文化的角度重新定义“大学品质”“学术竞争力”等关键概念,以便彰显学术共同体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校科研成果的非学术影响及其评估: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王楠, 罗珺文
    2020 (4):  62-7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4.005
    摘要 ( 284 )   HTML ( 122 )   PDF(634KB) ( 422 )  
    “非学术影响”评估是指科研成果对学术界以外的更宽泛的社会、经济、文化、公共政策、医疗、环境以及公民生活质量所产生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近年来,国际科研评估范式正在发生转型:由单纯地关注科研成果的学术影响转向兼顾其对外部社会辐射的更广泛的非学术影响。非学术影响评估在科学与社会的不断重构中逐步兴起,它遵循了知识生产的自身逻辑,更好地回应了公共投入的社会问责,同时有利于增强研究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开展非学术影响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计量学(如计量经济学,替代计量学)、影响力调查(如问卷和访谈)以及影响力案例三种,它们各具特点,相互补充。在我国开展科研评估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中,可考虑引入非学术影响评估,发挥其社会价值导向,推动研究成果产生多样的非学术影响,提升研究者的社会责任意识,重建良好的科研生态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习科学
    学习进阶测评工具研发:以小学生统计思维为例
    李化侠, 宋乃庆, 杨涛, 辛涛
    2020 (4):  72-8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4.006
    摘要 ( 325 )   HTML ( 165 )   PDF(816KB) ( 1137 )  
    学习进阶可以描述学生思维发展的轨迹,揭示学习进程和思维发展规律。测评工具研发是学习进阶的重要组成,研发不足会制约学习进阶的研究与应用。该研究的目的是采用学习进阶理论研制小学生统计思维的测评工具,为加强学习进阶的实证研究、应用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包含建立小学生统计思维学习进阶的理论假设、组建测试题目、分析题目质量、验证学习进阶理论与学生实际表现四个步骤。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统计思维的学习进阶理论假设与实际状况基本相符,基于学习进阶理论开发的测评工具能为了解学生思维发展、改进教学提供更多参考信息,并可为发现学习规律提供新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德—心智”视阈下我国学生学习概念的发展——基于字词联想测验的实证研究
    高瑞翔, 曾麒源, 范志灵, 吴嘉政, 李依娜, 范尹晴, 莫雷
    2020 (4):  83-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4.007
    摘要 ( 287 )   HTML ( 116 )   PDF(1073KB) ( 450 )  
    学习概念是从主位视角出发的学习观,是指学生个体对学习现象和学习经验所持有的直觉认识的综合。华裔美国学者李瑾教授在上个世纪末采用字词联想测验范式,以成人大学生为被试,对学习概念结构进行了系统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提出西方人的学习模式为“心智导向”,而东亚人的学习模式为“美德导向”。本研究对李瑾的研究方法做了必要的修正,据此对小学一年级至大学三年级的我们中国学生进行调查,探究我国学生学习概念的发展变化情况。研究发现,随着学龄的增长,我国学生的学习概念呈现出由“美德主导”向“德智并重”转变的发展趋势。这说明,在我国“美德导向”的学习传统依然根植在我国,但全球性的文化交融以及现代化教育对心智开发的更加重视导致了我国学生学习概念中“心智导向”的成分亦不断增长。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美德导向”与“心智导向”的分野必将进一步缩小直至消失,而“心智”与“美德”平衡并重的教育模式也应当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方彼此互鉴的育人理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职业教育
    技能形成中的国家、行会与劳工——基于英国行会学徒制演化的社会学分析
    王星
    2020 (4):  96-10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4.008
    摘要 ( 278 )   HTML ( 115 )   PDF(732KB) ( 294 )  
    英国行会学徒制的发展在时间跨度上从12世纪初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期,分为传统行会学徒制、国家立法学徒制和工业革命学徒制三个阶段。在传统行会学徒制中,劳动雇佣关系、师徒技能传承关系以及社会身份关系之间相互嵌入,为传统行会学徒制的技能形成奠定了社会基础。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的力量释放颠覆了传统行会学徒制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商人直接支配生产改变了行会经济中的生产关系,商人阶层成为剩余价值的占有者,同时也导致师傅阶层出现分化,出现了所谓的小师傅阶层。工业革命后,学徒制管制权力由行会转移到技工工会,学徒制逐渐沦为劳资斗争的工具。引发英国行会学徒制陷入危机并走向瓦解的深层根源在于社会结构的转型变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现实困顿与实践指向
    祁占勇, 王志远
    2020 (4):  107-11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4.009
    摘要 ( 382 )   HTML ( 116 )   PDF(781KB) ( 564 )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做出的重大决策,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支撑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促成人的自我实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依然面临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发挥欠缺、农村人口过渡转移就业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后劲不足、“跳农门”思想持续蔓延与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发生偏移、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与农村职业教育反应滞后等现实困顿。面对振兴乡村的重大使命,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定向要顺应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求、生存根基要注重涵养乡土文化的基因、培养目标要精准定位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供需适配要不断挖掘老龄人口红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疫情防控中的教育研究
    教育应对公共危机的分析框架与行动范式——基于“新冠”重大疫情危机的透视
    林克松, 朱德全
    2020 (4):  118-1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4.010
    摘要 ( 306 )   HTML ( 109 )   PDF(640KB) ( 371 )  
    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是衡量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维度。在系统思维的意义上,教育应对公共危机存在着设计、执行和反思三个环节的行动结构,以及专业度、认同度、协同度、创新度、认识度和推进度六个维度的行动尺度。在应对新冠重大疫情危机过程中,教育在设计、执行和反思三个环节均遭遇挑战,表现为“停课不停学”的共识危机,“网上教学”的认知与能力缺位以及“疫情教育”的想象力不足。后疫情时代,提升教育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需要构建常态化的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建立时效性的公共危机信息沟通机制,构建协同化的公共危机治理参与机制,落实针对性的网络教育质量提升机制,开展立体化的公共危机反思机制,以及实施持续性的公共危机治理能力建设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