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3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8-06-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在改革中探索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制度
    袁振国
    2018 (3):  1-12+16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3.001
    摘要 ( 265 )   HTML ( 58 )   PDF(1113KB) ( 1540 )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改革就一直在路上。在自主报考、择优录取的基本原则下,我国高考改革经历了从全国统考到分省命题,从一年一次考试到一年两考,从纸笔考试、录取到电脑考试、录取,从所有考生考同样的学科到不同的人可以选考不同的学科,从一张考卷定终身到参考多种因素综合录取,从所有高校考同样的内容到不同类型学校分类考试等变化。这种尊重中国考试传统和文化心理又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制度,在探索中不断走向完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素养培养
    高考改革需要更加重视科学学科
    柯政
    2018 (3):  13-24+16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3.002
    摘要 ( 236 )   HTML ( 132 )   PDF(1110KB) ( 1125 )  
    在之前的高考制度体系中,物理、化学等科学学科事实上有着很高的学科地位。但在这次新高考改革之后,科学学科的地位大幅削弱。这是一个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大问题,我们还没有发展到可以不重视科学学科的时候。报考科学学科的人数比例明显下滑,主要的原因不是实施了选考制度,而是因为不科学的计分制度导致报考科学学科的学生遭受不公平。为解决这个问题,各方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本文对各备择方案的主要利弊进行分析,并提出在当前高考制度中,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抓住的三个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考模式下科学素养培养的困境与思考——基于江苏高考改革实践的思考
    鞠勤, 张斓
    2018 (3):  25-32+166+16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3.003
    摘要 ( 221 )   HTML ( 30 )   PDF(1912KB) ( 895 )  
    科学素养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是培养和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渠道,而高考则对基础教育有着强大的导向性作用。现行高考模式下存在的功利化倾向造成了部分理科科目报考人数下降以及科学类课程的"边缘化"。通过坚守育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建立并完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高校招生录取体制,以及试点真正意义上的高校自主招生等方式,可为科学素养的培养建立积极的导向,为高考改革提供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江苏省Y市高考选科情况看江苏高考方案——兼论浙江、上海的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
    张天若
    2018 (3):  33-40+16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3.004
    摘要 ( 238 )   HTML ( 30 )   PDF(1046KB) ( 959 )  
    浙江、上海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实施以来,选择物理学科的考生人数偏少的现象,受到全社会关注。本文以江苏2003、2008高考方案实施以来,江苏省Y市高考选科数据为基础,剖析江苏高考改革引发的类似现象,分析江苏两套高考改革方案存在的不足,及其所带来的近期和远期影响,以供新高考综合改革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素质评价
    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录取质量与公平的个案研究
    李云星, 姜洪友, 卢程佳, 陈天云, 张振良, 楼英伟, 李伟建
    2018 (3):  41-56+16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3.005
    摘要 ( 188 )   HTML ( 30 )   PDF(2972KB) ( 780 )  
    本研究聚焦高校招录的质量与公平问题,以浙江师范大学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录取学生和同专业普通高考浙江省内招录学生的各项表现。研究发现,尽管存在专业和年度差异,高考成绩全面落后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录取学生却在专业认同、平均学分绩点、党组织与学生组织参与、获奖、竞赛、荣誉等方面整体优于参照群体。数据还显示,"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录取更有利于城镇生源学生脱颖而出。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录取应进一步明确定位、提升科学性并审慎看待、解决其公平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高考背景下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蕴、实施与应用
    刘志军, 张红霞, 王洪席, 王萍, 王宏伟
    2018 (3):  57-68+16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3.006
    摘要 ( 207 )   HTML ( 30 )   PDF(2272KB) ( 732 )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校招生使用综合素质评价既是落实改革精神的主要体现,也是推进改革进程的现实需要。本文在识读综合素质评价涵义的基础上,围绕综合素质评价为什么要用、为什么能用、怎么用、存在什么风险、需要哪些保障条件等问题,系统思考并回答了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蕴与价值、国际经验与现实可行性、程序设计与实施、可能风险与保障条件等问题,试图对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中使用的理论追问和实施路线做出回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校综合评价招生的理论、实践与展望——以上海市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学校为例
    田爱丽, 严凌燕
    2018 (3):  69-78+16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3.007
    摘要 ( 179 )   HTML ( 28 )   PDF(1089KB) ( 693 )  
    2014年高考综合改革要求高校在招生录取中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理论上讲,综合素质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利用并调动心理、社会等资源以解决复杂任务的能力,对其评估需要考察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的表现。在政策层面,国家将综合素质划分为若干维度,并要求高中学校组织记录,高校在招生录取中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根据上海市综合评价改革九所试点高校以及上海纽约大学的录取实践发现,综合评价试点高校通过组织校测、参考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纪实报告、综合高考与学业考试成绩等方式,初步形成了一条综合评价招生的路子,并取得一定效果。为深化高校综合评价招生改革,提升招生能力,高校需在招生中进一步体现学校办学理念,提高综合评价录取程序的科学性与专业性,为综合评价招生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考计分与积分
    关于选考科目等级赋分的改进:历史经验、现实限制与可能方向
    章建石
    2018 (3):  79-86+168+16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3.008
    摘要 ( 213 )   HTML ( 24 )   PDF(1320KB) ( 1729 )  
    由高考科目调整引发的不同科目成绩之间的可比性问题,已多次成为高考改革面临的一个难题。有关省份的改革经验表明,标准分在分数转换上有着明显弊端,并不是解决这一难题的理想方案。在原始分主导、总分录取等诸多前置条件的约束下,现行等级分也是一种简化的"标准分"。等级分在解决分数的可比性、总分的可加性上做出了有益探索,但也带来了一些不符合教学导向的消极影响。在不打破当前高考分数使用方式的前提下,等级分在考试技术层面仍具有改进的空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如何让学业测评的结果更有效——基于潜变量的调节模型研究
    刘徽, 张朋, 潘晶晶
    2018 (3):  87-98+16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3.009
    摘要 ( 210 )   HTML ( 23 )   PDF(2877KB) ( 826 )  
    高考作为选拔性学业测评,其效度大小取决于能否区分学生在问题解决时所表现出的迁移能力的强弱。而学业测评的原始得分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实际的能力水平。能力是一个潜变量。为使学业测评的结果更有效,本研究构建了基于潜变量的调节模型,以能力满分学生作为参照,依据试题的难易程度为学生的原始得分重新加权,由此得到每个学生的能力得分。将基于潜变量的调节模型运用于11所高中联考的数据分析中,此次联考共有9008名高一学生参加,涉及10门学科。研究发现:(1)相较原始得分,调整后的能力得分更趋于正态分布;(2)能力得分相对于原始得分更为稳定;(3)从总体上看,原始得分与能力得分具有高相关性;(4)从个体上看,学生的原始得分和能力得分之间有较大的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校自主招生能力建设
    让高校成为大学招生录取的主体
    秦春华
    2018 (3):  99-114+169+17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3.010
    摘要 ( 202 )   HTML ( 25 )   PDF(1198KB) ( 1072 )  
    "新"高考制度和"旧"高考制度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能够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招生录取中的主体性作用,从被动录取转向主动招生,使高校的招生录取标准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中发挥正向引导功能。如果高校招生机构不能或无法转化职能,仍然完全根据分数录取学生,将有可能进一步恶化目前的"应试训练"和"分分计较"格局,非但不能根治改革之前的痼疾,反而可能由于等级赋分、多重计算方式的转换比较以及等值等诸多复杂问题的介入而引发更多的问题。反之,如果高校招生机构能够根据新高考制度的要求转化职能,把"两依据,一参考"的精神真正落到实处,则有可能从根本上实现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目标,目前在改革试点过程中出现的诸多趋利避害型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选拔创新人才的理念、方法与成效——2006-2017复旦大学改革探索综述
    游畅, 王阳, 朱晓超, 宋可即, 何鑫, 黄晓平, 陈昶安, 郑方贤, 丁光宏
    2018 (3):  115-124+17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3.011
    摘要 ( 194 )   HTML ( 28 )   PDF(1063KB) ( 671 )  
    从2006年至今,复旦大学结合本校"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人才培养理念的内在要求,探索科学选拔创新人才的途径。在改革中,复旦大学一方面试图克服片面的"唯分数论"应试教育的弊端,另一方面不断探索根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选才的切实可行的办法。经过多年探索,复旦大学创立了一套"笔试+入学申请+面试"的选才模式。这一模式既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推广,也通过学生在校的实际表现证明了其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还推动了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同时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育人观等方面引领了社会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校招生自主权:历史嬗变与困境突围
    刘世清, 崔海丽
    2018 (3):  125-134+17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3.012
    摘要 ( 230 )   HTML ( 24 )   PDF(1092KB) ( 752 )  
    恢复高考40年来,国家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逐步向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高校赋予了部分招生自主权。然而虽历经多年探索,理论界和实践界对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性质、内容以及配置问题依然存有争议。实质上,高校招生自主权是一种公、私复合的权力(权利),其运行过程需要合理配置高校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当前,在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实践探索中,存在着深受教育行政命令干扰,高校自主招生意识与能力不足,以及权力配置错位、缺乏监督制约等问题。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应根据国情逐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提高高校运用招生自主权的专业能力,加强监督机制建设以保障其正当运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反应符合预期,实践成效好于预期
    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创新实践与探索
    韩平, 方红峰, 任学宝, 钱万军, 王小平
    2018 (3):  158-165+17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3.014
    摘要 ( 290 )   HTML ( 30 )   PDF(1102KB) ( 838 )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强调"统一要求齐步走",过于突出管理与效率,普通高中较为单一,呈现出"千校一面"的现象。普通高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育分"轻"育人",忽视学生个性需求的问题十分突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空间严重不足。为此,国家于2014年在浙江和上海进行了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浙江省在2012年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以选择性教育思想为指导,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和探索,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了"浙江样板"。本文围绕浙江省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工作,分析了浙江省高考改革推进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展现了浙江适应新高考的创新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