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2-06-01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特稿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师工资收入决定机制研究
    刘善槐, 王爽, 朱秀红
    2022 (6):  1-1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2.06.001
    摘要 ( 475 )   HTML ( 80 )   PDF(1080KB) ( 503 )  

    构建完善的待遇体系对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师资均衡配置和激发农村教师的工作动力与发展活力至关重要。对12省39县(市、旗)的大规模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教师工资收入区域间差距大,部分地区农村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低;县域内教师工资收入差距小,未能充分体现学校的艰苦偏远程度;群体间工资收入水平差距显著,未能充分体现教师实际贡献。这种待遇格局与农村教师工资收入的基本构成及决定因素密切相关:“以县为主”的财政保障体制决定工资收入的整体水平,“补偿性工资”的功能设计凸显县域内农村教师的群体差异,而“二次分配”下的绩效工资体现教师的个体差异。为了充分发挥农村教师工资收入的劳动定价、差异补偿和持续激励功能,应优化农村教师工资收入结构,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健全督导机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理路、执行陷阱与改革逻辑
    朱秀红, 刘善槐, 王爽
    2022 (6):  16-3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2.06.002
    摘要 ( 376 )   HTML ( 45 )   PDF(982KB) ( 359 )  

    随着硬件设施、公用经费保障水平的逐步提高,师资作为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经过多年探索,在农村教育整体发展规划的框架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了更加完善的政策体系:政策目标指向“高质量发展”、政策理念凸显“逆向补偿”、政策举措注重“整体协同”。然而,囿于制度惯性,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易陷入“机会主义”“权力中空”和“政策空转”等多重执行陷阱,导致政策低效或失灵。进入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如何合理规避执行陷阱,充分释放政策效能,是促进农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以助力教育振兴乡村的关键。为此,应加强政策的顶层设计,突破政策执行的制度藩篱,促进政策体系与地方实际耦合协调:一是分层分类设计政策,提高政策的适切性和精准度;二是优化制度环境,提升政策的运转效率;三是健全评估反馈机制,促进政策有效衔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身份区隔与认同危机:乡村振兴背景下编外教师职业承诺研究
    李畇赟, 刘善槐, 谢爱磊
    2022 (6):  31-4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2.06.003
    摘要 ( 332 )   HTML ( 35 )   PDF(864KB) ( 448 )  

    本研究基于12省2196名编外教师的调查数据和36名编外教师的访谈,探讨了公办中小学编外教师的职业承诺问题。研究发现,我国编外教师职业承诺处于较低水平,且低水平职业承诺行为实质上是编外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适应和应对不平等与认同危机的策略。编外教师通过身份区隔下的自我归类、他人对其身份的“不承认”而产生职业认同危机,进而做出逃离、妥协以及日常抗拒等低职业承诺表现。编外教师的低职业承诺表现主要受两种机制的影响:成本收益分析和付出—回报失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补偿”抑或“后激励”?——乡村振兴背景下定向师范生违约问题研究
    张源源, 薛芳芳
    2022 (6):  44-5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2.06.004
    摘要 ( 564 )   HTML ( 48 )   PDF(926KB) ( 470 )  

    定向师范生是乡村教师的重要来源。近年来,随着定向师范生培养规模的扩大,师范生违约问题逐渐显现,打乱了乡村教师的补充计划,影响了政策效能。基于25个省份的乡村定向师范生政策文本和3个省(市)的实地调研数据发现,当前的政策以“前补偿+约束”的方式形成契约关系,强调师范生的责任与义务,缺乏对在读师范生以及服务期师范生持续性的激励,易引发师范生的违约行为。为了降低违约率,应基于激励相容的原则,强化“后激励+约束”设计,弥补个体预期和政策目标之间的差距,避免政策“后激励”不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乡村振兴背景下学前教师编制标准研究
    秦田田, 刘善槐, 殷美娜, 张雪
    2022 (6):  57-8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2.06.005
    摘要 ( 333 )   HTML ( 26 )   PDF(2367KB) ( 331 )  

    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在提质,提质的关键在师资。当前,我国公办园以合同制为主的教师配置方式,难以保证教师数量供给、质量达标和队伍稳定;按照师幼比或师班比单维指标核定教师数量,无法实现师资供需平衡。为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如何配置公办园教师”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美国、法国、日本等9个国家的学前教师配置经验表明,赋予学前教师公职人员身份,有利于实现教师数量科学配备、严格把控教师任职资格、统一规范教师职业行为,也有助于保障教师的福利待遇、职务晋升等基本权益;按照合同雇员制配置学前教师,能根据学龄前儿童数量变化及时清退富余教师,但其推广对合同法制建设、经济发展水平等有较高的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事业单位合同管理体系存在薄弱环节,全面推广合同雇员制的风险较高。为此,应坚持把编制作为公办园教师配置的基本方式,以幼儿园为基本核算单位,将年级分布、活动类型、教师工作时长作为基本参数,构建兼顾幼儿保教需要、教师合理工作量和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编制测算模型。同时,推动学前教师经费保障、编制管理、培养体系、综合待遇等配套改革,确保按需核定学前教师编制、按编补足补齐学前教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幼儿教师离职倾向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
    王涛, 李梦琢, 刘善槐, 张雪
    2022 (6):  82-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2.06.006
    摘要 ( 389 )   HTML ( 43 )   PDF(2143KB) ( 553 )  

    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学前教育的关键。本研究采用工作压力量表、工作冷漠感量表和离职倾向量表,抽样调查了10省22县(市)3790名农村幼儿教师,分析了工作压力与工作冷漠感对离职倾向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作压力能够显著预测教师离职倾向;工作冷漠感在工作压力和离职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且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编制身份能够调节工作压力对离职倾向的直接预测作用与工作冷漠感的中介作用。为降低农村幼儿教师离职倾向,需综合施策:将教师工作量控制在合理水平,提高教师综合待遇,创设友好的人文环境,保证教师编制充足供给。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劳动教育
    如何让“劳动”成为一种“教育”?——对劳动与劳动教育的概念之思
    檀传宝
    2022 (6):  97-10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2.06.007
    摘要 ( 411 )   HTML ( 46 )   PDF(646KB) ( 482 )  

    “有劳动无教育”现象之所以产生,一个重要的认识根源是对“劳动教育”的概念内涵、逻辑定位以及“劳动”与“教育”的关系等理论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不同,劳动教育是一个复合性的教育概念,是一般教育到真实劳动世界的中介环节。让“劳动”成为“劳动教育”,或让“劳动”具有“教育性”,就是要让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实践与德、智、体、美诸素养的培育建立自觉、自然、有机的关联。劳动教育的开展也因而应当与日常教育生活建立全面的联系。让劳动成为一种教育,或者让“劳动”具有“教育性”命题的确立,不仅对纠正“有劳动无教育”的实践偏颇,而且对全方位开展劳动教育、正确认识和有效建立劳动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关系、防止“反劳动教育”错误思维、依据学段与类型实际开展符合教育规律的劳动教育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科书里的劳动者形象塑造——劳动教育融入学校课程的探索
    胡月, 靳玉乐
    2022 (6):  105-11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2.06.008
    摘要 ( 514 )   HTML ( 32 )   PDF(775KB) ( 473 )  

    充分挖掘教科书里劳动者形象塑造的教育价值,是劳动教育融入学校课程的重要举措。本文以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为研究对象,通过界定教科书里的劳动者形象内涵,确立劳动者形象塑造的七个分析维度,发现统编教材里的劳动者形象塑造在人物选取、品格塑造、教学建议上有所取舍和偏向,在整体结构上呈现出鲜明的学科特色、男性倾向以及以图文结合的塑造方式等特征。未来,教科书要通过重构劳动者形象塑造的内涵,调整劳动者形象塑造的结构来进一步提升知识世界里的劳动教育品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本理论与基本问题
    教育不平等的发生机制和转换逻辑
    郭丹丹
    2022 (6):  116-1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2.06.009
    摘要 ( 297 )   HTML ( 35 )   PDF(713KB) ( 585 )  

    教育不平等的现实和对平等的不懈追求,是同一问题的两面,伴随着教育的发展走势越来越细微、幽深。发生学在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教育不平等机制的研究框架。本研究梳理和探究当前存在的不平等在教育领域的作用机制和形成逻辑。从实践发生,追溯不平等事实发展的逻辑理路;从认识发生,总结平等追求中的理论凝结;从政策发生,考察平等理念在现实中的推进。通过实践、认识和政策发生,得出当下教育不平等是关系与资源分配交迭的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