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0年, 第1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0-12-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教育理论
    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与人格理想
    黄书光
    2000 (4):  1-7,3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4.001
    摘要 ( 210 )   HTML ( 0 )   PDF(776KB) ( 153 )  

    本文认同并阐述了面向未来的新文化观,从“对立统一”的哲学高度分析了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等问题,指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所肩负的神圣文化使命,并具体探讨了“做人”-“做现代人”-“做新世纪中国现代人”的素质建构及其培养问题。这一素质建构框架吸收了陈鹤琴“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精神旨趣; 但把“现代中国人”改为“中国现代人”并非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突出了“现代人”与“传统人”的价值冲突,吸收了阿列克斯.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的合理内核。并以马克思主义者所阐发的“人的全面发展”和“四有新人”为指导思想, 结合新时代精神进行理论再整合。强调当代中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只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生长点, 使新旧接续, 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师职业信念问题初探
    王卫东
    2000 (4):  8-1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4.002
    摘要 ( 428 )   HTML ( 2 )   PDF(560KB) ( 218 )  

    教师职业信念是指教师在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在教师劳动价值方面所产生的坚信不疑的态度。它在教师, 特别是青年教师形成教育劳动自律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职业信念与职业道德之间存在着辫证关系, 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 就必须研究教师坚定而科学的职业信念的形成问题。影响教师职业信念形成的因素可分为教师的教育认识和需要两大方面, 而后者又包括教师的生活需要、职业声望、角色期望、发展需要等具体内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个体与类精神发生的一致性:历史线索与理论分析—兼论儿童的成长是对种系发生浓缩的扬弃的重演
    刘晓东
    2000 (4):  14-20,3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4.003
    摘要 ( 117 )   HTML ( 0 )   PDF(748KB) ( 35 )  

    本文对个体与类精神发生的一致性这一观念发展的历史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并尝试对其内含的辩证思想作了理论分析。本文认为,一方面,类的精神发生是通过个体发生来表现的,另一方面,任何后辈个体的精神发生都要通过重演的手段继承这一历史财富。任何后辈个体的精神创造都要建立在先人奠定的基础之上; 个体发生会复演已有的史实,另一方面,个体的“选择”会反过来影响种系发生的轨迹和内容。本文还认为,类生命的演进是以加速度的方式进行的,而个体对类的复演则是以减速度的方式进行的; 愈久远的历史,也就被愈多后继的个体生命以浓缩的方式重演过,因而也就被以更为精炼的形式浓缩在基因中,因此,愈久远的历史在后辈的重演中所用的时间也就愈少。本文还对儿童的成长是对种系发生浓缩了的重演这一思想作了比较细致的探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课程行动研究模式之探讨
    霍秉坤, 黄显华
    2000 (4):  21-3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4.004
    摘要 ( 161 )   HTML ( 0 )   PDF(824KB) ( 74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课程为基础的评估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张福娟, 王小慧
    2000 (4):  31-3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4.005
    摘要 ( 206 )   HTML ( 0 )   PDF(501KB) ( 166 )  

    本文介绍了以课程为基础的评估,并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步骤。由于它可以测量出特殊儿童在学业.上的短期变化,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而且可以结合课程的具体内容绘制出学生的进展图,所以可以在教学中应用此方法来诊断特殊儿童在学业上存在的问题。另外可在随班就读工作中采用以课程为基础的评估来评价学生的进展情况以及方案的有效性,推动中国全纳教育的深入开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理学
    不同适应水平小学生自我表现特征及其内涵比较——小学生自我调节机制的一项研究
    李晓文
    2000 (4):  37-4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4.006
    摘要 ( 156 )   HTML ( 0 )   PDF(718KB) ( 41 )  

    本研究选取发展良好与适应不良的三—五年级小学生为被试, 以问卷访谈形式调查他们喜欢和讨厌的自我表现特征, 以及对理想特征内涵的理解。结果表明, 两组被试在自我表现特征的选择和理想自我特征内涵的理解上, 都显示出丰富性、亲和性和现实性的差异。本文通过分析这些结果之间的关联性, 探讨了不同适应水平儿童自我调节倾向形成的某些机制。关键词自我表现特征理想特征内涵自我调节机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普通大学生、三好学生及优秀学生干部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
    王益明, 金瑜
    2000 (4):  44-49,5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4.007
    摘要 ( 554 )   HTML ( 2 )   PDF(547KB) ( 35 )  

    本研究利用了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评选前约一年半时间取得的卡特尔16PF测验结果,对普通大学生(1731人)、三好学生(47人)、优秀学生干部(44人)的人格特点进行了比较。比较研究的结果表明: 1.与普通大学生相比,三好学生的人格特点具有多重协调与平衡的特征(或优势)。这使得三好学生取得了更好的学业成就和社会适应效果。2.与普通大学生相比,优秀学生干部具有更为出色的社交公关素质。3.与优秀学生干部相比,三好学生更象扎实做事、懂事听话的“好孩子”。4.人格特点在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生认知方式及其教育应用的研究与进展
    宋广文, 李寿欣, 伊焱
    2000 (4):  50-5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4.008
    摘要 ( 188 )   HTML ( 1 )   PDF(979KB) ( 284 )  

    起始于20世纪4D年代的认知方式研究, 已从知觉领域渐渐扩展为个性的结构理论之一。半个世纪以来, 关于学生认知方式及其教育应用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试图对这一研究作一系统的介绍与评述, 以期对进一步的研究有所启示, 并为我国的教育实践提供必要的心理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视网膜与阅读:眼动控制的理想观察者模型
    沈模卫, 张光强
    2000 (4):  59-6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4.009
    摘要 ( 178 )   HTML ( 0 )   PDF(600KB) ( 165 )  

    该论文主要阐述了近来出现的一个关于阅读活动中眼动控制理论的模型, “Mr.Chips:理想观察者模型”, 该模型特别重视视觉的、语义的和眼球运动的信息的整合过程。模型以字母为认知加工基本单元, 强调视觉广度的概念(单个注视中所能识别的字母数目)。模型为人类阅读过程中的眼动行为提供了一个量化体系, 同时还为一些应急行为(如回跳和最佳注视位置)等提供了新的诊释。模型还是第一个就各种盲区对人类阅读的影响做出解释和预测的量化模型。该文还深入讨论了模型的特点, 并展望了其在中文阅读眼动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史
    清末社会文化变迁与中西融合德育观的萌生
    郑航
    2000 (4):  66-71,7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4.010
    摘要 ( 168 )   HTML ( 0 )   PDF(829KB) ( 216 )  

    德育观念的变更, 是社会文化变迁的直接产物。本文由此出发、考察清末中西融合德育观得以萌生的历史背景, 尤其侧重分析中国传统德育的近代境遇与危机, 并围绕教育如何促进“民质”的提高这一核心, 探讨早期的中西融合德育观的具体内容及其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劝学篇》与20世纪初年的留学日本热
    杨晓, 田正平
    2000 (4):  73-7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4.011
    摘要 ( 154 )   HTML ( 2 )   PDF(824KB) ( 118 )  

    论文运用文本析的方法, 对张之洞《劝学篇》中的“游学”思想进行了辩证的分析。指出《劝学篇》中的“游学”思想在认识层面上, 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的方向, 反映了中国学习西方从西艺到西政的实质性转化, 促成了20世纪初年中国的留学日本热。但是, 其“游学”思想在实践层面上, 以留学日本为学习西方的“捷径”, 采取以“速成”为主的教育方式, 又丧失了中国学术“探本溯源”“厚积薄发”“融会贯通”的传统, 形成了中国近代学术研究急功近利的倾向, 导致了“欲速则不达”的消极后果。为中国当代留学教育提供了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山东教会学校教育九十年
    张书丰
    2000 (4):  79-90,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4.012
    摘要 ( 304 )   HTML ( 1 )   PDF(1175KB) ( 107 )  

    从1862年至1952年, 教会学校教育在山东存在了整整九十年的时间。作为一种跨国籍的教育行为, 教会学校具有双重性质:其一, 它是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加于中国的, 是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的产物, 是对中国主权尤其是教育主权的侵犯。从这一意义上说, 它兴起于中国主权被肆意践踏之时, 而终结于中华民族站立起来之日, 是历史的必然; 其二, 教会学校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存在的, 它向刚刚“被动”地步入近代社会的中国展示着西方近代教育形态并传授西方近代文化和科学。从这一意义上说, 教会学校又担当着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本文以此为切入点, 对山东教会学校教育九十年的发展历程作了较为详尽的阐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清徽州的书屋、文会及其教育功能
    施兴和, 李琳琦
    2000 (4):  91-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4.013
    摘要 ( 140 )   HTML ( 0 )   PDF(459KB) ( 231 )  

    书屋和文会是明清徽州社会中十分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它们不仅具有普及教育的功能, 与官学、书院、义学、塾学等相辅相成, 而且还具有增强士子科举竞争力的功效, 特别是文会, 为士子应考前研讨、切磋制艺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