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6-03-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式
    晏辉
    2006 (1):  1-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1.001
    摘要 ( 675 )   HTML ( 5 )   PDF(248KB) ( 566 )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呼声不是教育者和教育学者的误解和假象, 它分明映现了生活世界、教育者、被教育者、教育活动和教育学出现了问题, 问题青少年的增多是这些问题未能得到充分认识更没有得到合理解决的直接结果。教育者及其教育活动可能是具体而直观的, 而批判和反思的品质可能弱一些, 但作为学科形态的教育学应该是反思的和批判的。何谓生活世界、当下生活世界的基本样式到底是什么、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式如何, 等等, 都是前提性、根本性和总体性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本文基于对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真实意蕴的揭示, 试图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课堂教学几个方面找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回归生存本体的教育
    高伟
    2006 (1):  8-1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1.002
    摘要 ( 1127 )   HTML ( 5 )   PDF(278KB) ( 275 )  

    当代教育是无“根据”的教育。教育研究有本质说而无本体论。本体论是对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追问方式。教育哲学必须究问本体论, 也就是追问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人以领悟存在的方式来成就其存在, 这种存在方式称为生存。因此教育哲学也就是究问生存论的生存论教育哲学教育。生存论以人存在的时间场域为起点, 追问人存在的时间性、意义性和体验性。教育的意义在于完成人的美好生存, 为此何谓生存、何以生存、以何生存相应地构成生存论教育哲学的主要题域。回归本体的教育即回归生存本体的教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走向生命和谐———道德教育与生命的摩擦辨析
    高德胜
    2006 (1):  16-2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1.003
    摘要 ( 1206 )   HTML ( 5 )   PDF(253KB) ( 367 )  

    和谐是一种境界。道德教育指向人的生命, 达到与人的生命的和谐是道德教育至高的境界。审照现实, 我们发现道德教育与生命的磨擦依然清晰可闻:或用道德排斥生命, 或用生命排斥道德。两种摩擦方向虽然南辕北辙, 但根源却是相同的:对生命与道德关系的曲解。道德与生命并不矛盾, 因为道德是生命的花朵、是生命的自觉, 能够赋予生命以意义。虽然道德与生命之间“和谐之中有磨擦”, 但道德教育中的摩擦则多源于错误观念。道德教育要走向内在的和谐, 即与生命的和谐, 就必须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由排斥生命走向对生命的呵护与激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人学内涵探析
    王啸
    2006 (1):  23-2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1.004
    摘要 ( 1245 )   HTML ( 4 )   PDF(239KB) ( 350 )  

    当代人学是对时代精神的自觉把握, 它提供了一种以人的方式思考、把握人生的新路径。作为一种人文诉求, 当代人学自觉地承担着对传统历史叙事和当代科学叙事的双重抗争和提升。在当代人学基础上产生的教育人学, 其内涵包括“教育:人是目的”、“教育:人之生成”、“教育:人对人的活动”三个层面。这些方面揭示了教育学的人学发展路向, 即探讨一种以人的方式进行的、以人为目的的、以成人为根本宗旨的人的教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弹性学分制与我国高校收费的思考
    徐颖
    2006 (1):  28-4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1.006
    摘要 ( 170 )   HTML ( 4 )   PDF(181KB) ( 128 )  

    本文对以学分取代学年作为高校收费的计量单位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弹性学分制可以为受教育者提供更为自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 帮助学习者更加主动地掌握着学习费用并提高其学习收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校教师工作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吴湘萍, 徐福缘, 周勇
    2006 (1):  30-3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1.005
    摘要 ( 1406 )   HTML ( 5 )   PDF(273KB) ( 515 )  

    本文对某院校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用SPSS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了描述分析、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分析研究发现, 工作环境、组织承诺及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是影响教师工作绩效的主要因素。本文还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营造学习型大学的校园文化、建立“以激励为主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加强教师职业发展管理等提高教师工作绩效的相应措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习不良儿童言语交际策略的理解与运用
    俞国良, 闫嵘
    2006 (1):  43-4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1.007
    摘要 ( 190 )   HTML ( 4 )   PDF(227KB) ( 214 )  

    言语交际策略是个体根据特定社会习俗, 通过语言表达和理解意图, 从而实现交际目标并获得良好社交效果的一种能力。它是言语、社交习俗和元认知三种知识成分的有机结合。以往研究表明, 与一般儿童相比, 学习不良儿童在言语交际策略的理解与运用上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言语交际策略研究, 将为进一步探索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技能缺失的原因, 以及社会认知发展的内部规律提供新的视角, 因而具有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习俗还是发生?———生命历程理论视角下的毕生发展
    包蕾萍, 桑标
    2006 (1):  49-55, 6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1.008
    摘要 ( 393 )   HTML ( 7 )   PDF(278KB) ( 293 )  

    生命历程研究最近在国外发展心理学理论界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首先介绍了生命历程理论的基本原则和概念, 提出年龄、转变等时间概念不仅直接体现了生命历程理论的创新之处, 还是其研究范式的重要基础, 其次侧重比较了生命历程与毕生发展观联系和区别, 最后分析了生命历程理论对国内发展心理学的启示, 认为研究也可以从这方面做进一步的思考与拓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学生对不同管理行为类型教师管教信息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倾向
    陈俊, 张积家
    2006 (1):  56-6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1.009
    摘要 ( 205 )   HTML ( 2 )   PDF(254KB) ( 222 )  

    通过情境模拟法, 探讨小学生对不同管理行为类型教师管教信息的情绪反应与行为倾向。结果表明: (1)不同管理行为类型教师的管教信息能引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倾向。公正型教师的管教信息能引起学生愉悦情绪和服从行为, 其次是权威型教师, 冷漠型教师的管教信息易引起学生的愤怒情绪和对抗行为; (2)不同性质的管教信息教育效能不同。诱导教诲和困扰担忧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情绪和服从反应, 愤怒批评最易引起学生的不愉快情绪和对抗行为倾向; (3)不同年级学生对教师的各种管教信息反应不同。三年级学生对各种类型教师的各种管教信息均表现出较多的愉悦情绪与顺从行为, 五年级学生则表现出较消极的情绪反应与违抗行为。(4)学生的情绪反应与行为倾向一致性很高。学生对教师管教信息的行为服从倾向显著高于情绪愉悦程度。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解决结构不良问题的能力及其培养
    李同吉, 吴庆麟
    2006 (1):  63-68, 7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1.010
    摘要 ( 311 )   HTML ( 2 )   PDF(253KB) ( 157 )  

    本文论述了解决结构不良问题的能力的实质、测量和培养等方面的研究。结构不良问题大量存在于生活和工作情境中, 解决结构不良问题的过程和所需成分与结构良好问题有所不同。利用结构不良问题作为测验材料, 可以测量人在日常生活和实际工作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测量方法与传统的智力测量相比更具生态效度。培养学生解决结构不良问题的能力所需采取的教学方式也有其独特特征, 对于当前教育改革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代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以北高师和南高师为中心
    肖朗, 项建英
    2006 (1):  69-7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1.011
    摘要 ( 140 )   HTML ( 2 )   PDF(251KB) ( 181 )  

    民国初期, 近代高等师范学校成为我国教育学科建立与发展的中心。尤其是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形成了以归国留学生为主体的教师群体, 在教育学科建设的学术化、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科学化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等方面建树良多, 从而对加速中国教育学科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代中国国学教育运动形成原因破译
    熊贤君
    2006 (1):  76-8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1.012
    摘要 ( 170 )   HTML ( 4 )   PDF(295KB) ( 334 )  

    现代中国国学教育运动的形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联, 它是苦难而命运多舛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目睹国难日深, 国学地位日趋微贱, 社会道德人心日渐消沉, 而西方思想文化长驱直入极显强势的时刻, 为救亡图存, 寻求中华民族出路, 探索以国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如何发展做出的庄严而沉重的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巴敦调查团”与教会大学的宗教教育改革
    金保华, 喻本伐
    2006 (1):  84-9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1.013
    摘要 ( 202 )   HTML ( 4 )   PDF(247KB) ( 152 )  

    20世纪20年代初, 教会大学的宗教教育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为了摆脱危机, 在“巴敦调查团”建议下, 20世纪20年代后, 教会大学按照“更加基督化”方针对宗教教育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教会大学的宗教教育也因之得以残喘。然而, 受制于文化交流的法则, 教会大学宗教教育最终避免不了消亡的命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变革与反思:共和国德育的历史走向
    黄书光
    2006 (1):  91-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1.014
    摘要 ( 239 )   HTML ( 3 )   PDF(222KB) ( 264 )  

    基于“破旧立新”的观念变革与“以俄为师”的价值取向, 共和国德育确立了以“五爱”为核心的新德育构想。但随着政治气候的变化, 中国德育的政治化倾向愈演愈烈, 至“文革”时更走向全面异化。“改革开放”后, 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 中国德育才开始摆脱长期以来的德育政治化遮蔽, 逐渐实现德育观念的本体回归和德育实践的转型性变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