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1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3-11-01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特稿
    教师主体在幼小双向衔接中的实践特征、现实困境与协同路向——基于11省市幼-小教师的实证调查
    黄瑾, 田方, 乔慧, 张萌, 俞畅
    2023 (11):  1-1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11.001
    摘要 ( 346 )   HTML ( 46 )   PDF(1189KB) ( 322 )  

    幼小衔接是儿童适应社会和未来教育的关键环节,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是确保双向有效衔接、支持儿童顺利过渡的重要参与主体。本研究基于多主体协同参与幼小衔接的视角,采用问卷法对11省市的9872名幼儿园教师和7411名小学教师展开幼小衔接理念与实践调研。结果发现,幼-小教师在衔接观念和认识上存在冲突,在课程与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中呈现不一致性,面临合作信念薄弱、协作实施率低、外部保障有限、内在认识不足等现实困境。研究从建立基于儿童立场的双向衔接共识、实现课程与教学的纵向连续、搭建互动平台、形成支持性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促进幼-小教师主体协同支持儿童顺利过渡的对策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元宇宙教育
    教育元宇宙:让每一个学习者成为主角
    顾小清, 宛平, 王龚
    2023 (11):  13-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11.002
    摘要 ( 316 )   HTML ( 30 )   PDF(735KB) ( 327 )  

    元宇宙概念爆火以后,引发了教育领域的关注,但尚缺乏理性认识。因此,有必要对元宇宙本质及其教育意义进行思考。元宇宙是超越时空规则的虚拟实境,可连接任意时空的真实世界,擘画未来教育新形态。教育元宇宙延伸了知识呈现的形式、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和现实生活世界,让学生获得知识生产的在场体验和直接经验,体验知识传播、知识建构、知识应用、知识生产与创造的过程。同时,学习者与世界的互动,影响了人类社会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并延伸至现实生活世界,促进知识学习真实发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元宇宙赋能教育的可能应用场景,分析有待进一步发展的技术关键和潜在的教育价值与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知识共享到知识共创:教育元宇宙的去中心化知识观
    翟雪松, 楚肖燕, 顾建民, 李艳, 王会军
    2023 (11):  27-3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11.003
    摘要 ( 203 )   HTML ( 28 )   PDF(845KB) ( 214 )  

    随着以语义网络、群体智能为特征的Web3.0时代的到来,教育元宇宙成为了新一代互联网革命下的重要探索议题,深刻影响着未来教育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探究教育元宇宙背景下知识观的革新,既是厘清教育元宇宙内涵的必要工作,也是构建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教育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本研究基于“技术—社会互构论”视角,解构了教育元宇宙去中心化的特征要素和技术基础,分析了教育元宇宙知识观的技术—社会二元性。本研究面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教育评价改革三个现实问题,探讨了教育元宇宙的技术特点和社会的教育需求,通过对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流程再造,充分赋能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去中心化知识共创。同时,教育元宇宙也是一种相对的去中心化的知识观,仍然需要中心机构以合适的方式在教育生态、课堂教学和知识组织上发挥恰当的作用。对去中心化的教育元宇宙知识观予以理性、批判的探究,能为进一步推动新一代“互联网+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宇宙中的教育:现状与革新的未来
    王琳, 陈泓舟, 蔡玮
    2023 (11):  38-5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11.004
    摘要 ( 512 )   HTML ( 29 )   PDF(3660KB) ( 249 )  

    本文关注元宇宙(metaverse)概念下不同行动主体的教育实践与前沿理念,提出观察元宇宙教育现状与革新的三个层次,即去中心化技术带来的教育结构性变革、元宇宙中的知识经验变化以及人机交互发展。文章认为,元宇宙中的教育将从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去中心化金融(DeFi)和去中心化身份(DID)三个维度革新传统中心化教育模式、强化教育的普惠性;游戏是元宇宙重要辅助教育资源,在锻造教育认知链条、拓展数字课堂叙事、构建泛在学习机制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新形态人机交互拓宽了学科边界,且发生在数字教育社区的校园元宇宙为教育学习创造了新的连接可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宇宙初始:后数字时代音乐教育的价值转型
    郭威
    2023 (11):  52-6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11.005
    摘要 ( 192 )   HTML ( 12 )   PDF(792KB) ( 185 )  

    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标志着数字化在现代社会中高度普及、数字技术对人类影响无所不在的滥觞。COVID-19催生的各种大数据应用场景,伴随着NFT艺术品、虚拟演出、数字专辑等新艺术概念的迭出,使数字化进一步突破了自然的边界,将全面数字化的人类世界划定为后数字的一个意识性开端。在此背景下,音乐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不得不在现实与虚拟共存的生态中接受新一轮的反思,让“人”这个最小受教单位获得更加符合时代特性的认识与理解。本文立足元宇宙初始——后数字时代的音乐学习生态,以教育对象的身份、教育内容的属性和教育目的的定位,即我是谁、我学什么、我能成为什么三个核心价值问题,审度新时代音乐教育价值转型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本理论与基本问题
    数字教育学的底层逻辑与构建路径——兼论中国式数字教育学建设
    张广斌, 薛克勋
    2023 (11):  67-8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11.006
    摘要 ( 238 )   HTML ( 23 )   PDF(762KB) ( 266 )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催生着系列教育新现象新问题,孕育着教育新规律,亟需系统性理论研究和整体性实践指导。数字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与计算机科学、信息通信科学等融合形成的交叉实践科学,旨在研究数字教育现象、问题和规律,回答数字时代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等问题。本研究以学习规律为原点,以教育学的支撑性学科发展和技术介导发展为主线,揭示了数字教育学的历史必然性;以教育向0与1回归、数据成为教育新要素、数字空间成为教育新空间,以及三者之间内在相互作用关系为数字教育学的底层逻辑并贯穿研究始终。在此基础上,厘清了数字教育学的性质定位,提出了业务数字化、组织数字化、技术数字化“三化”学术体系,融合话语体系,以及大数据研究范式等学理框架。在学理分析基础上,提出构建中国式数字教育学的“四大原则”“三个阶段”“四支力量”以及基础保障等路径,以期对探索数字教育新规律,推动数字教育学研究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理论创新,引领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和数字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现实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加强中国教育量化研究的可重复性
    李毅, 张涧清, 杨焱灵
    2023 (11):  85-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11.007
    摘要 ( 170 )   HTML ( 15 )   PDF(949KB) ( 192 )  

    本研究理论辨析了可重复原则、研究的可重复性与重复性研究的关系, 探讨了重复性研究的精确重复、直接重复、概念重复等三种类型 及其验证和延展两重功能 , 并阐述了教育量化研究可重复性的意义和价值。在此基础上, 以我国37本教育学类CSSCI期刊在2015—2020年间发表的重复性量化研究为对象,分析了我国教育量化研究可重复性的现状和问题。研究发现:可重复性是创新性研究的基本立场未得到充分认识;量化研究基础薄弱致使可重复性的确证存在困难;对复现失败的误解带来了对“可重复危机”的恐慌;传统思维惯性阻碍原始研究团队的持续跟进。最后,本文建议加强对重复性研究价值的认识, 建立重复性研究激励机制; 加强研究者量化研究方法训练,搭建开放科学平台促使“黑箱”变“白箱”;克服重复性研究“唯成功率”思想,打造稳定团体形成研究集群。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支持个性化发展的学习者评价之哲理溯源——基于胡塞尔现象学的分析
    白倩, 侯家英, 李艺
    2023 (11):  97-10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11.008
    摘要 ( 176 )   HTML ( 23 )   PDF(669KB) ( 142 )  

    学习者个性化发展评价是支持教育变革与发展的重要问题,需要有坚实的理论依据。梳理胡塞尔现象学的认识论成就可以发现,其逻辑体系中贯穿的时间与发生思想、个性化构造思想以及交互主体性与同一个世界思想可以作为思考学习者个性化发展评价的起点,且可以解释个性化发展与一般性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同时,马飞龙的现象图析学也可以作为解释工具纳入其中。据此,本文在审思当前个性化发展评价的成就与不足的基础上,对胡塞尔现象学一脉的核心思想进行阐释,并就学习者个性化发展评价问题给出系统性解释:要融入时间性以理解评价过程;要融入结构性以理解评价内容;要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以思考评价主体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质量与公平
    为“流动”正名:主动教育流动的意义与作用
    崔盛, 吴秋翔
    2023 (11):  108-1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11.009
    摘要 ( 280 )   HTML ( 33 )   PDF(1126KB) ( 231 )  

    教育是人口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近年来产生了因教育而流动的群体。但流动对学生学业能力的影响到底如何,人们的认识并不统一。本文在厘清流动儿童、留守儿童、随迁子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概念的基础上,根据流动的主要目的是否涉及教育,区分了主动教育流动群体与被动教育流动群体,并探究主动教育流动对学业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的数据可以发现,主动教育流动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业能力,相较于不同对照群体,提升效果在0.06至0.08个标准分之间;主动教育流动通过家长教育期望与家长参与对学业能力产生了直接与间接的影响;主动教育流动对不同户籍群体和不同流入地存在异质性作用。研究试图分离出流动效应中具有积极影响的部分,为流动正名,给不同背景家庭制定流动策略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