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4-02-01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特稿
    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刘贵华, 孟照海
    2024 (2):  1-1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2.001
    摘要 ( 443 )   HTML ( 45 )   PDF(884KB) ( 459 )  

    中国教育学学科成熟、学术繁荣和话语自觉的标志,是形成了自主的知识体系。百余年来,作为“西学东渐”产物的中国教育学经历了多次推倒重来的发展,但始终将民族性与继承性作为自主知识建构的主线,将时代性与原创性作为学科知识发展的动力,将系统性与专业性作为学科获得认同的基础。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教育的民生属性、战略属性和政治属性随时代变迁而日益凸显。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由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治理体系构成。具体而言,在内容形态上由标识性概念、核心知识和前沿知识构成;在生产机制上由学科、学派、学会和学术刊物构成;在转化应用上由实践知识、政策知识和教育思想构成。教育学的中国特色源于中国教育传统、中国教育实践和中国教育问题,建基于学科自觉、学术自律和文化自信。要处理好中国特色与普遍知识的辩证关系,夯实学科体系的基座,激发学术体系的原创性,增强教材体系的导向性,提高治理体系的有效性,让中国教育学“说得出”“用得上”“传得开”“叫得响”,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思想先导和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法治
    “中国教育治理”的三重内涵
    孙绵涛, 何伟强, 吴亭燕
    2024 (2):  18-2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2.002
    摘要 ( 248 )   HTML ( 29 )   PDF(721KB) ( 352 )  

    “中国教育治理”是最近教育学界经常使用而涵义又不太明确的一个新概念,弄清这一概念的内涵,对进一步推进教育治理理论研究与实践改革十分必要。研究发现,“中国教育治理”包含治理的原意、教育治理的内容和国家治理的指导思想和政策依据三重内涵。第一重内涵是从基点或原点上看,它植根于治理原意“管理”和“疏导”两个方面的意思。第二重内涵是从领域和范围来看,它包含教育治理中“管理”和“疏导”两方面的内容。第三重内涵是从价值引领来看,它关涉以《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等“管理”的一面,以及以人民为中心、处理好各方面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治共享等“疏导”的一面这两方面的精神和政策为依据。中国教育治理,就是要全面遵循这三重内涵做好教育治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如何发展的?——一项基于经验学习圈理论的刻画与分析
    王陆, 马如霞, 彭玏
    2024 (2):  30-4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2.003
    摘要 ( 324 )   HTML ( 41 )   PDF(1564KB) ( 499 )  

    为了全面理解和促进教师改变,必须深入刻画教师改变的过程。作者基于经验学习圈理论,采用认知网络分析方法和交叉滞后分析方法,分析了41位教师经历2年一个完整经验学习圈的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和实践性知识大数据,获得了基于经验学习圈的教师改变演化规律。研究发现:作为教师改变内部特征的实践性知识,其演化经过了竞争共存、协同互补和协同转化3个阶段,而作为教师改变外部特征的教学行为中,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提出高阶问题的教学行为经历了从少到多的量的变化过程;教师实践性知识中教育信念、反思性知识和自我知识等知识成分与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高阶问题等关系到创新性教学改变的关键教学行为之间存在着确切的因果关系;实践性知识及课堂教学行为共同作为教师改变的内因是教师改变的根据,而大学研究者提供的大数据循证课例研究支持服务是教师改变的外因并构成了教师改变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引起教师改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AI主讲课程开发的教师减负效应:一项试验研究
    杨一格, 黄甫全, 梁梓珊
    2024 (2):  46-6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2.004
    摘要 ( 233 )   HTML ( 26 )   PDF(3998KB) ( 334 )  

    教师负担过重问题日益尖锐,党和国家专门颁布实施了教师减负政策,藉以凸显在教育智能化发展背景里AI主讲课程开发的教师教学减负成效问题。本研究采用融通型混合方法,考察了AI主讲课程开发的教师教学减负成效问题和助理AI执教与独自执教两类教师教学减负话语的差异问题。研究结果显示,基于文化整体论的动态时空融合结构模型观照教师教学减负话语,形成了时间负担、体力负担、情感负担与认知负担的融合型教学负担新概念,为教师教学负担与减负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使用文化性话语分析法,在整体层面厘清了AI主讲课程的教师教学减负成效,包括时间减负、体力减负、情感减负和认知减负,其中时间减负成效特别显著,而在具体层面则揭示了助理AI执教和独自执教两类教师对减负效应感受与解释的文化差异并建构了三层环形的“教师教学减负话语结构”整体模型。显然,这些成果对未来教师负担与减负、教师研究者角色发展以及高质量课堂教学创新等课题,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研究上,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教育
    生涯教育视角下普通高中选科指导实践模式的建构及检验
    顾雪英, 陈华若, 陈实
    2024 (2):  63-7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2.005
    摘要 ( 254 )   HTML ( 28 )   PDF(1018KB) ( 308 )  

    新高考改革将选择权交还给学生,不仅带来选择空间的放大和决策时间的前置,而且引发高中生对未来愿景的更多期许。选科指导成为兼及学生当下选择与长远发展的重要契机和有力抓手。基于生涯教育的视角建构涵盖选科指导目标之“谐和”、内容之“融和”、路径之“通和”、评价之“正和”为一体的“4和”模式,并通过实践运用检验其效用和价值,旨在回应时代关切。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能显著降低学生选科过程中的决策困难,提升学生生涯发展的成熟度,加深其对高中学习意义的理解,促进由表层学习动机向深层学习动机的转化。实验结果一方面验证了生涯教育视角对于选科指导具有正向作用,另一方面也在操作层面检验了“4和”实践模式的可借鉴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小学生劳动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王晓杰, 宋乃庆
    2024 (2):  78-9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2.006
    摘要 ( 883 )   HTML ( 61 )   PDF(879KB) ( 793 )  

    通过对全国东中西部24个省份的156050名小学生、100039名家长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小学生劳动素养整体较好,但仍有进步空间,尤其是在学生劳动知行合一、劳动荣辱观、家务劳动意愿、劳动创造精神、劳动主动性、精细化劳动技能方面亟待改善。城市小学生劳动观念显著优于农村,西部小学生劳动能力显著高于中、东部,女生劳动参与显著优于男生,三年级学生劳动能力显著低于四、五、六年级。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及活动的次数、种类数,有专门劳动教育场所、教师,家长劳动教育观念、态度、参与对小学生劳动素养有正向影响,其中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及活动种类数、家长劳动教育态度的影响较大;是独生子女家庭、有保姆照顾对小学生劳动素养有负向影响,但影响相对较小。提出了转变教育理念、完善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关注特色发展、健全协同机制、强化条件保障等对策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校长积极领导力何以重要?——论其在学校背景与学生成绩之间的中介效应
    蔡茹, 张新平, 姚继军, 周世科
    2024 (2):  92-10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2.007
    摘要 ( 258 )   HTML ( 28 )   PDF(1416KB) ( 364 )  

    “缺陷弥补”的教育治理范式带来了诸多问题,“优势发展”范式下的校长积极领导力有助于塑造学校发展新动能。目前对校长积极领导力的效能研究尚不多见,且已有研究暂未将学校背景作为前因变量纳入模型进行系统化探讨。本研究利用省域大规模调查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学校背景、校长积极领导力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校长积极领导力作为结构性潜变量,对学生成绩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且在学校背景对学生成绩产生影响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学校办学自主权类型不同,校长积极领导力的影响机制也有所差异。建议教育管理部门应强调校长积极领导力的重要性,提升校长的情境智力,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支持系统,有效保障学校自主办学空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外教育史
    “无辜毒蛇”与“潜在圣徒”:美国儿童观的早期形态
    蒋玉阳, 张斌贤
    2024 (2):  109-11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2.008
    摘要 ( 161 )   HTML ( 13 )   PDF(755KB) ( 215 )  

    美国儿童观的早期形态是美国早期教育思想和实践的重要观念基础,研究美国早期的儿童观对美国早期教育研究意义重大。已有研究对美国儿童观早期形态的关注较少,且持有标签化的、简单而片面的认识——原罪学说,进而导致了儿童有罪的观念,并由此认为儿童受到了无情的、冷漠的和粗暴的对待。本文通过分析殖民地时期的日记、诗歌、布道文和教理问答等史料中有关美国早期儿童观的内容,重新审视该时期的儿童观,发现殖民地时期儿童观的形成主要归结于新教因素:殖民者不仅根据原罪说推论儿童无辜可爱形象背后的罪恶本性,还认识到儿童成为有形圣徒的可能性,即认为儿童是“无辜毒蛇”与“潜在圣徒”的综合。美国儿童观的早期形态不只有悲观的一面,也有乐观的一面,相应地,教育儿童的方法也不只是冷漠和粗暴的,而且还有通过正面和负面相结合的干预方式。这种看似相互矛盾的儿童观,其根源在于殖民者将强烈的清教使命感加诸儿童,并试图使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使之成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对话
    日记的教育价值——朱永新与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艾伦•麦克法兰教授的对话
    朱永新, [英]艾伦•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
    2024 (2):  119-1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2.009
    摘要 ( 110 )   HTML ( 15 )   PDF(679KB) ( 162 )  

    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日记不仅是教育生活的记录方式,它也在历史研究和文化塑造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但是,有关日记在个人成长、家庭传承、历史研究等方面的教育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本文通过朱永新与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教授艾伦·麦克法兰进行的对话,重申了日记在作为教育生活的记录方式、作为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作为促进师生成长的行动路径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教育价值,并解释了撰写日记的主要原因以及介绍了周记、月记、书信等日记的其他补充形式,最后结合新教育实验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理念提出了共同体写作的日记写作形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